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几度东风吹世换-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按皇家的传统,在为所有的儿子取名时以“和”字排辈,最后一字都为带有土部的怪字。这些举动逐渐为人们所注意,一位念一和尚在浙东起义时便打着他的旗号,终于使这位隐藏了几十年的前明龙种遭到了灭顶之灾。化名王士元的朱慈焕全家被捕,他的妻妾和女儿都自缢而死,男性家人无一漏网。朱慈灿否认自己参与造反,他对主审官说:“今上有三大恩于前朝:流贼乱我国家,今上诛灭流贼,与我家报仇,一也;凡我先朝子孙,从不杀害,二也;吾家祖宗坟墓,今上躬行祭奠命人洒扫,三也。况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鬓发皆白,乃不做反于三藩叛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叛乱者,必先占据城池,集屯粮草,招兵买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于此乎?”话说得合情合理,而且也确实没有他参与造反的证据,可是,他承认了自己是前明皇子,就只能是死路一条。康熙皇帝又玩起了多尔衮的那一套,拒不承认朱慈焕的真实身份。清廷九卿审讯之后奏报:“朱三供系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14年身故。又遵旨传唤明代年老太监,俱不认识。朱三名系假冒,朱三父子应凌迟处死。”
  所有明末清初的史籍都记载崇祯第四子并没有在崇祯14年亡故,而已经事过60多年的老太监且不说是真是假,即使是真,又如何认得当年的皇子?可惜,杀机已现,断难挽回,这些连康熙自己都骗不了的证据就把“王老先生”朱慈焕全家送上了黄泉路,朱慈焕凌迟处死,所有子孙除死于狱中的,全部斩立决。(以上载于《鸡林旧闻录》和《清圣祖仁宗实录》)
  至此,崇祯皇帝的子孙彻底被消灭,而且全都是以不是他的子孙的名义被消灭。清朝皇帝一直在高唱举逸兴绝,善待前朝帝裔,以此来表示自己的宽仁大度和守礼好古,康熙皇帝还表示过:“朕意欲访察明代后裔,受以职衔,裨其世受祀事。”但当真的前明后裔出现的时候,便开始“叶公好龙”了,都聪明的用不承认身份的办法来食言,我是说过要保护善待你,可是你不是你,所以我杀你是理所当然的。中国统治者历来都用这种办法来保持自己的伟光正,我是说过要虚心纳谏,但你说的不是忠言,是诽谤今上,所以你得死;我是说过要人人平等,但你是敌人,所以不能用平等来对待你;我是说过要提倡清廉,但你清廉是在沽名钓誉,所以我要整你……,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所承诺所标榜的经常改变,而伟光正是不会改变的。
  倒霉的钦差大臣
  〔文/张泳〕
  太平天国广西起事,咸丰皇帝心急如焚,派出名将林则徐担当钦差大臣出征剿灭,林则徐本来在拉肚子,连日行军病情加重,出师未捷身先亡,不幸死在了半路上。皇帝只好再派钦差大臣,此人叫李星沅,湖南湘阴人,几个月前皇帝召见朝中文武官僚,李星沅表现不错,除了陈述自己为官的政绩外,还流露出浓郁的仁爱之情。正是他的仁爱被咸丰看中,派人给正在家中为母亲做寿的李星沅送了几支东北长白山特大人参,以示皇恩,同时请他出山。
  李星沅的仁爱之心,从他对前任广西巡抚郑祖琛的处理上可以看出。朝廷一帮京官对郑祖琛颇多微词,指责他“老朽昏庸,畏事苟安,尤好佞佛,粉饰太平”,奏折递到皇上,咸丰看了大为震怒,要将郑祖琛罢官,流放新疆。或许是惺惺相惜,李星沅觉得这样的处分太过严厉。郑祖琛在官场上周旋了45年,一层层阶梯向上攀援,官至巡抚并不容易,结局却是以70多岁高龄流放西域,到那荒无人烟的沙漠上去等死。这样的时候,需要有人站起来为他说说话。
  要为他说话,首先得弄清一些基本事实。调来卷宗一读,发现郑祖琛确实有几分糊涂。广西太平县有个叫王淑元的同知,为官清正廉洁,在百姓中口碑不错。王淑元的祸事,起源于他缉盗擒贼。风高月黑之夜,一帮盗匪偷袭县城,撬门扭锁,大肆抢劫,末了还放火烧毁了几间民宅。王淑元此时正在太平县城巡视,听说来了盗贼,从床上鱼跃而起,带领手下兵勇追出城门,是夜一共活捉了十名盗贼。
  谁知道郑祖琛下狱审案,盗贼齐声喊冤,说是第一次偷东西就被捉住,70岁的老母亲在家可怜云云。郑祖琛平生信佛,心肠慈悲,将十名盗贼一起放了。结果盗贼得势更狼狈,发誓要报复王淑元。他们纠集大队人马袭击太平县城,王淑元和他15岁的儿子被活活生擒。盗匪将这对父子带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场地,用刀架在他儿子脖子上,要他交印。王淑元不理睬,盗匪手起刀落,儿子脑袋落地。王淑元亲眼看到此情景,心如刀绞,破口大骂,又被盗匪一顿恶打,拿绳子捆绑起来,布条堵住嘴巴,押着往城外走。途中经过一条河,过渡的当口,王淑元从船上一跃而起,跳入河中投水自尽了。
  李星沅掩上卷宗,仰天长叹,身在官场却又心向佛门,是郑大人不幸的根源。身为同僚,李星沅不想落石下井,相反在这种关键时刻,他打算拉前任巡抚一把。在一次向咸丰皇帝上奏折的时候,李星沅提起笔来,在落尾处加了这么一句:“已革巡抚郑祖琛,熟悉情形,请旨允其暂留随营差遣委用……”李星沅没能遂愿,在随谕旨传下的封片上,皇帝亲批了一行蝇头小楷:“速遣已革广西巡抚郑祖琛离营回藉。”
  为郑祖琛送行那天,李星沅多喝了几口酒,目送郑祖琛乘坐的轿子沿着河道走了一段,绕过一片树林,消失在远方村落的烟霭之中,李星沅心中升起无尽的感慨:但愿老天保佑,不至于落到郑巡抚的下场。但这只是一厢情愿,身在官场,很多事身不由己,由于战事连连失利,加之官场同僚间相互制约,不久他就吞金自杀了。李星沅是聪明人,在官场混了大半辈子,深谙其中的玄机与杀机,在皇帝尚未来得及追究之前,选择死亡无疑是最好结局。咸丰果然没多作追究,依照惯例,予以饰终之典。
  李星沅之后,受命钦差大臣的先后有赛尚阿、徐广缙、陆建瀛,结局都不美妙,不是被清廷革职问罪,就是直接被太平军斩首。这些走马灯一般上任的官员,曾经长久主宰过别人的命运,但是面对太平军,他们的命运犹如风中的一片落叶,倏忽间从云端跌入泥淖。这些清廷官员以自己的跌落和殒灭,反照出上流社会里积久而成的颟顸与衰颓。
  医多不治龙——从《德宗请脉记》看光绪之死
  〔文/章立凡〕
  中国老话“龙多不治水”,一语道破政出多门之弊。多年前读邓之诚先生的《骨董琐记》,其中全文收录了一份给真龙天子光绪看病的史料——《德宗请脉记》。在清宫档案未整理公开之前,是唯一由当事人公布的重要全程记录。近日重读,感慨系之,盖《官场现形记》之御医版是也。遂作此文,题曰“医多不治龙”。
  《德宗请脉记》为清末名医杜钟骏所撰。杜钟骏字子良,江苏江都人,当时为浙江候补知县,经由江西巡抚冯汝骙保举,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夏历七月,应召入京为光绪帝治病,其时距驾崩仅三个月。该书系民国七、八年时京华印书局所印,当时作者已在北京悬牌行医。据说杜大夫的曾孙女,就是当今传播界的名人杜宪女士。
  关于光绪之死,历来众说纷纭,我对《德宗请脉记》的兴趣亦缘于此。但研读之后,却引发了对封建王朝政治体制的思考。我未谙医道,也没有专门查核清宫医档,故对于光绪死因及这篇私记与档案间的参差,不予置评,只谈读后感。
  【一、不求有功,先求无过】
  光绪自十年前变法失败被幽禁,忧郁成疾,历经太医院多方治疗,未见好转,反有日益加重的趋势。朝廷不得不向各地征求名医。陈秉钧、曹元恒、吕用宾、周景焘、杜钟骏、施焕、张彭年等地方名医,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先后入宫供奉的。据陈可冀主编《清宫医案研究》的统计,光绪在被囚的十年间,因疾苦而请御医与荐请名医诊疗者达924次,平均每年诊病九十多次。尤其是其末年(1908年),自夏历三月七日至十月廿一日的二百多天内,经御医或外荐名医诊治达260人次。
  地方名医一入内廷,也算有了御医身份,给皇上看病,不叫诊脉叫“请脉”。内务府将应召入宫的六位医官排班,每人一天,轮流请脉开方。此前陈秉钧、曹元恒曾分两班供差,两月更换一次,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