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尽管在这种组织中仍然有不少摩擦,不过概括言之,此种对战争作联合控制的办法仍要算是相当的成功。但是这种成功却又应归功下述几项特殊因素,而不一定是制度本身有其优点:(1)罗斯福与丘吉尔有直接密切的关系;(2)美英两国人员使用共同的语言;(3)在这个系统中只有两个国家,不像1918年有4个,而目前的北约组织更高达15个之多;(4)在1941年到1942年这个重要阶段中,英美两国的有效权力还是大致平衡,所以双方处于匹敌的地位。这最后一点可以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因为自1943年以后,在此种联合组织中美国人遂逐渐居于支配地位,而英国人就只好顺从美国人的意见。
现在再谈谈战区的联合指挥系统,一个卓越的例子就是艾森豪威尔的联军总部。毫无疑问,此种试验对于高级指挥参谋单位的整合以及联合作战的控制都相当的成功。当然在总部层次之下,集团军'cdhyy注:原文为“军团”或“兵团”,现按各种二战史,改为“集团军”,非洲军团除外,后同。'或集团军群'cdhyy注:原文为“集团军”,现按各种二战史,改为“集团军群”,后同。'的组织还是以国别为基础,海空军的兵力也是一样。
我们还必须指出,艾森豪威尔总部的安排(最先是用在北非战场上,以后方扩大用于欧洲)也许只能算是一个例外。因为在意大利虽也有一个类似的联合司令部,但东地中海和爱琴海则仍纯粹为英国的势力范围,旧有的中东战区也是如此。再说到对日本的战争,所谓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战区都是完全由美国人控制,英国人根本没有发言权,甚至连战况的情报都不太知道。当麦克阿瑟从澳洲发动反攻时,虽然有相当大量的澳洲部队在其指挥之下,但他的总部却完全是由美国人组成的。
基本战略决定
美英同盟的基本战略是如何形成,以及如何执行的?首先要讨论的就是“德国第一”(GermanyFirst)的真正重大决定。一般人常误以为这是英国人的主张,而美国人则是受到英国人的影响或说服,才作出此种决定;否则照理说,美国人是应该采取“日本第一”(JapanFirst)的路线。事实与上述的想法恰好完全相反。
远在1941年1月16日,罗斯福即曾召集其国务卿、陆海军两部部长及参谋首长开会(当时尚无像国家安全会议这一类的组织),决定美国所应采取的基本战略。其主要观念是由当时的海军军令部长斯塔克(Adm。Stark)所提出,即一旦美国参加战争,其首要目标应为击败德国,所以应立即集中全力在大西洋方面发动最大攻势,而在太平洋方面则暂取守势。因为美英两国参谋首长即将在华盛顿举行第一次会议,所以美国政府必须先形成基本决定以作为对美方代表的指导。同时还告诫其代表在与英国人谈判时必须记住下述原则:“我们不能够,也不需要,将我们的国家前途交由英国人指挥……英国人内心里永远记着战后利益,包括商业和军事两方面在内,所以我们也应留心保护我们本身的利益。”
为什么美国人会作“德国第一”的决定?其解释只能从当时美国人对于情况的研究判断中去寻找。美国人认为德国为最大的威胁,而欧洲是绝不可以丧失,仅凭英国不但不可能击败德国,甚至连自身也都难保。所以美国必须保住不列颠三岛,并用其作为反攻的跳板。反而言之,在远东方面,日本的力量最多只能达到西太平洋,并不足以威胁美国的安全,所以可以列为第二优先。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甚至其后,此种研究判断都不能说是不合理。
1941年1月29日,美英参谋首长在华盛顿举行第一次联合会议。英国代表对其立场作了下述三点说明:(1)欧洲为主战场,应在此寻求决战;(2)应先击败德意然后再对付日本;(3)远东地区(包括澳新)对英国利益具有重大关系。对于前两点美英意见完全一致,但第三点却引起争论。英国人视新加坡为其帝国安全的锁钥,对于印度、澳洲、新西兰的防御都具有必要性。美国人则认为既然要把全力集中在大西洋方面,则太平洋方面即令有所牺牲也必须忍受。换言之,他们宁愿让日本人暂时猖狂无忌而不愿分散其主力。
经过若干争议之后,双方代表遂作出下述三点决议:(1)确定欧洲为主战场;(2)维持英国在地中海的地位;(3)在远东保持防御态势。此项决议对两国并无法定拘束力,只代表双方一致的看法而已。基于以上的叙述,可以断定:(1)美国人对“德国第一”的观念甚至比英国人更重视,在会议之前即已作决定,自无须英国人的说服;(2)英国人对于远东的利益反而比较重视,他们不愿因为在欧洲求速胜遂使其帝国的战后地位受到损失。
在此应进一步指出美英两国在战略思想上的一项基本差异。英国是一个标准的岛国,在其与大陆国家的战争经验中都是以海制陆,惯于打长期战争而不汲汲于一时的得失,他们有一句老话:英国可能输掉一切的会战但最终仍能赢得战争。他们的传统战略是以极小牺牲和极小冒险以追求最后胜利。同时也诚如美国人所痛恶的,他们随时都注意到其殖民帝国的战后利益。
反之,美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众的新兴国家,他们不仅自信有绝对的物质优势,能迅速赢得胜利,而且也厌恶长期战争和英国人的权力观念。简言之,他们只愿意拯救约翰布尔(JohnBull)的老命,而无意保全大英帝国。美国人对于战后的新世界另有一套构想,所以到了1943年以后,美英之间的思想差距也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珍珠港事件后,美英两国领袖在华盛顿举行第一次正式同盟会议,此时日军在太平洋的攻势正如火如荼,但双方仍迅速决定“德国第一”的原则不变。这种情形曾令若干人感到惊讶,但实际上是理所当然,毫不足怪。因为美国当局早已决定在太平洋方面忍受暂时的挫折,心理上早有准备,自不会因为感情的刺激而改变经过理智考虑的决定;
结论
在美英同盟之间的最大争论焦点是入侵法国的时间及其与地中海作战的关系。很明显,美国人一开始就主张采取直接路线,他们希望赶紧把一切的力量都集中在英国,然后立即渡过海峡进入西欧。至于发动作战的时间是愈早愈好,如果1942年办不到,至迟也不能超过1943年。英国人则主张采取间接路线,先发动地中海方面的作战以削弱德军,然后再向西欧发动决定性的攻击。在1941年12月的华盛顿会议中,由于英国人有较好的准备,遂使美国人同意在北非登陆的计划,但双方仍然决定渡海入侵法国的作战应在1943年发动。
又经过一段时间,“火炬”(Torch)作战终于定案,统帅人选也已决定,但关于登陆时间和地点的问题仍然引起很多争论,这可以证明同盟战略的协调的确非常困难。最后D日是在1942年11月18日。在北非的登陆虽然很顺利,但联军登陆之后的行动却异常迟缓。所以到1943年1月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会议时,英国人遂又主张把入侵法国的时间推迟到1944年,美国人虽然无可奈何地同意,但心中却有受骗上当之感。
美国人认为英国人根本上是想逃避渡海入侵的风险,他们认为英国人那套间接路线战略理论——由西西里、意大利,以达巴尔干——实在是一种欺人的神话。所以在1943年8月的魁北克(Quebec)会议中,以及在1943年底的开罗和德黑兰会议中,都曾因此而一再发生激烈的辩论。平心而论,美国人对英国人的指责并非毫无理由,因为从英国陆军(帝国)参谋总长阿兰布鲁克(Gen。Alanbrooke)的日记中可以发现,他当时的确希望地中海方面的成功可以取消入侵法国的需要。
不过到德黑兰会议时,这个争论也就终于作一了断,渡海入侵法国的时间遂定为1944年夏季。从此次会议开始,由于斯大林的介入,丘吉尔在罗斯福心目中的比重也就急剧降低。于是美英同盟关系开始变质,美国已经据有支配地位,而英国则屈居下风。
从历史记录来看,美英同盟之间的联合机构虽不能算是完全的成功,但仍差强人意,至少比之过去的任何其他企图都要算是较为进步。其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各种会议上,其辩论又不一定是以国籍为分界,有时在两国代表团内,军种代表之间也会发生歧见,于是同军种的代表遂又穿越国界而组成联盟。譬如说,在讨论有关反潜作战和轰炸德国的优先顺序时,就形成了英美海军联合对抗英美空军的形势。
联合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