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周刊电子版 2010年第6期-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少80后网友的围攻,他们认为现在是一个高扬利己主义的时代,维权以利己主义为出发点,所以不需要同时为社会其他群体的被“强拆”呼吁,维护好自己的利益就是在建设公民社会,否则就是回到“文革”时代的集体主义和虚妄的理想主义。但维权群体却自相矛盾,即·边强调利己主义,一边又在网上呼吁大家无私的声援。 
  有一些网友调侃,一个利己主义者呼吁别人的利他主义相助,没有公共诉求的维权怎么可能得到广泛的声援和支持?《美国哈兰郡》也许会给我们上一堂公民维权课,片中,工人、家属、罢工领袖之间不时发生激烈争论,每一个参与者都强调参与罢工是为了劳动保障等私利,但罢工中大量出现的感人镜头,是工人们在强调私利的同时,也强调集体行动的重要性。在发生黑社会雇用枪手袭击工人纠察队后,一些勇敢的矿工妻子走上一线,准备死守矿区,阻止工贼进入。 
  这其中的动机非常复杂:维护自己的利益、对于几代矿工命运的体验认识到除抗争别无出路、对罢工运动逐渐产生的感情和对群体力量的珍惜。归根结底,这是美国工人阶级在生存和阶级境遇下逐渐产生的社群意识和公民抗争的成熟过程。这无疑是对中国新一代的最好教育,即“利己”是每个公民的价值基础,但“利己”不能成为主义,而是在利益基础上的公共诉求和社群意识。哈兰郡的罢工也是美国式的,后来没有出现更激进的运动,大部分工人表现出理智的态度,最终同意接受资方的条件,尽管并不完全满足要求。这个结果建立在美国的公民观念、民主和工会制度基础上,即大家最终服从一种公共诉求工会领袖是大家票选的,并尊重工会领导人的谈判结果。 
  对近期北京的艺术区维权出现的问题,尽管公民意识和社群行动在逐渐萌芽,但说到成熟的公民维权运动,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fctxw/ 方寸天下网 方便您阅读(天涯易读 TXT电子书 免费期刊杂志)


刘瑜。形而上生活 记得当年草上飞



 
  谁都终将被扔回时间的海底,在那里与鱼虾贝壳沧海桑田一同聆听无边寂静,而在这之前,我们能指望的,大约只是心灵成长,及生的优雅可以抚慰它的渺小。 
  如果让我选一部印象最深刻的纪录片,我会说49up。如果问我为什么,我会说因为它比任何虚构作品都更残忍。 
  确切地说,这不是一部纪录片,而是一系列纪录片。1964年,英国导演迈克尔·艾普特(Michael Apted)开始追拍14个人。这14个人中,有号称自己平时只读《金融时报》的安德鲁,有说她根本不想认识任何有色人种的苏西,有想研究月亮是怎么回事的尼克,有说“女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她们总是心不在焉”的约翰……那一年,他们只有7岁。此后,每隔7年,艾普特就重访一次这批人,跟踪他们的少年、青年、中年,到2005年第七次跟拍时,他们都已经49岁。下一次拍拍节目将在2012年播出,届时他们将56岁。 
  艾普特拍这个纪录片的初衷是批判英国社会凝固化的阶级: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40多年拍下来,这一点的确大致得到确证:像安德鲁、约翰这样的富人孩子基本上一直没有偏离精英“传送带”,从富人区中小学到牛津剑桥,再进入律师媒体之类精英行业;而像西蒙、杰克这样的底层孩子,似乎也没有争取去突破头上的玻璃天花板,一路按部就班经历了辍学、早婚、多子、失业等底层命运。当然也有例外,尼克出身贫苦,但后来成了名校教授,可见命运的手掌里也有漏网之鱼。 
  但这个纪录片看下来,给人最大的冲击完全不是其政治内涵,而是——请允许我使用这个陈词滥调——生命的渺小与虚无。片中的每一个人年少时,无论贫富,都意气风发充满幻想,都相信未来是圣诞老人藏在圣诞树下的那个礼物,会在打开的一刹那令人尖叫欢呼。但是,圣诞老人始终没有出现。慢慢地,片中的男人开始挨个秃头,女人开始比赛发胖,关键是,他们的眼睛里再也没有了憧憬和幻想。梦想的浓雾散尽之后,裸露出来的是苍莽时间里有去无回的人。 
  有趣的是,这种微渺感在片中并不因阶层而异。精英阶层固然生活更舒适,但是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值也更高,所以他们和梦想的相对距离,和底层与梦想的相对距离其实是一样的。尼克到35岁时沦为无家可归的人,在苏格兰荒凉的高原上游荡,镜头前的他明显表现出精神病症状,难以自控地晃动身体,低着头说:关键不是我喜欢干什么,而是我可能干什么。而精英出身的约翰,大约是这批人里最早慧的,早在14岁时就下定决心要从政,“取消工人罢工权,改用司法裁决”。当另一个孩子问他“那岂不是侵犯了工人的集会自由”时,他咄咄逼人地反驳:“你会把一个抢劫犯关进监狱称为侵犯了他的抢劫权吗?”后来他做了律师,但是始终没能如愿以偿地“进入议会”。40多岁时,他表情温和、脑袋半秃,微笑着说:我现在很喜欢园艺,要是以前你告诉我我会变得热衷花草,我肯定会觉得那是个笑话。无家可归的尼克,和爱上同艺的约翰,一样让人心酸呢。 
  以前我写过一个网络小说《烟花》,讲的是一个“反高潮”的故事:从故事一开始女主人公就貌似会和某男配角发生一段轰轰烈烈的恋情,但是直到故事结束什么都没有发生。49 up则是一个“反高潮”的纪录片,从1964年开始,观众就开始等待那些可爱的孩子会演绎精彩人生,等了40多年,终于等到14个天使慢慢变成了14个nobody。阿甘的妈妈说:人生就象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下一颗尝到的是什么滋味。阿甘的妈妈其实也可以说:人生就像一盒口香糖,嚼着嚼着也就没有了味道。 
  这样说又似乎不公平。放弃了政治抱负转而热衷园艺的约翰,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柔和;无家可归的尼克在42岁之后竟然成功跻身地方政治圈,变得更积极。这样的人性成长也可说是收获?事实上到影片最后,这14个人绝大多数都变得比年轻时更可爱,在时光的雕刻下,凿去狂妄,磨出温润。说到底,谁都终将被扔回时间的海底,在那里与鱼虾贝壳沧海桑田一同聆听无边寂静,而在这之前,我们能指望的,大约只是心灵成长,及生的优雅可以抚慰它的渺小。 

   


fctxw/ 方寸天下网 方便您阅读(天涯易读 TXT电子书 免费期刊杂志)


袁岳的眼 用派对扩展家庭社交



 
  房子在改善、在扩大,但是家里没有人气,就是一个吃饭、睡觉、上网的地方。现在的家只在物理意义上扩大了空间,但没有社会意义上的活动空间。 
  在西安参加一个朋友的家庭派对,主题是有机菜肴:从吃的猪、鸡、鸭,到蔬菜、粉条,每一样都有讲究,讲的人津津乐道,听的人津津有味,不亦乐乎。 
  现在不少中产家庭,房子在改善、在扩大,但是家里没有人气,就是一个吃饭、睡觉、上网的地方,偶尔有亲友来访。和以往相比,现在的家只在物理意义上扩大了空间,但没有社会意义上的活动空间。于是形成一种特殊的恶性循环:越来越多的人甚至一家人宅在家里,家也越来越变成宅的地方:宅得多了更不喜欢社交,就更加只能宅着;宅得都不知道怎么与陌生人说话了,最后就只能自说白话了。尤其是一些有了大房子的人,大房子除了增加家庭气氛的空寂感之外似乎贡献不大,甚至住到大房子里感觉更不好了。我有个朋友,他们一家就宁愿住在城里的公寓里,而不愿住在宽大的别墅里。 
  我们完全可能在有限的社交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家庭派对把家庭开发成一个兼具扩大社交面、主题化的家庭教育功能与丰富家庭生活内容的空间。派对的主题,可以按照主人生日、孩子成年礼、孩子就学礼、结婚纪念礼等纪年主题方式来安排(这类活动传统家庭也会有,但可以进一步扩展,比如孩子成年礼就很有必要做):也可以按照家庭艺术、美食分享、孩子交往、青春期管理、孩子的职业规划、业余爱好管理、家庭公益、家庭旅行等(这类活动涉及家庭管理,也是我们管理行为中最薄弱的环节,特别值得注意)来进行主题派对;还可以按照感兴趣的社会主题,就民间外交、投资理财、家族传承等话题组织派对(欧洲文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