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性伦理学-第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从其反面出发向社会、向女性自身提出的,即都市大龄女青年人数的增加。当然,
在中国独身,的确要具备极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你不但必须表里如一地不同任何异
性有任何亲密的接触,而且必须习惯于“二等公民”的恶劣地位。任何人都可以捕
风捉影或毫无根据地对你进行议论,任何人都可以把他的臆想强加在你的头上。原
因很简单:你是独身;于是,你不正常!于是整个社会都被调动起来了:“婚姻介
绍所”、“大龄青年联谊会”、“电脑红娘”……人们着实认真忙碌了一阵。尽管
如此,独身的人数仍呈增加的趋势。人们日益清醒地认识到,这一问题远非电子计
算机可以解决的。此后,人们开始从历史长河中,从世界女权运动中,从多文化的
现代生活方式中,从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中,努力探索独身这一事实的历史进程。
    在性的社会发展史上,独身制曾经作为中世纪基督教性禁欲主义的最重要支柱
而存在。基督教性禁欲主义是从圣保罗开始的,独身制也可溯源至此。在圣保罗的
理论体系中,已经提出“若要阻止灵魂随意活动,就必须束缚肉体”这一中世纪基
督教的基本信条。随后的各位早期教父,吸收了罗马帝国后期流传于世的灵知主义
(信仰神秘的直觉)、摩尼教(信仰善恶对立,恶寓存于肉体)和制欲主义(认为
女人都是妓女,男人腰以下产生罪恶)等各种思潮中的禁欲成分,开始把《旧约。
中的反对非婚性行为,改变成反对婚姻本身。从早期教父到中世纪教会,都把婚姻
称为:“下贱的状态”、“淫欲的手段”。认为“婚姻是人类弱点的延续。”他们
鼓吹:“独身者在天堂中的地位,远远高于在即使最美满的婚姻中没有婚外性交的
人。”
    公元386年,在教士独身的实践日增,教会的组织体系已较完善,有能力约束各
级教士之时,罗马大主教(教皇)发布命令:禁止已婚者当教士。已担任副祭司以
上教职的已婚者,则禁止与自己的妻子性交。从这第一份关于教士独身制的正式文
件,到独身制得以强化,大约又经历了七八百年的时间。11世纪起,教会内部掀起
了克吕厄改革运动,其主要目标,一是反对教士结婚,二是反对买卖圣职,完全是
为了巩固教皇的中央集权。尤其是那些虔诚的修道士们,对上层教士肆无忌惮的结
婚、通奸、嫖妓,实在无法容忍。他们把独身制当作教会生死存亡的大事提出来,
并四出宣传鼓动。终于,在克吕厄改革派领袖希尔德布兰当选为教皇格利哥里七世
后(1073~1085在位)再次发布训令,严格禁止教士结婚,违反者剥夺圣职并处以
不同惩罚。随后,在整个教皇权极盛时期内(1198~1303),著名教皇英诺森三世、
卜尼法斯八世等都竭尽全力推行教士独身制。尽管遇到某些高级教士的激烈反对,
但独身制毕竟达到它从386年创始以来最严格的时期,而且至少从教规上真正确立了。
    宗教所强制推行的独身制是违背人性的,也是我们所不能赞成的。
    历史上实行独身生活的不仅仅是宗教界人士,一些著名的大思想家的个人生活
也是如此。这样做,自然是他们自由选择的结果。那么,这类独身生活又怎样呢?
    康德在世界文化史上,不仅在德意志民族史上,而且在整个人类史上都堪称伟
人。他是科学领域和哲学领域里的革新者。他不仅创立了伟大的宇宙生成论假说,
宣称我们的宇宙是发展着的复兴者,甚至是首倡者。
    康德一辈子过的是独身生活。顺便指出,在哲学家中这并不是什么稀奇的现象:
柏拉图、笛卡尔、霍布斯、洛克、莱布尼茨、休漠都没有结婚。心理分析家认为康
德不结婚是由于他对母亲的崇拜,这妨碍了他对别的女性的喜爱。哲学家的说法则
与此不同。“当我需要女人的时候,我却无力供养她,而当我能够供养她的时候,
她已经不能使我感到对她的需要了。”如果把这段自白同另一段话相对照那就更清
楚了,这段话是:“男人如果没有女人便不能享有生活的乐趣,而女人没有男人则
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由此可见康德没结婚实为环境所迫,而在他成年时期,这
种状况使他感到苦恼。
    “犬儒主义者的纯净无欲和苦行僧式的禁钦主义对社会并无任何益处,这是对
美德的歪曲,使美德变成令人反感的东西。既然这些东西否定优美的情操,它们就
不能成为人道的东西。”康德在晚年时还是这样说的;可见,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
那种僧侣式的禁欲主义当然就更不能使他受到鼓舞了。用康德的话说,性欲是一种
“强烈的肉体快感”和“特殊的快感”,它同“特殊的快感”,它同“精神之爱毫
无共同之处”。仅靠思辨是得不出这种结论来的。一个叫路易丝·列维卡·弗里茨
的女人在老年时一口咬定说哲学家康德曾经爱过她。按传记作家的计算,这应当发
生在60年代。鲍罗夫斯基(他曾目睹过康德相当长的一段生活)断定他的老师曾经
两次爱过女人和两次要结婚。
    尼采(1844~1900)作为德国著名哲学家,是本世纪理论界所注意、同时又有
争议的人物。尼采一生也没有结过婚,一直过着独身的生活。据说与他的妹妹伊利
莎白有很大关系。尼采和妹妹的感情很深,由于妹妹与一个叫佛尔斯塔的小伙子恋
爱,并立志结合,而尼采却嫌弃这个小伙子的性格和思想,坚决反对妹妹与他结婚,
因此,在家里,妹妹把尼采的婚姻观念视为邪恶。尼采40岁那年,他感到若再不结
婚,就要错过了人生快乐的机会。当时,尼采与一位俄国姑娘恋爱,并想与这位异
国的爱情天使结成百年之好。可是,妹妹伊利莎白不能原谅、不能理解哥哥当初对
自己的态度,用尽了手段来反对尼采的婚姻。也许就是这些原因,使尼采的婚姻尝
试失败了,终生过着独身的生活。也许就是因为终身没有结婚,至使他晚年生活孤
独,造成精神失常,以悲剧结束了一位大哲学家的一生。尼采曾毫无顾忌地说:
“结了婚的哲学家有什么幸福。”但是,在他的心底,却沉积了无限的感情痛苦。
    所以,我们有理由说,独身并不是通向幸福生活的通途。
    尽管如此,独身主义的潮流依然在本世纪席卷西方社会。这又是为什么呢?
    概括地说,独身主义的兴起有其广泛的社会原因。本世纪初,很多女权主义者
都情愿过独身生活。未婚的妇女常常可以从与妇女的友谊中得到感情的满足。在那
些从未结过婚的职业妇女的回忆录中,几乎没有对此表示过遗憾。这些妇女用致力
于事业和其他妇女的亲密友谊代替了罗曼蒂克的恋爱和对家庭的献身。她们是那个
时代的“妇女独特文化”的一部分。很多女权主义者根据另外一些理由对感官享乐
持怀疑态度。在19世纪改革的思想中——从自由恋爱的倡导者到妇女基督教禁酒联
盟的领导人——有一种主导的观点,即男人过度的性要求是建立在女性受压抑的心
灵上的,而男人无法控制他的迫切的性欲,则导致了广泛的卖淫和性病的传播。这
种观点一直持续到20世纪。夏洛蒂·吉尔曼论述了关于“过度纵欲”的危险性,而
社会女权主义者则发起让男人节制性欲运动,而不是让妇女获得性的自由。这些妇
女所向往的,是她们称之为道德上的“普遍通用标准”。这个标准不是她们希望消
灭一夫一妻制婚姻,也不是她们要提倡妇女方面的肉体享受,她们希望创造出一种
精神谐和的婚姻。
    进入80年代,独身主义不仅掀起巨潮,而且出现了新的特色。美国未来学家约
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指出:80年代美国家庭的多种多样,犹如鲁比克发明
的魔方那样错综复杂。虽然一些主张维护传统家庭的保守组织激烈地反对,家庭这
个词的含义正在不断扩展,包括了那些与血缘和婚姻无关、纯属自愿结合的重要的
人际关系:未婚的男女,亲密的朋友或者长期同室共居者,由居住在一起的集体住
户发展成的社团等等。但是更多的是,一个家庭,或者说一个住户,只由单身一人
组成。社会的基本建筑构件正在从家庭转变为单独的个人。今天过着单身独居生活
的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现在每四户人家就有一家单身户,而在1955年每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