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facebook-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饨苯映遄睪oogle的AdSense业务;第二,Facebook与Google之战根本不是产品和服务之战,而是入口之战,互联网正从大众化入口(如门户和搜索引擎)转向个人化入口(如社交网络)。当年,雅虎的信息中枢曾经是互联网用户的第一入口,Google凭借自己强有力的搜索引擎,把互联网的前门硬从雅虎手中拿下,直到今天雅虎都在努力复原。而互联网的下一个前门在哪里?Google的人不会傲慢到迟钝的地步。

    施密特自己也承认,互联网正变得“社交化”,对社会网(thesocialweb)制高点的争夺——甚至对搜索引擎的争夺——都远远没有结束。Google与Face…book之战不仅进行得如火如荼,而且正在演变成有关互联网未来的全面战争,

    

    TheFacebookEffect

    涉及网络的结构、设计和用途。施密特有个词用得很准确:Facebook的互联网“算法”的确与Google不同。

    在过去10年里,Google的算法统治着互联网——遵循着严格而有效的方程

    式,对在线活动的每个字节进行语法分析,最后建立起一幅不带感情的世界网

    络地图。然而,扎克伯格却预见到一个更加个人化、更富人情味的互联网,在

    那里,由朋友、同事、同伴和家人组成的网络成为信息的主要来源,人们通过

    彼此披露各自的内心而建立互信和丰富人生,就像在线下一样。扎克伯格把这

    种情形命名为“社交图谱”(socialgraph),用户将通过这样的图谱寻找医生,了

    解最好的相机,或是雇用员工——这和Google搜索的冷静逻辑相差不可以道

    里计。这是对人类如何在网络中遨游的一种完全不同的思考,在这种思考中,

    Facebook才是互联网的中心——换句话说,今天的那个中心要被无情地替换掉。

    扎克伯格对此的认识毫不含混,千万不要低估这个26岁的青年的思考力。

    在《Facebook效应》中,他说得十分坦率:

    我给大家描绘两个场景,和硅谷中的两间公司有关。当然,实际情况没

    这么极端,但他们代表两个极端。一面是Google,主要取得和追踪已有信息。

    他们称为爬网。他们爬网,取得网络上的资料放入他们自己的系统。他们想

    打造Google地图,于是他们派出拍摄车辆,认认真真地去拍你家,然后做出

《》  相关内容 推荐序一(4)

    Google街景系统。他们利用搜集整理的用户资料做广告,通过DoubleClick和

    AdSense的Cookies追踪用户的上网记录。就这样他们建立了一套用户的兴趣

    档案。

    另一个场景是在我们公司。通过允许人们分享他们想分享的东西,给他们

    提供优秀的工具控制如何分享,你可以获得越来越多的共享信息。可是,想想

    那些在Facebook上人们不想分享的内容,好不好?你可不想这样的信息被爬网、

    被索引——比如你和你家人的度假照片,你的电话号码,所有发生在公司局域

    网里的事儿,所有私人短信和邮件。所以,很大一部分信息变得越来越透明化了,

    但是仍然有另外一大部分不可以对所有人开放。

    Facebook的信息不对Google搜索开放,这正是Google的软肋所在。在Facebook上发生的事情只存在于它的数万台服务器中。它们几乎构成了第二个互联网,其中的数据量非常可观,据Facebook自己估计,仅状态更新的字数,就已超过了世界上所有的博客的10倍之多。然而任何想要读取这些数据的人只能通过Facebook,公司把这些数据设为专有,屏蔽了Google的爬虫。这是

    10

    Google的一个巨大盲点,并且,这个盲点还在不断扩大。如果一个最大且增长最快的网站中的数据对Google禁止使用,那么,Google还怎么能够宣称自己的目标是“组织全世界的信息”?

    虽然所谓的社会性搜索(socialsearch)永远取代不了传统搜索,Facebook的确打开了新的发现的空间。2009年5月的东京会议上,Google的一个产品经理非常罕见地公开对媒体承认,当信息来自某个朋友时,用户会觉得更加可靠,而Facebook有潜力在这一方面帮助用户做得更好。而在2009年底的一次公开露面中,施密特谈到Google面临的许多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解决如何搜索、索引和呈现类似于Facebook的服务中的社交媒体内容。施密特称此问题为“这个时代的大挑战”。

    Facebook不仅尝试击穿Google的膝盖,它还开始与Google搜索引擎正面竞争。它在不断改进自己的搜索工具,并鼓励用户在站内使用Google的宿敌微软的必应搜索。而Facebook搜索不会仅仅局限于自身。因为Facebook好友们会传播站外链接,用户最终可以把Facebook搜索作为通向网络的大门,这就构成了对Google的直接威胁。一件新闻发生后,为何要听取GoogleNews算法的推荐,而不是听从朋友的指引?Facebook企图取Google而代之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

    Google与Facebook对阵时有个不利的地方:Facebook与人息息相关,而Google关注的是数据。Google一直未能成为互联网社交风潮中的大玩家,尽管它十分渴望这样做,其原因在Facebook董事会成员彼得。泰尔看来,在于Google的深层价值观出了问题。“Google的模型认为,信息和组织来自全世界的信息是最重要的事情。而Facebook的模型从根本上是不同的……让这个世界上的人们自己组织起来,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  相关内容 推荐序二(1)

    理解社会网络化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

    读了这本《Facebook效应》,我第一次产生重新推敲SNS(SocialNetwork…ingServices)译法的感觉。

    现在把SNS译成什么的都有,如社会化网络服务、社会性网络服务、社交网络服务等,我认为准确的译法也许应是社会网络化服务。

    因为在了解了Facebook的历史,特别是进一步了解了SNS的缘起和初衷后,就会发觉人们对SNS的一个相当普遍的理解,也许是不准确的。对于SNS,目前人们强调的重心,一直放在社会或社会化上,但SNS实际的重心在社会网络化,也就是社会资本化。

    理解社会资本化与社会化的区别,就成为读这本书获得的最有价值的启发。

    从表面看,包括Facebook在内的SNS网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呼啸山林式的事件。例如书中所举的,哥伦比亚人通过Facebook发起的有1000万人参加的反FARC全国大*,以及1000人参加的枕头大战等。似乎Facebook最大的优势就是用来聚众。包括Facebook的社交功能,人们看中它的也是,把非社会化的行为,变得更加社会化。

    初看起来,用社会化来解释SNS,很合理,也符合事实,但细想一下这种理解是有误区的。

    我回想起十年前与托夫勒在凯宾斯基饭店的一次对话。我当时为了赞赏他30年前关于体验业兴起的预见,举了一个体验的例子,就是北京人当年为了足球而亢奋地上街*。托夫勒非常不赞成这个例子,而且直摇头。沟通了半天我才了解到原因。原来托夫勒认为第三次浪潮的体验,是个性化的体验,是小众行为;他反对人们涌上街头的行为,无论是为了什么原因,认为这种大规模的从众和趋同行为,是第二次浪潮的特征。第三次浪潮的特征不是大众化、社会化,而是小众化、个性化。当时这给了我很大的震动。

    SNS确实可以为大规模的社会化推波助澜,正如Facebook上发生的各种事实所证明的那样。但是,这只是一种返祖现象。社会化是工业化的进步之处。SNS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实现了社会化(无论是聚众还是社交),只不过是新技术与工业化旧有的社会化模式的加强性结合,是用新技术更好地做旧的事。SNS真正革命性的意义并不在这里。

    馈赠型经济的内涵,你知道吗

    这是本书的华彩乐章。馈赠型经济强调的重心在于分享。分享是一种社会行为,但社会行为不一定是分享。要区分两种社会化,一种是不分享的社会化,一种是分享的社会化,SNS是指后者。社会网络化的意思,就是分享化,所以社会网络化服务的实际意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