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02-本草经集注-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有须酒服、饮服、温服、冷服、暖服。汤有疏、有数,煮汤有生、有熟,皆各有法,用者 
并应详宜之。 
夫大病之主,有中风,伤寒,寒热,温疟,中恶,霍乱,大腹水肿,腹 ,下利,大小 
便不通,贲豚上气,咳逆,呕吐,黄胆,消渴,留饮,癖食,坚积,症瘕,惊邪,癫痫,鬼 
注,喉痹,齿痛,耳聋,目盲,金创, 折,痈肿,恶疮,痔 ,瘿瘤;男子五劳七伤,虚 
乏羸瘦;女子带下,崩中,血闭,阴蚀;虫蛇蛊毒所伤。此皆大略宗兆,其间变动枝叶,各 
依端绪以取之。 
本说如此。案今药之所主,各只说病之一名。假今中风,中风乃数十种,伤寒证候,亦 
廿余条。更复就中求其例类,大体归其始终。以本性为根宗,然后配合诸证,以命药耳。病 
生之变,不可一概言之。所以医方千卷,犹未理尽。 
春秋以前及和、缓之书蔑闻,道经略载扁鹊数法,其用药犹是本草家意。至汉淳于意及 
华佗等方,今之所存者,亦皆修药性。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宗,又悉依本草。但其善 
诊脉,明气候,以意消息之耳。至于刳肠剖臆,刮骨续筋之法,乃别术所得,非神农家事。 
自晋世以来,有张苗、宫泰、刘德、史脱、靳邵、赵泉、李子豫等,一代良医。其贵胜阮德 
如、张茂先、裴逸民、皇甫士安,及江左葛稚川、蔡谟、殷渊源诸名人等,并亦研精药术。 
宋有 
凡此诸人,各有所撰用方,观其指趣,莫非本草者。或时用别药,亦修其性度,非相逾越。 
《范汪方》百余卷,及葛洪《肘后》,其中有细碎单行经用者,所谓出于阿卷是。或田舍试 
验之法,殊域异识之术。如藕皮散血,起自庖人。牵牛逐水,近出野老。饼店蒜齑,乃下蛇 
之药。路边地松,为金疮所秘。此盖天地间物,莫不为天地间用,触遇则会,非其主对矣。 
颜光禄亦云∶诠三品药性,以本草为主。 
道经、仙方、服食、断谷、延年、却老,乃至飞丹转石之奇,云腾羽化之妙,莫不以药 
导为先。用药之理,又一同本草,但制御之途,小异世法。犹如粱、肉,主于济命,华夷禽 
兽,皆共仰资。其为生理则同,其为性灵则异耳。大略所用不多,远至廿余物,或单行数种, 
便致大益,是其深练岁积。即本草所云久服之效,不如世人微觉便止。故能臻其所极,以致 
遐龄,岂但充体愈疾而已哉!今庸医处治,皆耻看本草,或倚约旧方,或闻人传说,或遇其 
所忆,便揽笔疏之,俄然戴面,以此表奇。其畏恶相反,故自寡昧,而药类违僻,分两参差, 
亦不以为疑脱。偶而值瘥,则自信方验;若旬月未瘳,则言病源深结,了不反求诸已,详思 
得失,虚构声称,多纳金帛,非唯在显宜责,固将居幽贻谴矣。其五经四部,军国礼服,若 
详用乖越者,正于事迹非宜耳。至于汤药,一物有谬,便性命及之。千乘之君,百金之长, 
何可不深思戒慎耶?许世子侍药不尝,招弑贼之辱;季孙馈药,仲尼未达,知药之不可轻信 
也。 
晋时有一才情人,欲刊正《周易》及诸药方,先与祖纳共论,祖云∶“辩释经典,纵有 
异同,不足以伤风教,方药小小不达,便寿夭所由,则后人受弊不少,何可轻以裁断。”祖 
公此言,可谓仁识,足为水镜。《论语》云∶“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明此二法,不 
得 
复患今承藉者,多恃炫名价,亦不能精心研解,虚传声美,闻风竞往,自有新学该明,而名 
称未播,贵胜以为始习,多不信用,委命虚名,谅可惜也。京邑诸人,皆尚声誉,不取实录 
。余祖世以来,务敦方药,本有《范汪方》一部,斟酌详用,多获其效。内护家门,旁及亲 
族。其有虚心告请者,不限贵贱,皆摩踵救之。凡所救活,数百千人。自余投缨宅岭,犹不 
忘此。日夜玩味,恒觉欣欣。今撰此三卷,并《效验方》五卷,又《补阙葛氏肘后》三卷。 
盖欲永嗣善业,令诸子侄,弗敢失坠,可以辅身济物者,孰复是先。 
今诸药采治之法,既并用见成,非能自掘,不复具论其事,唯合药须解节度,列之如下。 
案诸药所生,皆的有境界。秦、汉以前,当言列国。今郡县之名,后人所改耳。自江东 
以来,小小杂药,多出近道,气势理,不及本邦。假令荆、益不通,则令用历阳当归,钱唐 
三建,岂得相似。所以治病不及往人者,亦当缘此故也。蜀药及北药,虽有去来,亦复非精 
者,又市人不解药性,唯尚形饰。上党人参,殆不复售;华阴细辛,弃之如芥。且各随世相 
竞,顺方切须,不能多备诸族,故往往遗漏。今之所存,二百许种耳。众医睹不识药,唯听 
市人,市人又不辨究,皆委采送之家。采送之家,传习治拙,真伪好恶莫测,所以有钟乳酢 
煮令白,细辛水渍使直,黄 蜜蒸为甜,当归酒洒取润,螵蛸胶着桑枝,蜈蚣朱足令赤。诸 
有此等,皆非事实,世用既久,转以成法,非复可改,末如之何,又依方分药,不量剥治。 
如远志、牡丹,裁不收半;地黄、门冬,三分耗一。凡去皮除心之属,分两皆不复相应,病 
家唯依此用,不知更称。又王公贵胜,合药之日,悉付群下。其中好药贵石,无不窃遣。乃 
言紫石、丹砂吞出洗取,一片经数十过卖。诸有此等例,巧伪百端,皆非事实。虽复鉴检, 
初不能觉。以此治病,理难即效,斯并药家之盈虚,不得咎医人之浅拙也。 
本草采药时月,皆在建寅岁首,则从汉太初后所记也。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采者,谓 
春初津润始萌,未冲枝叶,势力淳浓故也。至秋则枝叶就枯,又归流于下。今即事验之,春 
宁宜早,秋宁宜晚,其花、实、茎、叶,乃各随其成熟耳。岁月亦有早晏,不必都依本文矣。 
《经》说阴干者,谓就六甲阴中干之。依遁甲法,甲子旬阴中在癸酉,以药着酉地也。余谓 
不必然,正是不露日曝,于阴影处干之耳。所以亦有云曝干故也。若幸可两用,益当为善。 
古秤唯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虽有子谷 黍之制,从来均之已久,正尔依此用之。但古秤皆复,今南秤是也。晋秤始后汉 
末以来,分一斤为二斤耳,一两为二两耳。金银丝绵,并与药同,无轻重矣。古方唯有仲景 
,而已涉今秤,若用古秤作汤,则水为殊少,故知非复秤,悉用今者尔。方有云分等者,非 
分两之分也,谓诸药斤两多少皆同耳。先视病之大小轻重所须,乃以意裁之。凡此之类,皆 
是丸散,丸散竟便依节度用之。汤酒中,无分等也。 
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子大也。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 
取不落为度。钱五匕者,今五铢钱边五字者以抄之,亦令不落为度。一撮者,四刀圭也。十 
撮为一勺,十勺为一合。以药升分之者,谓药有虚实轻重,不得用斤两,则以升平之。药升 
合方寸作,上径一寸,下径六分,深八分。内散勿案抑,正尔微动令平调耳。而今人分药, 
多不复用此。 
凡丸药有云如细麻者,即今胡麻也,不必扁扁,但令较略大小相称耳。如黍粟亦然,以 
十六黍为一大豆也;如大麻者,即大麻子准三细麻也;如胡豆者,今青斑豆也,以二大麻子 
准之。如小豆者,今赤小豆也,粒有大小,以三大麻子准之。如大豆者,二小豆准之。如梧 
子者,以二大豆准之。一方寸匕散,蜜和得如梧子,准十丸为度。如弹丸及鸡子黄者,以十 
梧子准之。 
凡汤酒膏药,旧方皆云 (敷汝反)咀(暴汝反)者,谓秤毕捣之如大豆者,又使吹去 
细末,此于事殊不允;药有易碎、难碎,多末、少末,秤两则不复均,今皆细切之,较略令 
如咀者,差得无末,而粒片调和,于药力同出,无生熟也。 
凡丸、散药,亦先细切曝燥乃捣之。又有各捣者,有合捣者,随方所言。其润湿药,如 
门冬、干地黄辈,皆先切曝,独捣令扁碎,更出细擘曝干。值阴雨,亦以微火烘之,既燥, 
小停冷仍捣之。 
凡润湿药,燥皆大耗,当先增分两,须得屑乃秤为正。其汤酒中不须如此。 
凡筛丸药,用重密绢令细,于蜜丸易成熟。若筛散草药,用轻疏绢,于酒服则不泥。其 
石药亦用细绢筛如丸者。凡筛丸、散药竟,皆更合于臼中,以杵研之数百过,视色理和同为 
佳。 
凡汤酒膏中用诸石,皆细捣之如粟米,亦可以葛布筛令调,并以新绵别裹内中。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