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笔部队和侵华战争-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强大。    
    作为一个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武者小路实笃显然坚信日本必定取得“大东亚战争”的胜利。为此,他在《未来东京之梦》一章中还设想了胜利后的美妙情景。他写道:“东京是日本帝国的首都。这个帝都理所当然地应成为亚洲第一文化中心地。”“东京是亚洲的军备的中心,学术文化的中心。东亚人如果不来一次东京,那就不能开口说话。”“在大东亚战争完成的同时,天皇陛下居住的帝都,必然成为亚细亚全体精神的中心。所以东京一定是亚洲第一的完全的城市。”    
    然而,事实证明,武者小路实笃盼望的这一切,只不过是一场黄粱美“梦”罢了。    
    以上,我们分述了明治维新后到战败前的约半个世纪中,日本文坛有代表性的五个人物的军国主义思想主张,从中可以看出日本文学家在军国主义思想及侵华“国策”的形成和实施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日本文坛上的这些人的言论在日本军国主义及侵华“国策”的形成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第一,从“文明论”、“文化研究”的角度,为军国主义的形成制造了理论根据;第二,站在“民间”和“在野”的立场上,和天皇制政府的侵华“国策”上下呼应,一唱一和,强化了“官民一致”、“一亿同心”的军国主义体制;第三,利用文学家的影响,将军国主义思想加以阐发,在军国主义思想的宣传普及中起了重要作用。弄清日本文坛与军国主义思想及侵华“国策”的这些密切联系,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更全面地了解日本近现代文学的某些重要特征。


第一部分:日本军国主义侵华“国策”的形成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上半期,中日两国都处在封建社会最后阶段的闭关自守的状态中,两国的文化和文学的直接交流也不多。明治维新后,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日本积极推行侵略中国的“国策”,一步步地对中国进行渗透和扩张。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许多文学家也关注中国的情况。但是,这种关注和古代文学家不同。在古代,日本文学家大都对中国充满着景仰之情。但是,进入近代以后,日本文学家对中国由景仰变成了轻蔑。在有关以中国为题材、为背景的作品中,他们虽然仍保持着对中国古典传统的美好憧憬,但对现实的中国却充满着鄙视。例如,日本近代文学的泰斗夏目漱石在1909年,曾应“满铁”(即“南满洲铁路株式会社”,对华经济侵略的中心)总裁的邀请到中国东北和朝鲜旅行,并以那次旅行的见闻为题材,写了长篇游记《满韩处处》。“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在这部作品中,夏目漱石处处以一个先进国家知识分子的优越感、甚至偏见看待和评论在中国所见到的一切。例如他看到中国马夫用鞭子抽马,看到人们对街头一个受伤的可怜的老头儿不予理会,就得出了“残酷的支那人”的结论;在奉天(今沈阳)喝茶喝出咸味来就相信是沈阳人的粪便渗透到地下所造成,便得出了“肮脏的支那人”的结论;看到住处窗户后面埋着一口接废澡水的大缸,也觉得可怕,等等。著名小说家芥川龙之介1921年曾在中国游历数月,并写了以此为题材的数种游记。他在《支那游记》的“上海城内”一节中,这样写道:    
    ……从那巷子转弯,就是久闻其名的湖心亭。听起来是个好地方,实际上只是个破烂颓败的茶馆。亭外的池中,漂浮着绿色的污垢,几乎看不见水的颜色。池子的周围用石头垒着奇怪的栏杆。我们刚走近这里,就见一个穿着浅葱色布衣,拖着长辫子的高大的中国人,正在悠然地往水池中撒尿,(中略)近处竖立着的中国风格的亭子,泛着病态的绿色的水池,以及哗哗地朝这水池倾泻的小便,——这不只是一幅可爱的忧郁的风景画,同时又是我们面前这个老大帝国的可怕的象征。    
    (中略)    
    ……《金瓶梅》中的陈敬济、《品花宝鉴》中的奚十一,——在这人群当中,这号人物似乎不少。但是,什么杜甫,什么岳飞,什么王阳明,什么诸葛亮,却似乎一个都找不出来。换句话说,现在的所谓中国,已不是从前诗文中的中国,而是在猥亵、残忍、贪婪的小说中所表现的中国了。    
    诚然,这样的议论和描写多少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形。但是,日本人诸如此类的对中国野蛮落后的描绘,本身却常常暗含着日本人的一种优越感,一种傲慢与偏见,甚至是一种“弱肉可食”的潜台词。    
    随着时间的推移,“潜台词”变成了“前台词”。从2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文坛上出现了一些鼓吹对华侵略的作品,还有一些作品在对中国及中国人形象加以扭曲描写的同时,某种程度地显露出了对华侵略的信号。


第一部分:日本军国主义侵华“国策”的形成“济南惨案”与《武装的街道》(1)

    在七七事变爆发之前,日本帝国主义就对中国进行了多次武装侵略和挑衅活动。其中,1928年的“济南惨案”就是一起重大的侵华事件。    
    以济南惨案为题材的作品,有日本“无产阶级作家”黑岛传治的《武装的街道》。    
    在中国的北伐战争时期,日本为了保证自己在中国北方、特别是在山东的既得利益,极力阻挠国民革命军北伐统一。1928年初,蒋介石率军北伐,日本则以“就地保护侨民”为由,出兵山东,并与北伐军在济南遭遇。日军蓄图4黑岛传治像意挑衅,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济南惨案”。在惨案中,日军占领了济南,屠杀中国军民6123名,杀伤1 700名,造成财产损失2 957万元。黑岛传治的《武装的街道》从惨案发生前写起,以日本在济南开办的一家火柴公司为中心,描写了日本在济南对中国人民的经济掠夺和残酷剥削。在“排斥日货”的运动中,这家火柴厂采取偷梁换柱的手法,在日货上贴上中国产品的商标,充当中国的“国货”,千方百计在中国倾销产品。他们视中国的苦力为牛马,给他们吃的是黑窝头、高粱渣,却逼他们一天干十五个小时的活。他们的理论是,“支那人都是恶劣的人种。千万不要夸奖他们”;“他们不知廉耻。我们无论怎样善待他们,他们也不知足。给他十块钱,他们发牢骚,给他一块钱,也一样是发牢骚。……所以,要是给他们很大的恩惠就太愚蠢透顶了。”而且他们还振振有词地宣称:“我们来到支那,的确是雇佣苦力干活了。但是,难道不是我们给了那些家伙一份工作吗?没有我们在这里开办的工厂,他们到哪里去赚钱呢?”他们不仅要中国工人给他们卖命干活,还要求中国人都俯首帖耳地做他们的奴隶。他们认为,“在朝鲜,在满洲,支那人都对我们敬而畏之,战战兢兢”,而“这里(指山东——引者注)的支那人还敢摆谱,就是因为这里没有日本的军队。”    
    而向山东进军,早就是日本蓄意已久的事情了——    
    〔济南〕对日本究竟意味着什么?山崎(小说中的日本记者——引者注)是很清楚的。    
    “济南,实在是天下之要冲。陆为南北中间,海上遏制渤海南半。站在济南一动,则可影响天津北京之形势。若把滦河上游的北京看做脊背,济南则可看做腹部。而且,在去青岛的沿线,坊子、博山、淄川、章丘等地,埋藏着约十八亿吨的煤炭。在往西二百数十里的地方,就有山西的大煤田,那里蕴藏着相当于全亚洲煤炭储量八成的六千八百亿吨煤,还有无尽的铁矿。  日本今后要在资源需求上独立,就不能无视山东煤炭的价值,而且也不能无视山东煤炭的世界的价值。”(《日本和山东的特殊关系》,第19页)    
    山崎当然知道这些。    
    “为了在满蒙的特殊利益,  日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投入了巨额的资金进行开拓。应该始终维护这一利益。在某种情况下,即使放弃山东,在满蒙的特殊利益也必须保证。满蒙是先,山东是后。有人认为,为了满蒙我们以国力相赌是毋庸置疑的,而在山东,某种程度的忍耐也是不得已的。当然,满蒙的天地广阔,利害关系重大,对全局的得失关系甚大。但是,从广东兴起的支那的民族革命,共产主义者的悄然兴起,如今眼看已经完全渗透到了支那中部。北部及满洲,也处于魔手可及的状态。山东作为满蒙的屏障,有着重大的价值。有了山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