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快乐是一种习惯-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媒体。那一段日子,许哲过着富足优裕的生活。当时,一般人平均月薪是二十元,许哲却已经领取一百五十元的高薪。    
    抗日战争爆发后,一个英国的救伤队来到重庆。这是一个反战的和平组织,成员里大都是一些十七八岁、正在服兵役的男孩。这些初次离家的大孩子置身在一个语言不通、人地生疏的异国山区,生活很不适应。因为许哲能说英语,他们便希望许哲能到救伤队帮忙。    
    许哲了解到,这是一个反战的救难组织。于是,她毫不犹豫地辞去原有的高薪工作,加入志愿者行列。在救伤队里,许哲扮演起“母亲”的角色,为那些离乡背井的大孩子们充当翻译,并且为他们打扫、煮饭、洗衣,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    
    也是在那时,她爱上了一名同为志愿者的丹麦人,她几乎要放弃永不嫁人的誓言。    
    1945年的冬天,许哲正在上海。她那时衣着光鲜,刚从一群英国朋友款待她午餐的时髦酒店里走出来。这时她看到一个乞丐。“面黄瘠瘦的一个男人,几乎支撑不住了,靠在墙上。”许哲回忆说。这个乞丐向她要几分钱买面包果腹。许哲想:“如果人是同一造物主创造的,这个男人就是我的弟兄。我在那儿做什么呢?我在富丽堂皇中大吃大喝而我的弟兄却在挨饿!”所以一回到住处,她就把口红、胭脂、指甲油通通扔掉。那是许哲人生的一个新起点,从此她就无忧无虑了。”    
    1945年是许哲人生的转折点。她目睹了许许多多伤残人和穷人的痛苦,激发起她为他人服务的决心。当时,英国伦敦护士学会在重庆招收学生,但要求年龄在17岁…25岁。许哲已超龄。她就找到该学会的负责人,表达了她学习护理专业的渴望:“我报读护士课程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照顾那些病人和穷苦人。”她的真诚心终于感动了对方。她于战争结束后赴英国参加培训。    
    到了伦敦后,许哲的男友与她约定在伦敦见面,但途中飞机失事,男友不幸遇难。许哲付之一笑:“我想这是上天的安排,否则也许就半途而废了。”    
    


习惯非天成一生的事业

    我视每一个人为我的兄弟姐妹。人类就像一个大家庭。我只是尽自己的力量去照顾需要我照顾的人。     
    当然,我没有权力要求他人也那么做,我只能身体力行。这种事,须发自内心才行。    
    ——许哲    
    在伦敦,她花费八年的时间学习和培养自己的护理技能,并同时加入国际和平志愿服务组织(IVSP),周游欧洲帮助病人和穷人。毕业后,她就在英国一所医院工作,月薪17英磅,扣除房租和简单的生活费,每个月都会存下10英磅。这笔钱也全用来帮助穷人。    
    1953年,她应一家德国犹太难民组织之邀,到南美洲的巴拉圭的一所慈善医院当义工。当时,她没有要求任何薪酬,只要他们答应她一个条件——免费为穷人看病。医院只有三位医生,许哲是医院里唯一的一个护士,工作格外繁重。他们为两千多名难民服务,同时还接生过数千名巴拉圭儿童,并经常骑马访问病患。她所得到的报酬,只是食物与住宿。虽然忙和累,但她内心始终是愉快的。能将自己所学奉献在穷人身上,为他们减轻病苦,她感到很欣慰。    
    1961年,已离开母亲三十多年的许哲,突然收到母亲的来信。八十四岁的母亲在信中说到:“世界各地,到处都有穷人,妈妈只有一个。我老了,你回来吧!”    
    听到母亲的召唤,许哲从遥远的巴拉圭拉回到马来西亚槟城的家,照顾年迈的母亲。同时,她还出任马来西亚阿桑达(Assunta)基金会的负责人。    
    1963年,许哲携母亲来到新加坡和姐姐厄素拉同住。许哲从姐姐口中得知有一个穷人医院,从1910年创办至当年,没有一个护士。当时里面三百八十个病人,因为医疗人员不足,无法得到适当的照料。她便自荐到医院来照顾病人。许哲的想法是,如果一家医院有钱,可以很轻易地花钱请到护士来照顾病人,可是这家穷人医院,因为没有钱,没有人要去,所以她去。    
    在医院服务了两年七个月零十九天,许哲决定自己办老人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忍老人们受饥饿煎熬。    
    在那所医院的老人,一日只进食两餐。早晨七点一杯咖啡,十二点吃午餐,下午一点两块饼干,下午四点吃晚餐,晚上八点再给一杯咖啡。从下午四点到隔日中午十二点,整整二十个钟头,对那些身体虚弱、行动不便的老人们来说,漫漫长夜里,躺在床上没有别的事,就是想着肚子饿。    
    许哲看到这些,心里非常难过。她为老人们向院方争取多一餐饭,得到的答复却是:“他们在这里,已经比他们在自己家里好多了。”    
    经过多次沟通,得不到院方的善意回应,许哲感到很失望。当时她得到姐姐财务上的支援,每天买面包给三百八十位病人吃,亲手派送,楼上楼下的跑。姐姐深受感动,决定支持许哲办老人院。    
    许哲的姐姐厄素拉是新加坡一所学校的校长,有一些积蓄。厄素拉为许哲对病人与穷人的责任心和献身精神所感动,于1965年以15万元在新加坡的惹兰大巴窑买下一栋占地1。5英亩的别墅。这栋别墅后来成为一个贫病老人之家。    
    “我小时候在汕头的家乡,透过家里的窗户,看到外面许多的乞丐。一些人残废了不能走路,另一些人坐在街上哭喊着求助。我的心在哭泣。我说人不该这样活着,我告诉自己长大后有钱了我要给这些穷人。” 谈到创办老人院的原因时,许哲说。“我所要做的就是帮助穷苦无助的人。我们也曾无助。我说不要有人再过我们以前过的无助生活。人不该生活在物质极其匮乏的情况下,最起码要有食物、住处和医疗的基本物质需求的满足。”    
    后来,姐姐去世,她把所有遗产都给了许哲。许哲拿这些钱,在新加坡买了5个公寓,在马来西亚买了2个公寓,用于帮助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我们目前领养的老人,都是曾经于世间有恩的人。”许哲说,“他们当年从中国来这里做建筑工人,一个月才挣两块钱,一年才于年初一休息一天,却还把钱寄回去给中国比他们更穷的人。现在他们老了,没有家庭,无依无靠,单独住在一个小房间里。一个75岁的姐妹,有五个儿子,两个去吸白粉,两个不知去向,剩下一个在身边,却是又聋又哑的,而她本身行动又不便。因为又儿子,政府拒绝帮助,有人告诉我这件事,我叫人赶快去,先帮她交房租,在安顿生活所需。其实,除了微薄的物质,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一只温暖的手,一声问候,几句安慰,一个拥抱。”    
    “有一天,我梦见姐姐在天上,我对她说我马上来,姐姐说:‘你不能,时间还没到。你要做很多事情,你的工作没有做完。’我知道,她一定很高兴,因为我把她的钱都花光光了。”许哲笑着说。    
    在一群志愿者的协助下,许哲成立了“心连心”服务组织,给生病的老人分发食物和钱,成了昵称为“新加坡的特丽莎妈妈” 的知名人物(注:特丽莎,1910年出生在马其顿。她于195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创立仁爱会,并于1979年荣获诺贝尔和平奖。她于1997年病逝,享年87岁。她的善行赢得了印度教徒、回教徒和世人的敬仰)。她的信念很简单:“我的愿望就是帮助最贫困无助的人。我们也曾贫困无助。每个人都应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那就是食物、住处和医疗服务。”    
    83岁时,许哲卸下老人院的工作后,就私下负担起照顾27名老人的责任,把白米、食油、牛奶、咖啡和罐装食品,送去给这些老人。而这些老人,年纪都不比她大。    
    此外,她还把朋友和善心人士送给她的现款,亲自送去给这些老人。单单为这14个家庭的27个老人支付房租和水电费,每个月就需要约600新元。她说,这些老人给她最大的礼物,就是他们开心的笑容,他们的笑容使她年轻。“我是最开心的人,他们每个人只有一份开心,我有20份开心。”。    
    许哲认为,助人不应分种族、国家和宗教,大家应视人如己、视天下如一家。“我视每一个人为我的兄弟姐妹。人类就像一个大家庭。我只是尽自己的力量去照顾需要我照顾的人。” 许哲说,“当然,我没有权力要求他人也那么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