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几度东风吹世换-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愤怒的君子还不失君子本色,“戒军士曰:‘无伤余人,杀一伯珪而已。’”
  到了这个时候还想着不伤及无辜,犯了兵家大忌。“兵者,凶器也”,只要用兵,就不能心慈手软,曹操攻徐州,动不动就屠城,才吓得陶谦军无斗志,要不是后院起火,徐州唾手可得。打仗如果顾及平民生死,就会束手束脚,如果敌方再无所顾忌,失败就难免的了。看看当年日军侵华和现在的美军攻伊,就知道有顾忌和无所顾忌的区别了。
  战争初期,对于刘虞极为有利,首先是兵马比公孙瓒多,其次“瓒时部曲放散在外”,如果全力攻城,公孙瓒必死无疑,可是,“虞兵不习战,又爱人庐舍,不听焚烧,急攻围不下”,都打起来了,还要“保护人民生命财产”,虽不失君子仁者所为,却无法克敌。
  战场上你死我活,你不能克敌,敌人就要想法子克你了。久经沙场的公孙瓒于是“乃简募锐士数百人,因风纵火,直冲突之”,一下子“虞遂大败,与官属北奔居庸县”。公孙瓒“宜将剩勇追穷寇”,“瓒追攻之,三日城陷,遂执虞并妻子还蓟,犹使领州文书。”
  刘虞落在了公孙瓒手中,自然是难免一死,而死前却也受尽屈辱,先是罪名定的窝火,竟然是“虞前与袁绍等欲称尊号”,这可真是冤枉,可没办法,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然后在刑场上,公孙瓒居然说:“若虞应为天子者,天当风雨以相救。”这是在临死前都要拿刘虞寻开心,当时“时旱埶炎盛”,自然不会有风雨,于是“遂斩焉,传首京师”。虽然,不但常山相孙瑾、掾官张瓒等“相与就虞,骂瓒极口,然后同死”,而且“百姓流旧,莫不痛惜焉”,但刘虞还是死了。
  可怜刘虞一代君子,就这么死在了在三国中各方面能力都只能在中流的公孙瓒手中,辛苦经营的幽州也归了公孙瓒,他欲保护黎民,可因为他的死,倒让黎民又受了多年战乱之苦,直到曹操打败袁绍,评定了河北,才安定下来。其时,已经是刘虞被杀害十余年之后了。
  这样的君子下场如此凄惨,向对于那些视万民如猪狗的枭雄的成功,《三国》给人的正面的教谕实在是不多,难免让人认为宽厚仁和会遭到失败,残忍阴险才能成功,若以这样来看,不但“老不看三国”,少也是不宜看三国的。
  龙沙独行者——班超
  〔文/六朝人物〕
  公元33年——耶稣基督巡游传教并被钉上十字架那一年,一个男婴班超降生在关西地区一个儒者之家。这一家的始祖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宰相)子文。在楚语中,“班”这个字的本意是“老虎”,传说这个家族的始祖子文是被一只母虎喂养大的。这也许暗示了这一族人内在的勇猛弘毅的素质。秦灭楚后,子文的后代迁往北方的边境晋、代之间,从此以班为姓氏。这一家出过很多“任侠雄边”的人物,后来,班固因此不无自夸地说自己的家族“家本北边,志节慷慨”。然而到了此时,这种素质已被掩藏在修身养性的儒家礼仪之下。关西素以民风刚健,好勇斗狠而著称,而他的家庭数代以来一直以书香门第著称,其父班彪更是当时最著名的“儒学大师”。
  这种差异在班超身上表现得十分明显,他也被培养成一个儒生,从小接受父亲严格的教诲,饱读诗书,但相比他那天才早慧的哥哥班固及妹妹班昭,他被称道的美德只是对长辈孝敬恭谨和不辞劳苦,在学问方面似乎乏善可陈。而他的不修细行、疏朗豪迈更使他成为家族中的另类。父亲死后家庭生计陷入困境,班固继承了父亲的遗志,潜心修业,而养家的担子落到了班超的身上。
  突然降临的灾祸改变了这一家人的命运。班固被人诬告,以私修国史的罪名逮捕进京。班超随之进京营救,他向皇帝上书鸣冤,并得到召见,他的胆略和口才使汉明帝留下了深刻印象,可能也是因此,明帝亲自审查了那些被指控为“大逆不道”的著作。由此,班固因祸得福,被提拔为兰台令史,负责国史的编修工作,日后,他以一部《汉书》回报了这个王朝。后来明帝召见班固时,问起了他那个侃侃而谈的弟弟,听说班超只是靠为别人抄书为生,明帝也让班超充任了兰台令史。
  这个职位对班固可以说适得其所,但对班超而言,抄书修史却不能让他感到快乐和满足。他越来越难以忍受枯燥的文牍工作,一天突然投笔而起,发出“大丈夫当效张骞立功异域,安能久事笔砚间”的感慨。然而他却受到几乎每个人的嘲笑。在一群书生中间,这个“燕颔虎须”(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形象)的关西大汉就象羊群里的骆驼般格格不入。没多久,他受别人的牵连被免了官——可能这又是他疏放的个性造成的后果。
  这段短暂的文官生涯对他来说远非愉快,失去了也并不遗憾。可是,此时他已经人到中年,还是一事无成。希望的落空,年华的流逝,未来的渺茫,这些不可能不使他苦闷。当他在洛阳繁华街道上徘徊时,一个相面师预言他将封侯万里之外,在那个崇信命运的年代,这给了他一点安慰,可他却看不到任何实现的可能性。
  一定有很多人生不逢时,在平庸中碌碌无为度过一生,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班超要比他们要幸运多了。在他满四十岁时,机会终于敲门了。
  秦始皇扫平关东六国、建立起统一的秦帝国以后,立刻兴建了一项空前绝后的伟大工程——万里长城,这道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围墙既是划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军事分界,同时也是一道心理分界。它是这个“中央帝国”的院墙,而对墙外的蛮荒之地,这位千古一帝并没有兴趣。秦帝国很快就崩溃了,继承了它全部遗产的汉帝国,也继承了它的自满,这是一片辽阔的文明的乐土——东南临大海,西北极大漠,甚至可说,自己就是一个世界,对于“中央帝国”的人们来说,除了不时来侵扰的游牧民族,外面的世界并不存在。
  然而匈奴人的兴起和不断侵扰,使汉王朝有了了解外界的要求。汉高祖刘邦曾亲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却险些全军覆没。此后的数十年,汉朝只能通过和亲和防御抵挡匈奴人的汹汹来势。直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即位,这种被动的形势才有了根本改变。在出动大军向匈奴发起反击的同时,汉武帝派出张骞,向未知的西方出发,去寻找传说中的盟国——大月氏。
  张骞历经艰险,十几年后才回到国都,他未能完成联合大月氏夹攻匈奴的使命,但带回了另外一个世界的消息。中原人从此知道大漠的另一边有一片辽阔的土地,那里城邦林立,民族众多,那里有不同的景物,不同的风俗和信仰,不同的特产和宝藏。从此,汉人将这片土地称为“西域”。
  汉武帝击败了匈奴,在匈奴故地上建立了州郡,打开了通往西方世界的大门。西域成了冒险者的乐土,他们成群结队西行,去博取功名和利益。然而匈奴人并不甘心放弃这片过去的属地,各国叛降不定,西域大地百年间闪耀着剑与火的光芒。
  西汉王朝最终获得了胜利,建立都护,将这块陌生而辽阔的土地划入帝国的版图。但这种统治还并不牢固,随着西汉王朝的很快衰落,中原陷于一片战乱,西域再次落入匈奴的役使之下。
  光武帝刘秀恢复了汉王朝,立都洛阳,史称东汉。但他关注的是扫灭各处的割据势力,对经营远在天边的西域即无力量也无兴趣,他给予前来朝拜、并要求保护的西域各国使节丰厚的赏赐,但告诉他们:汉王朝无法提供他们所想要的保护,如果他们不能抗拒匈奴,那么可以选择臣服。
  又过了几十年。终于,匈奴人的一再袭扰使汉明帝忍无可忍,况且,国力的强盛已经为攻击匈奴提供了条件,他任命两位功臣之子——窦固和耿秉担任这次大反攻的正副统帅。
  班超加入了远征军——他的先父班彪曾长期为窦氏家族出谋划策,这种特殊关系使窦班两家缔结了长期的渊源。
  他的官职是假(代理)司马,一个参谋副官之类的角色。这种身份所能得到的表现机会是不多的。但他抓住了机会:在追击西撤的匈奴时,他获准率领一只小部队攻击伊吾——这是一个汉朝与匈奴曾反复争夺达百年的战略据点——斩俘极多,这次胜利显示了他的勇敢和才能。
  匈奴远遁,汉军转而争取西域各国脱匈属汉,班超成为使节之一,被派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