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上下五千年(近)-第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这样,轰轰烈烈的民族武装斗争开始了。
   起义军转移到卡里梭科地区,蒂博尼罗哥树起圣战的旗帜,号召人民起来推翻荷兰殖民者,于是,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卡里梭科,参加起义。日惹苏丹的70多名后裔和著名的伊斯兰阿訇奇阿依·摩佐等都参加了起义,许多华侨也争相加入。起义队伍迅速壮大起来。
   起义军针对敌强我弱的情况,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原则,不断骚扰、袭击荷军。
   开始,蒂博尼哥罗把部队驻守在离日惹荷军只有十几公里的斯拉朗,在这里,义军不断杀死荷兰官吏、烧毁荷兰人的住宅、关卡、仓库以及种植园等。并接连消灭了从日惹派出的几支荷军小部队,日惹的对外交通线也被起义军切断,护粮队遭受起义军袭击。有一次,起义军还围困了荷军城堡,躲在城堡里的荷兰州长吓得魂不附体,急忙向总督告急:“我们兵力不足,资源短缺,已无力坚守下去快发救兵吧,不然,我们将在城堡内饿死!”急得荷兰总督迅速派重兵去增援日惹。但是,当荷兰援军赶到时,帝博尼哥罗已率领起义军消失得无影无踪。荷军气急败坏,决定将大军转攻起义军根据地斯拉朗。
   于是,荷军几千人马、几十门大炮在荷兰副总督德·科克的率领下,转而向斯拉朗进军,试图一举消灭起义部队。德·科克洋洋得意地在盘算着如何制服义军,不知不觉间队伍已顺利进入斯拉朗。他正欲下令部队向起义军发动进攻,突然听到士兵报告道:“报告,斯拉朗空无一人,起义军不知去向。”“什么?不知去向?”德·科克吃了一惊,但他很快恢复了镇定,心想:狡猾的蒂博尼哥罗!又让我扑了个空。我该怎么办呢?回去吧,大部队连起义军影子都没见到,更不用说消灭起义军了。再说,也不好向上司交差。不回去吧,到哪里寻找起义军?
   突然,他眼珠一转,有了。马上命令道:
   “放火,给我放火,把这座空城化为灰烬,我要看看你蒂博尼哥罗能藏到哪里去!哈哈,蒂博尼哥罗,你插翅难飞了!”顿时,斯拉朗烈焰熊熊,火光冲天,一片火海。德·科克满脸微笑,留下将军范·兴率军驻守,自己调转马头回日惹去了。
   其实,蒂博尼哥罗并未远离斯拉朗,德·科克率领的主力撤走后,他们又迅速回师斯拉朗,途中,与范·兴的部队相遇,双方立即投入了战斗。起义军率先发动猛攻,力图有效地打击敌人的有生力量。他们利用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打得荷军晕头转向,损失惨重。当荷军迅速作出反应,准备回击起义军时,起义军却眨眼间消失了。范·兴下令追击,但连起义军逃往哪个方向他们都搞不清。
   起义军这种战术取得了成功,几个月的时间,蒂博尼哥罗已控制了爪哇岛的大部分地区。
   1825年10月,蒂博尼哥罗建立了伊斯兰教封建王国,自称为爪哇苏丹。同时,他赐官封爵,整顿义军。在起义军中颁布了严明的纪律。虽然义军的武器简陋,主要是弓箭、木棒、梭镖、大刀等,缺少枪支大炮,但是,起义军主要由农民组成,其目的是推翻荷兰殖民者的殖民统治,所以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全力支持,战斗力大大增强了。
   1826年末,起义军对荷军驻守的一个城镇发动攻坚战,结果遭到失败,伤亡很重。蒂博尼哥罗本人也身负重伤,其长子也被荷兰人俘虏,起义受到严重影响,双方战争遂处于相持状态之中。
   德·科克看到俘虏了蒂博尼哥罗的长子,欣喜若狂,立即以此威胁蒂博尼哥罗,要他率义军投降,蒂博尼哥罗一气之下撕毁了德·科克的信件,愤怒地说:“可恶的强盗,你们可以杀掉我的儿子,但千百万起义军你们是杀不完的,我最终要清算这笔血债!”
   蒂博尼哥罗的这种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个人利益之上的作为,深深地激励了人民的抗敌斗争。遗憾的是,起义军遭受损失后,内部分裂,蒂博尼哥罗和摩佐为争夺最高领导权,不时发生摩擦。这严重削弱了起义军的战斗力。另一方面,荷兰人又派人插入起义军内部,挑拨起义军矛盾,分裂起义军,同时又收买参加起义的封建主,瓦解起起义军队伍。在战术上,荷军为对付起义军的游击战,采用碉堡战术,围困和孤立起义军。所有这些,都对农民起义十分不利。1828年3月,爪哇北岸南旦地区的起义军被荷军镇压,从此,爪哇岛起义军一蹶不振。这年末,摩佐投降荷兰殖民者,起义军受到打击,遭受严重挫折。次年10月,义军中著名的青年将领占托特也投降敌人。不久,参加起义的封建主纷纷倒戈,轰轰烈烈的起义渐趋尾声。
   但是,尽管如此,蒂博尼哥罗仍然顽强不屈地坚持斗争。荷兰人悬赏5万荷盾捉拿他,到处追击他,但没有一个农民为赏金而出卖他,他受到广大群众的保护。条件虽然艰苦,蒂博尼哥罗的抗敌意志始终未见消减,他仍然率领起义军余部与敌人作战。
   1830年初,德·科克邀请蒂博尼哥罗谈判,并作出承诺,谈判成与不成,保证蒂博尼哥罗的安全。但是,当蒂博尼哥罗带着次子和官员来到谈判地点时,突然发现上当了,院子周围隐藏着不少荷枪实弹的荷兰士兵,荷兰官员们来谈判时也都佩带着武器,气氛十分紧张。
   蒂博尼哥罗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仍镇定自若地与德·科克对话。德·科克却脸色一变,凶相毕露,马上下令逮捕了蒂博尼哥罗。蒂博尼哥罗斥责德·科克背信弃义,德·科克无言以对,慌忙走掉。荷兰官兵一拥而上,逮捕了蒂博尼哥罗和他的所有随从官员。
   之后,蒂博尼哥罗被囚禁到远离爪哇的苏拉威西岛的望加锡。爪哇起义迅速被镇压了下去。
   1855年,印度尼西亚的民族英雄蒂博尼哥罗在流放地死去。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

 
本书由“E书时空”免费制作; 
想要更多的免费电子图书,请光临 
eshunet/  
 
巴布教徒的“正义王国” 


   19世纪中期,卡扎尔王朝统治下的伊朗,封建割据十分严重,各地封建主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争霸不休,造成国家长时间的贫穷落后。占伊朗人口三分之一的游牧部落贵族又坚决反对中央集权,甚至公开否认王权的存在。这种局面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俄、英、法、美等国又乘虚而入,在政治,经济方面对伊朗干预、掠夺。
   在内忧外患的重重困难条件下,伊朗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他们希望推翻外国势力与本国封建统治,建立起一个“正义王国”。
   1844年,24岁的伊斯兰教徒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自称“巴布”,在各地传教。他告诉人们,他正在创建一个人人平等、和谐幸福的“正义王国”。“巴布”是“门”的意思,他说,即将降临人世的救世主将通过此“门”传达他的意志,所以希望人们能够跟着他,由此“门”进入“正义王国”之中。巴布的这种宣传,对正处于水深火热的广大伊朗人民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人们终日缺吃少穿,正想有这么一个美好的地方,现在机会来了,人们竞相传说着。不久,就有成千上万的伊朗人相信了巴布的宣传,以致于形成了巴布教。巴布教徒又很快遍及全国,形成了一股颇大的力量。对此,伊朗政府非常恐慌,他们害怕巴布教徒越来越多,势力越来越大,政府则越来越难以收拾局面,所以立即派人将巴布逮捕,并关进了监狱。
   其实,巴布本人并没有想要带领巴布教徒推翻政府的统治。因为他反对使用暴力,不喜欢用武器去打败统治者,而是一个改良主义者,就是说,他主张让自己的各种想法告诉统治者,让统治者采用自己的意见,从而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尽管如此,统治者仍把他看成是危险分子,1847年,他正在宣传他的“正义王国”的时候被政府逮捕了。
   “巴布被逮捕了!”巴布教徒们奔走相告,人们义愤填膺,很快,人们把长期以来积压在心中的愤怒表现了出来,1848年,9月,700名巴布教徒在穆罕默德·阿里·巴尔福鲁什的领导下,在伊朗北部的马赞德兰省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军以塞克·塔别尔西陵墓为基地,与政府军展开了斗争。
   按照传说,塔别尔西陵墓是一块禁地,政府军不得任意进入陵区抓人,这对巴布教徒起义者倒是有保护作用的。巴布教徒驻扎在陵区之后,就开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