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性伦理学-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现在每四户人家就有一家单身户,而在1955年每十户
人家才有一个单身户,相比之下,变化很显著。这些独身的个人是一些尚未结婚的
年轻人、上了年纪的人和新近离了婚的人。今天他们的人数是如此之多,以至于社
会的基本建筑构件变成了单独的个人,而不再是家庭。
    据《加拿大日报》报道:加拿大有160万人是单身独居的,占全国“家庭”数字
的20%。这个比例比1971年多了一倍。以绝对数来说,在10年之内,独身居住的人
口增加了71。4万人。所谓“单独居住”是指一个人单独居住在一间屋或一个单元。
独身父母与儿女一起居住并不属于这一类。请注意:“单独居住”和“单独生活”
是两个稍有不同意义的概念。因为人的生活是多方面的,“单独居住”的人并不就
是“单独生活”,人除了家居生活之外,还有社交生活、工作生活和其它所谓的
“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等等,甚至还使人联想起“性生活”。毫无疑问,此
类潮流必然会对中国的两性关系有所冲击。
    我们的着眼点也恰恰在于寻求正确解决中国社会独身问题的途径。《婚姻与家
庭》杂志的一位作者提出了有关对策:在对独身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上,应坚持两个
基本原则:其一,尊重当事人的选择权利。就是说,尽可能地让当事人自己在实际
生活中对自己的婚恋大事做出合适的抉择。其二,尊重婚姻发展的规律。违背婚恋
发展的规律去解决婚恋问题,会使良好愿望导致可悲的结局。现代社会对独身者的
真正帮助,首先应当运用社会的力量,创造一种适合解决独身问题的社会环境和观
念意识,并且采取一些实际步骤,如心理、生理咨询服务,扩大社交机会等,为独
身者交流感情创造条件。从这样两个原则出发,我们的社会如果能在独身问题上采
取不提倡、不非议和不强迫的“三不主义”,可能会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在上述
“三不主义”中,“不提倡”作为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其真正实现,有赖于“不
非议”与“不强迫”的实现。从实际的情况来看,“不提倡”并不难办,而“不非
议”和“不强迫”,则还需要社会去做很多工作。
    我们以为,上述对策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同时,我们还想指出,解决问题的关
键还要靠我们继续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独身现象的特点及其社会根源。
    独身有两个极端类型。第一种类型的主人公说:“我是独身主义者。独身可不
等于禁欲。我是个人,人离不了异性,只是方式不。同罢了。而禁欲却等于慢性自
杀。在对待异性的问题上,我是攻击型,我总是主动寻找战机,并多数获胜。我从
不象伪君子似的表白自己正经。”第二种类型的主人公说:“我是个老处女、但我
讨厌‘老处女’这三个字!一切和处女有关的字眼儿我都讨厌!这是我的一块心病!
我为自己处女膜的不完整而揪心。曾经有好几个男子追求过我,我也爱过他们。他
们几乎每个人都想和我发生性关系,我不肯。我矛盾极了。我理解他们,我们都是
大龄青年,他们情欲是正常的。我其实也想,我也已经不小了,性的欲望常常骚扰
着我,但我不敢。不是为别人,是怕他们发现我不是处女而怀疑我过去不干净。我
打算今生不再恋爱,也不结婚。我是处女,我永远是这该死的处女!我只有不让一
个男人碰我才能证实我确实是处女……”这种盲目固守传统处女观的独身,在表现
形式上显然与前一种全盘性自由化的独身是对立的。但是,对于社会主义性伦理学
来说,都不可取。
    问题的难点在于,当代中国的许多大龄青年,特别是为数众多的女性,实在是
相当被动(或者说是相当不情愿)地踏上独身之路的。其中确有一些社会因素,诸
如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所施加的影响,几乎是他们不可抗拒的。我们理解他们的
处境,但我们面对严峻的现实只能说:这是婚姻关系的社会进步历程必然伴有的社
会现象;整个社会的进步,往往要以一部分人的“牺牲”为代价。
    潘光旦编译的《优生原理》一书就提出富有远见的“择优的姻选”理论,指的
是男女在选择的时候,彼此立意的要觅取在某一个品性或某几个品性上高人一等的
对象。假定没有高人一等的对象,他或她就根本不预备结婚。在今日的文明社会里,
终身找不到配偶的分子不在少数。就全部的人口而论,“统计学家认为终身不娶的
人要占到10%,而在有的国家,百分数要高得多,即决不止10%。然则如果这些终
身不婚的分子,在品性上和结婚的分子有些显著的区别的话,这其间势不能不发生
择优的婚选现象,是显而易见的。
    美国统计学家德勃林曾经算过,一个满30岁以上未婚男子要多活5年而在此5年
内设法完婚,他所有的机会是1/2,而同样的一个女子的机会只有1/4。当代的女
子时常发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并不是不想结婚,但合适的男子又在哪里?”这
问题是很容易答复的。在任何时代里,“合适的男子”本就不多,而在她们发问的
时候,最合适的一部分大概都已经结婚了。因此,一个女子,或因主张关系,或因
漠不关心的缘故,或为情势所迫,以致过了25岁,才开始考虑到这个问题,她的选
择的范围势必已经是非常之狭窄,她的教育造诣越高,心目中的标准越严,这狭窄
的程度就越发增加。就大体说,特别是就今日的情形说,智力与社会身份的类聚婚
姻的一般趋势和择优婚姻的趋势多少有些抵牾,而前者的地位往往不免为后者所侵
夺。因此,智力与地位低的女子反而占了便宜,而高的反而吃了亏。要补救这种不
平衡与“错配”的现象,我们以为一面应当教育男子,使他们于择偶的时候,更要
小心仔细,要审察实际的身心品性,而勿惑于浮光掠影,而一面对于智力卓越的女
子的环境要力求整顿。在教育的环境方面,要使教育的结果更能准备她们走上婚姻
与家庭的路;在社会的环境方面,要使她们更能和智力卓越的男子发生接触,发生
交际的关系。
    这里,有必要再引用中国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1987年与1982年相比,农村
独身人口占全国独身人口的比例有所下降,其中男性比例下降了13。87%,女性的比
例下降了13。10%。与此同时,市、镇独身人口的比例则有所上升,尤其镇男性和市
女性的比例上升较快,前者上升了11。11%,后者上升了8。41%。
    农村独身人数之所以逐步下降,根本原因在于近年来中国农村实行了卓有成效
的经济改革,生产全面增长,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而在一定
程度上增强了农民缔结婚姻的经济基础,特别是使为数众多的男性农民有钱娶媳妇。
这表明,解一决中国独身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大力
发展生产力,不断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城镇独身人数之所以有所增加,重要原因则是,近年来中国城镇的婚姻价值观
发生了新的变化。其基本趋向是人们日益重视对象的个人素质。调查表明,居住在
小镇中的独身男性文化素质一般偏低,很多人难以被镇中的女性看中。居住在城市
的独身女性,文化素质等一般偏高。以大学毕业这一层次为例,1982年独身男性人
数为独身女性的2倍,1987年的男女之比为1。68:1。由于许多男性与低层次文化素
质的女性缔结了婚姻,致使一部分素质较高的女性成为独身者。这表明,解决中国
独身问题的重要途径,是要在加强物质文明的同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
地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素质。
    然而,一个更为现实、也更为尖锐的难题又摆在面前:对于当代中国置身于
“独身”行列的为数可观的人们,社会将要求他们奉行怎样的性伦理?一百多年前,
倍倍尔在研究独身问题时首先强。调:即使是不完全的结婚也比独身生活好。接着,
他引证有关资料说:有一种确实有效的方法,不仅可以阻止老处女的凋萎行程,并
且可以使已经谢了的花儿重新回复到相当程度——这个方法就是有规律而正当的性
交。只是非常遗憾,在现今社会关系之下,这种方法,除去极少数之外,是不允许
和不能应用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