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学]余忠老汉的儿女们-第1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走去,他们只有把满肚子高兴压进心里。
  是的,在他们为学技术的共同奋斗中,他们的爱情之根越来越深的扎进了对方的心窝里。淑蓉也果真是一个义无反顾、或者说有点固执的姑娘。厂里放假以后,她根本不征求文义的意见,也不写信告诉家里,就去买了两张回家的车票,不由分说地把一张车票塞进文义手里。不知咋的,文义倒喜欢淑蓉这种带点“控制”的性格。十分高兴地接过了她的车票。可是,他却向她提出一个要求,说:“我向你要一件礼物,寄回去向爸爸妈妈拜年,你能不能给我?”
  淑蓉说:“你要啥样的礼物?”
  文义说:“一张你的照片,嵌在镜子背后那张。这是给家里最最珍贵的礼物!”
  淑蓉明白了,可嘴里却说:“不给!不给!”但后来还是红着脸幸福地取下了那张照片,交给了文义。文义连蹦带跳跑到邮局,把一封信和照片一齐寄给了家里。
  这张照片,余忠老汉是在新年过后才收到的。不用说,它带给余忠老汉一家的喜悦,是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春节的。春节里礼尚往来的客人多。田淑珍不论碰上谁,只要是认识的,都要叫他们来相相文义的对象。这种快乐的情绪,伴随着逐渐来临的春风,彻底拂去了他们去年秋天文富卖菜受欺负、文忠拔禾苗被抓反面典型和五保户老头的死,留在心头的阴影。生活在他们面前,又变得非常美好起来。
  26
  南方的春天好像是说到就到了。春节过后,天气就一天天暖和起来,柳树枝头绽开了像小鸟嘴唇一样的上下两瓣叶儿。去年秋天栽下的桑树,似乎比柳叶儿更急,早就在枝头顶起了圆圆的叶子。叶子嫩得有些发白,在春风里晃悠悠地享受阳光的沐浴。这时,政府实施的“一青二白”脱贫致富工程,也正式启动了。上级派了两个职业中学的学生娃娃,来给村民讲养蚕的知识,叫做技术培训班。两个学生娃娃来到余家湾时,大家一看,还像是两个躺在娘怀里撒娇的小姑娘,谁也不相信她们能讲个啥课。加上春节以后,那些回家过年的有文化的青、壮劳力,又像鸟一样飞出去打工了,家里尽剩下一些女人和五六十岁的老头、老太婆,大家戏谑地称作“三八六○部队”。陈民政、小吴和龙支书,挨家挨户动员了半天,才每家动员了一个人去村小学听课。可这些“三八六○部队”的士兵们压根听不懂啥“一龄期”、“二龄期”、“休眠期”,更闹不懂啥叫杀菌、消毒。加上两个学生娃娃也没有实践经验,只照着课本上的内容念,像是念报上的文章。没多久,这些劳累了一天的庄稼人,在两个学生脆生生的、犹如银铃似的声音中,进入了梦乡,满教室响起一片呼噜声。气得陈民政、龙支书一阵拍桌子,可刚刚拍醒又睡了过去。结果,除两个学生娃娃通过念书巩固了自己的一些知识外,很难说农民学到了啥技术。
  “技术培训”以后,乡政府就开始给村民发蚕种。陈民政、小吴和龙支书,亲自走村串户,把蚕种像宝贝一样交到村民手里。在给余忠老汉发蚕种时,陈民政开玩笑说:“老余大哥,你家既是种田大户,又是养蚕大户了哦!”
  小吴也笑嘻嘻地说:“今后干脆成为养蚕专业户好了。”
  余忠老汉、文忠、文富以及田淑珍、卢冬碧,都把头凑在一起,既好奇又显得兴奋地看着纸上密密麻麻的黑点。看了半天,余忠老汉突然说:“我的眼睛不好使了,左看右看,好像是癞蛤蟆下的蛋呢!”
  文忠纠正说:“癞蛤蟆蛋要大些!”
  小吴听了,笑了起来,解释说:“啥癞蛤蟆蛋?是蚕子变成蛹,蛹变成蛾子产的卵。”
  余忠老汉又问:“每个蛋出一条小蚕儿?”
  龙支书说:“当然啰!咋还能出双胞胎?”
  田淑珍听了,立即惊讶地大叫起来:“天啦,那要出多少细蚕儿?”
  小吴说:“余叔,这是乡政府特殊照顾,每户都多发半张纸的蚕种。”
  余忠老汉听了,觉得有点不对头,就担心地说:“咋要多发?我还担心桑叶不够吃呢!猪多无好糠,人多无好汤,到时候桑叶不够吃咋个办?”
  龙万春说:“余大伯,你咋个也不醒事了?孵鸡还作兴有寡蛋呢,这些细蚕儿,能保证百分之百地孵出来?”
  小吴说:“对,这是乡政府加的保险系数。每户多发的半张蚕种,也不加钱。”
  余忠老汉听了龙万春的话,觉得是那么个道理,又听小吴说不加收钱,心里也就高兴了,说:“我明白了!”
  正说着,小梅放学回来了。她一见余忠老汉手里的蚕种,就跑过去,抓着要看。文忠立即在她手背上打了一下,说:“猴抓个啥?又不是吃得的东西!”
  小梅听了,委屈地缩回手去。陈民政见了,就叮嘱说:“老余大哥,这东西可真要保管好!蚕宝宝就是钱宝宝,今后,说不定一条蚕儿就换一张哗哗响的票儿呢!”
  余忠老汉听了,似乎也见到了那种美好的前景,回答说:“那是,我把它们当亲儿子侍候!”
  大家听了这话,都一齐笑了起来。
  没过多久,从这些“癞蛤蟆”蛋中就拱出了无数针尖大的小虫子,昂着头东张西望,好像也十分惊奇似的。龙万春的“寡蛋”说没有言中,几乎都百分之百地孵化出来了。余忠老汉一家望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小蚕,既新奇,又高兴,忙去摘了嫩嫩的桑叶回来,撒在上面。几天过去,这些小蚕蜕去了一层皮,倏忽之间变大了,变白了。再过一些日子,小蚕已变成了大蚕,又白又胖,活脱脱像一个十八九岁的大姑娘,越变越好看。文忠、文富想起两个学生娃娃讲课时,把蚕子称着蚕姑娘的事,觉得这称呼真是十分贴切。现在,像是小孩子突然长大了,原先的小床、小椅等已不够用了,他们满屋都摆满了蚕床,甚至连簸箕、筛子都派上了用场。满屋子都是一条条白花花的蚕,满屋子都是一片“沙沙沙”吃桑叶的声音。这声音,犹如春风春雨,显得既空灵又实在,在余忠老汉一家听来,这“沙沙”的细语才是世界上最美妙动听的声音,是最激动人心的乐章。这声音和乐章使他们精神倍增,情绪高涨。他们围在一张蚕床边,看着这些即将给他们带来好运的小东西贪婪地吃着桑叶,不但脸上挂上了舒心的笑容,而且心里也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和欢乐。
  可是,他们没有想到,余忠老汉当初的担心终于变成了现实——随着蚕子一天天长大,桑叶需要量成倍地上升。而去年秋天才栽下的幼桑,本身产量就不足。冬天里,陈民政、小吴下来,动员村民们为桑树上一次有机肥。可种了一辈子庄稼的农民,还从来没听说过给树上肥的事,一个个听见也像没听见一样。刚开春不久,陈民政、小吴又下来叫大家为桑树施一次化肥,提高桑叶产量。可庄稼人还是舍不得,还说乡干部是吃饱了没事干,眼看着大春生产就要开始,化肥供应本身就紧张,哪还有化肥去喂桑树,又一次把干部的话当成了耳边风。现在,问题一下变得严重了,不少人家的桑树,只持得剩下顶端的两片叶子,可蚕子还没到五龄期。余忠老汉去年冬天闲着没事,就率领文忠、文富把房前屋后的渣肥和阴沟的肥上,挑到桑树地里,垒在了树篼下。当时也并不是全听了陈民政、小吴的话,一是因为闲不住,二是要打扫清洁准备过年。谁想歪打正着,今年的桑树就比别的人家好,桑叶又肥又大,一匹赛过别人两匹。可尽管这样,桑叶还是越来越显得不够吃了。这些白花花的蚕子也真是,仿佛从未吃饱过一样。别说文忠、文富摘桑叶来不及,就连田淑珍、卢冬碧给它们喂桑叶,好像都忙不过来。刚把桑叶撒上去,一片如骤雨降临的“沙沙”声立时响起。现在,他们听到这声音,已不再觉得是美妙的乐章了,而好像成了催人的絮语,使他们着急,心慌。一背篓桑叶,文忠两弟兄要摘大半天,可没撒几张床,就撒光了。撒到后边,前边的蚕子已把桑叶啃得只剩一片技权,又抬起头像是嗷嗷待哺似地望着天空。这时,文富依稀记得学生娃讲课时,说过的“淘汰”的话。他毕竟上过初中,知道“淘汰”这两个字是啥意思,于是在摘桑叶时,就先对文忠说:“大哥,我们家的蚕子,至少得扔一半,才能保得住?”
  文忠一惊,说:“你说啥,不要?”
  文富说:“是,贪多嚼不烂。如果不扔一半,到时连另一半都会保不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