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道教科学思想发凡-第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继承道教医学历史遗产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科学理论、手段,发掘道教医学中具有现代价值的“合理内核”,为当代人类的健康事业服务。或许这种形式的创新更为重要,更具现实意义和时代特色。道教医学作为中华传统医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在明清之际业已汇入传统医学发展的大潮之中,其精华乃是中华传统医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就需要我们以平实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分析的眼光,认真加以整理和挖掘,重新认识其潜在的科学价值,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大力弘扬道教医学文化中具有现代价值和意义的东西,这不仅是我们从事道教医学研究所要达到的一个目的,也是时代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我们分别从宏观医学模式和微观具体养生思想这两个角度作进一步讨论。    
    其一,从总体上看道教医学模式对当代医学科学的发展有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医学模式是近年来医学界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一般认为医学模式是对健康和疾病的总观点,是诊断、治疗的基本指导原则,也是对人的生理、病理过程的基本性质特别是对医学观念和医学的基本性质的最综合、最集中的概括。人们现今把完全或主要从生物因素来阐述健康和疾病的医学观,称为生物医学模式。这种医学模式是西方医学从十八世纪以后,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生物学和解剖学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生物医学模式曾对人类的健康做出过积极贡献。仅以天花这种传染病来说,十六—十八世纪,每年死於天花的人数,欧洲约五十万,亚洲约八十万。再加上霍乱,世界性的大流行先后六次,死亡人数无法统计。直至本世纪初传染病仍是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据有关资料记载,因流感、肺炎、结核和胃肠道感染而死亡的占全部死亡原因的三分之一。但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指导下,医学科学家积极开发、研究各种能消灭、抵抗种种病毒、病菌的化学药物,在短短的十几年间,人类就使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了明显地下降,烈性传染病也逐步地减少或被消灭。其他一些传染病和绝大多数的感染性疾病以及由理化因素所致的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生物医学模式在人类医学史上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这种医学模式只依据病人身体检查和化验参量是否偏离正常值来诊断是否有病。不问心理与社会环境因素对这些参量的影响,也就是说,这种医学模式把人只看成是生物的人,把疾病与健康只看成是生物学的过程,只研究细菌、病毒或理化因素给人体带来的损害,而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忽视了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对疾病与健康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危及人类生命的致病因素也在发生变化。现在主要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疾病是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高血压、支气管哮喘、溃疡病和艾滋病、急性传染病、吸毒等。可是,这些疾病的产生与人之情绪和性格特点有极其密切关系。尤其是艾滋病、急性传染病、吸毒这类疾病与社会环境有密切关联,仅靠药物疗法无法彻底根治其病源。因此,再单纯用“生物医学模式”的观点对这类疾病的治疗是难以立刻奏效的。一九八四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它所颁布的宪章中就给健康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的完美无缺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这一健康新理念表明健康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即身体、精神和社会。这一健康新概念看到了影响人类导致疾病的因素既有心理方面的,也有心理道德和社会方面的因素。现代社会生存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许多疾病的产生与心理因素关系极大,而对诸如性病、艾滋病的防治,也绝不是单纯药物就能解决了的。要想预防、控制了乃至消灭这类疾病的蔓延,其根本出路还在於改善人之心理状态,增强社会人群的伦理道德观念,净化社会环境,突破生物医学模式的狭隘观念,建立起综合地从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来阐述健康和疾病的医学观,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完成人类医学史上又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道教生命哲学观的指导下,道门在治病防病时,能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措施进行医治。不但善於运用传统医学的本草、汤液、方剂(各种膏、丸、丹、散)及针灸手段,而且能根据临床证候,选用导引、吐纳、行气、服食、辟谷、存思、按?、房中、守一、制魂魄等内修外养之术,辩病施功;并且还配合以符水、禁咒、祝由、斋醮仪礼等对疾病以各个不同角度进行治疗和预防。其治病养生,既采用常规药物疗法,也采用心理疗法、信仰疗法,将生理治疗与心理治疗、社会治疗结合起来,治疗与养生预防相结合,从而形成综合性、多元化的道教医学模式这种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不谋而合,具有重要的潜科学价值,对当代医学展不无借鉴和启迪作用。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道教医学模式是集生理治疗、心理治疗、精神信仰治疗和社会治疗于一炉的综合性、多元化医学模式。这种医学模式对于当今人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第六部分:医道融通——道教医学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道教医学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2)

    首先,笔者以为道教医学模式贯注着发人深省的整体把握精神,它能够为现代社会提供一种养生医学方法论的指导。大家知道,由于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承受着比以往更大的压力;而物质的丰富又使人们也注重养生的问题。但是,什么才是正确的养生路径?这取决于人们对生命存在的正确认识。人之为“人”,这不仅意味着一种个体的存在,而且是在宇宙联系中的生命存在。如果我们仅仅从人的个体层面来思考养生问题,那么就必然导致方法的狭隘性。省思道教医学的基本理论,我们不难发现其富于启迪性的理念。道教医家深明其宇宙性的理则,把人的健康与疾病放在宇宙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来加以考察,从而引申出顺应天地自然的养生医疗原则,这在当今看来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道教医家在分析疾病成因时也充分注意到社会生活中那些不良干扰信号的作用,认为社会要是病了,作为个体的“人”也难于真正获得健康。“治人”与“治世”两者必须兼顾。务实求存,注重现世人生与自然社会的“治理”,出世而不离世是道教教义思想的特色之一。从早期汉代的《太平经》到清代闵一得所辑《古书隐楼藏书》,道教治世思想从早期救世说演进为“即身以治世”的医世说,其所内蕴的丰富理身治世“道理”,认为社会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强调天 …地…人综合治理; 将治国与治身结合起来,主张身国同治,有其现代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参见盖建民:“闵一得与道教医世思想”,《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1期。其中包含着广义的环境治理意蕴。而所谓“环境”既是自然的,又是社会的。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治理社会之病,可以看作对“丑恶”现象的清理,例如扫除那些违背社会美好道德的行为,这对于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来说也是有启发性的。事实上,一个社会如果精神文明程度高,良好的道德情操成为社会公民的共同追求,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人体内在的气血也就可以避免许多精神干扰。复次,还应该看到的是,道教医家所使用的“祝由”之术,让人宣导情绪,通过反省以往的道德过错而放下包袱,这种做法尽管具有一定的神秘因素,但其中所包含的“做心地功夫”的性命修行在今天依然有现实价值。它从一个侧面显示,不注意道德修养也会导致身心失衡,引发疾病;要有健康的身体,也应通过道德来滋养身心。我们可以将这种方法称作“道德养生治病术”。美好的道德既可治病又可养生,这是很值得深思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道教医学强调理身与治心、养生与治国相统一,其理论包含着相当丰富的内容和深邃的思想,我们应当认真研究与挖掘,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其二,以微观上分析,道教医学的具体医学养生方术中也蕴涵着许多极有价值的思想成份,要重新认识和估价。例如道门十分珍惜人体中的咽液,历来有液不远唾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