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关于狗的传奇-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馍面叶的话,小胡哪怕走遍京城地界,也能满足老先生这种欲望。然后,不出两三
个月,准会在报纸副刊上看到小胡《吴老谈食文化》的散记啊,《吴老平民化饮食
风范》的随笔啊,而且绝对不止一篇。

    我读过他写的一篇散文,当然也是写吴其崧的,笔墨很传神。说老先生有一次
应某国使馆之约,去出席一次文化参赞的宴请,他陪着出席,又护送回府的。他实
际上像关老爷身边站着的那个黑脸周仓,凡吴老在公开场合露面,小胡总在那里马
前鞍后侍应的。那次冷餐会让吴老吃得一点也不开心,回家后就嚷着要喝胡辣汤,
那也是河南农村里常见的佳肴。小胡描写老先生一定要蹲在板凳上,而不是坐在桌
旁,一定要捧着大碗汤沿着碗边转圈喝,而坚决不肯用羹匙,喝得满头直冒热气,
像洗过桑那浴那样痛快淋漓,把这位老乡学者,或学者老乡,写活了。我相信,小
胡作为一个文字记者,应该说是一块不错的材料。

    但他却很愿意作吴老的亲信,以被吴老视作可靠之人而感到荣幸。替他发个信
呀,整理个资料呀,编纂作品目录呀,剪贴有关记载老先生的文章报导呀,到机关
去领他的工资和特殊津贴呀,陪他出席会议,第一个跳出汽车为他开门呀,在宴席
上知道老先生什么咬得动,什么咬不动地给他搛菜呀,尤其一定关照,务必要准备
面食,葱油饼,油酥饼,锅魁,杠面馒头,并借此宣扬馍文化……很忙,也很累,
但小胡同志,乐此不疲地奔忙着。

    那天在会场里,他和往常一样,和所有人握手,和所有人谈吴老的近况。和所
有人介绍他刚发表的写吴其崧的文章。主持人示意大家坐下,特别要求小胡同志他
坐下,“咱们开会罢!”

    他也只好坐下来,表示与我亲热,坐在我旁边。屁股还未坐热,腰里皮带上的
BP机,像小蛐蛐叫开了。他连忙掀起茄克衫,看谁在抠他。我一看他里面穿的背心
上,印有“中国吴学(筹)”的字样时,颇感有些疑惑,中国什么时候又出来一个
吴学?不知是研究吴文化,还是研究吴淞江源流发展,还是研究吴道子,吴承恩画
或文?他是个伶俐人,马上解释:“吴老嘛!还用问?中国有几个吴老?他的道德
文章,在国外都有很大影响,早就达到一门显学的水平。所以,趁老先生健在,推
出吴学,大家都觉得有这个必要。我们在吴老家乡,已经建成吴其崧学术研究会,
纪念馆,现在不过是往吴学过渡而已。”然后又用那种夏虫不可语冰的眼神打量我,
“筹委会成立,在报纸上发过通稿的呀!你怎么搞的嘛!”

    幸好他急着离开,也就不追究我对于圣人和圣人跟班的不敬了。他告诉我:
“吴老在抠我——”这时,主持人正在演说会议的宗旨,与吴老研究的课题,风马
牛不相及,但他是名人,是学者,是大坟圈,什么会能少了他。小胡突然站起来,
打断他的讲话。“对不起,因为吴老有要紧的事呼我,我得马上到医院去见他,所
以,我想在走之前,把他老人家写给这次会议的祝贺信,念一下,我就告辞!”

    主持人犯了我同样的错误,不免反应迟缓;另外,也许由于文化界的庞然大物,
或自以为是庞然大物,或被人簇拥为庞然大物者太多,有所不知,也是情有可原的。
他瞪着小胡,“哪位吴老?”

    小胡把茄克衫拉开来,用一种不屑的口气说:“吴学,你总该知道吧?”

    大概此公只晓得中国有个“红学”,不知道“吴学”,瞠目结舌,无以为答。
他哪里懂得当今文化界竖起来多少块厚脸皮的显学招牌!更不明白又有多少个小胡
之辈,围着这些招牌混碗饭吃?有什么办法呢?只好请他到前面来,他也堂而皇之
地抢过来主席手里的麦克风,拿腔做势地宣读未必是吴老的手笔,十之九是小胡代
拟的一套拜年话。

    因为,这几年来,吴老先生健康的时候少,不健康的时候多,在家的日子少,
在医院住的日子多。这都是从小胡时不时发表的《吴老近况》,《吴老一瞥》,
《吴老接受少先队员敬意》,《吴老病中不忘中州大地》等等文章中得知,老先生
脑卒中以后,恢复得不大好,口齿已不甚清晰。譬如在《吴老的鲈莼之思》的短文
中,小胡描写躺在病床上的老先生,忽然想起来要吃油馍,比划了半天,其家属颇
费心思,也难猜透,老爷子到底要什么?唯有他能够弄懂,他用河南话问:“是不
是想吃糖饧?”不知老人是讲不通,还是索性不想讲了,便打消主意,把眼睛一闭,
但小胡对老人的儿女说,老爷子实际想吃北京早点的炸油饼,豫北一带叫糖饧,接
着很快到街上买来,老人呆呆地笑笑,也就吃了。

    因此,诸如此类的应景文字,估计是老先生,也包括他儿女,授权小胡代为捉
刀,只要八九不离十,也就行的。所以,那几年里,到医院看吴老,要通过他才能
安排,会议上需要吴老讲话,也是由他来代为宣读。访问报导,更是他一手垄断,
永远是他的独家新闻。把他忙得不亦乐乎,到了脚打后脑勺儿的程度,但他生活很
充实,很满足,风头也很劲。小脸总是刮得溜光水滑,也永远穿着那件“中国吴学
(筹)”的背心,有时候,一开口,那连河南人都不如他地道的河南话,我弄不清
楚,究竟他是那个江浙人氏的小胡呢?还是吴其崧先生的转世呢?

    那天,在会场里,叩机呼他,他丝毫没想到竟是丧音。他念完吴老的贺词,拿
着会议发的礼品袋,润笔费,车马费,大摇大摆走出会场时,他知道,全会场的人
都在目送他离开的。他非常喜欢这一刻众目睽睽下的荣耀,他故意走得很慢,把幸
福尽量延长得久一些。可是,据说,他到医院,这位显学老人已经送进太平间去了。
这一次享受,竟成了绝响,他再也扮演不了这个角色了。

    吴老先生尚未作古的时候,由于他三头两天住院,实际上已疏离文化界,也就
逢年过节,想起来他还奇迹般地活着,礼貌性地送把鲜花。要不是小胡同志那支生
花妙笔,谁也记不得这位牙口不好,却偏爱嚼坚硬无比锅魁的老学者了。现在,他
乘鹤西去,剩下小胡同志,一下子竟找不到什么可以奔波劳碌,脚底生风的缘由,
那脸,也不像以前那样富态,据报社里的他的同事说,大概只有早先三分之一大了。

    写到这里,我才想起还未把他的名片,拿给大家。

    头衔是——中国吴学研究会(筹)

                             秘书长(常务)

    姓名是——胡不归

    如果哪一天有机会在饭桌上,见到一位面色白净的南方人,却对硬面饽饽啃得
十分起劲的同志,十有八九,就是这位小胡同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