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十作家批判书ii-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震云在《故乡面和花朵》中用想象营造调侃与严峻,并解剖“世界恢复礼义与廉耻委员会”秘书长俺孬舅(刘老孬)以及俺孬舅身边的种种人物,以及俺孬妗冯?大美眼到瞎鹿叔叔、小麻子和六指以及诸如刘全玉、脏人韩等等人物的心灵——如果这些人物在刘震云的想象里需要有心灵的话。整部书是对中国二十世纪末乡村文化的一次集中想象,对民族灵魂的一次集中文化总结,想想扩大了野心,刘震云试图对世纪末的人类灵魂的有一次有深度的文化探寻。但是文体的体验削弱了本来就脆弱的想象,而且这想象不必要地模仿了精神世界中的无聊。这洋洋洒洒的二百万言没有受到叙事性的限制,故意不用传统的线性或板块组合的叙事结构,乃至时空交错等等被模仿的现代派,而要搞一些立体交叉等等。在此,连他最得意的想象力都感到了无辜,这些又有什么意思呢?叙事、议论、抒情、书信、电传、附录以及歌谣、俚曲,难道刘震云眼里的世界的文化真的这么让人眼花缭乱吗?这是反过来在向世界诉苦吗?先把传统和现代,乡村和都市,过去和未来分得那么清,其目的却反过来,只是想把他们重新糅合。我们的作家啊,的确有点过于勤奋了。大量的排比句,看起来是对想象力的一种清算,实际上却是对它种类的一次集中阉割。    
      作为写作的艺术,它本身却面临处理想象力的尴尬,外观仅仅是蚂蚁一样的语言,要担负起多元素的丰富,跨时空的多结构。其实,写作可不可以不艺术呢?刘震云为什么就不想想这个问题。或许他在这一步之前,想写作可不可以不现实想得过于累了。浪漫、张扬,成为了此中想象力的折衷,一部看似大气,实则脊柱弯曲的作品就此诞生了。    
    


第二章批判刘震云 (4)

     与主流文化的关系    
      这个话题要从作家的境遇谈起,这毕竟是他写作所依赖的根本。刘震云1987年在《人面文学》发表《塔铺》,算是打响了自己写作生涯的第一枪。比起同时代的苏童,他算是出名得比较晚的一个,但平均而言,一个1958年出生的作家,在29岁出名,也说不上多晚,给人造成大器晚成的印象,完全是因为他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里,凭借《新兵连》、《一地鸡毛》、《单位》、《官场》等中短篇作品,获奖无数,迅速成为了1980年代以来中国最有名的作家之一,而且自己也当上了鲁迅文学奖的评委,被人尊称大师,这与成名的时间对比,多少有些暴发的意思。    
      1991年发表的《一地鸡毛》被改编为电视剧,使刘震云广为人知。时隔12年,刘震云捧出了长篇小说《手机》,这是继长篇小说《故乡面和花朵》、《一腔废话》之后的新作。这三部长篇小说,写了十四年时间,对于一个没有浮出水面的作家而言,在今天的写作环境,花十四年时间写三部小说,无疑是自寻死路。而刘震云凭借自己的名气和退路,就真的是做到了。这三部作品出版以后命运各有不同:《故乡面和花朵》印刷了3万套,出版以后,堆在书店的书架上厚厚的一撂,就像几匹汉朝出土的砖头,把原来的贩死们都打蒙了,都说看不懂,评论家也都忽然变成了哑巴,或许他们觉得,有了一点名气的刘震云,是不是想把这些虚幻的名气抛开,重新去过一个文学青年的生活?紧接着的《一腔废话》,搭上刘震云亲自出马叫卖,并且否定那些被盖棺定论的“新现实主义”小说,说那些都不算,这《一腔废话》才是货真价实的“新现实主义”小说,结果好赖开机6万,读者却不买账,还是说不好看,但评论家这回反应却不一样了,终于有了出来赞誉的,似乎刘震云的写作新方向让他们看到了自己职业的希望;等到《手机》出版,因为是和冯小刚电影《手机》前后脚跨入观众视野,自然有了让刘震云本人受宠若惊得媒体效应,发行迅速突破30万册,创下了刘震云作品销售最高记录。而且书一上市,除了一些八卦传闻,几乎没有什么负面反应,读者一片叫好,评论家们也举双手争相发言,说作品有新突破。刘震云的文学版图,在21世纪商业化的气氛中迅猛扩张。    
      2004年1月5日,据称由几百万网友投票评出的新浪网2003年度文学奖揭晓,刘震云以《手机》荣获该奖。刘震云在颁奖仪式上发表获奖感想说,他将这个文学奖视为自己的荣幸,因为它是多数人评出来的,而不是少数人评出来的。而且它评的文学奖,跟其他中国文学奖的区别是,它评出了一个人,而不是十个人,这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    
      这就是刘震云的幽默方式,也是他的处世方式,尽管他自己认为自己小说中的幽默都是灰色的,自己却在现实生活中频频运用,或许是他感到,这灰色的方式让自己屡试不爽?    
      刘震云认为大学教授往往没文化,而真正有文化的人,甚至可以是大字都不识几个的民间手工艺人。他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未具备独立精神,历来就是一个社会的附庸,他们每天的任务就是在解释别人,只知道书本上别人教给他的那些知识,而且不知道这些知识是对还是错,他们掌握这些知识意味着自己特别有文化,但他们忽略了文化和学到知识是两回事儿。刘震云还觉得自己也是个不入流的人,即便是在大学的课堂上搞讲座,他也会在一开始非常低调,然后在过程和结束的时候稍微抬高一点姿态。说到文学,说到创作他很严肃,说到媒体说到商业,他会变得理直气壮,态度鲜明地强调自己并不是在做秀。    
      被《手机》闹昏了头脑的刘震云,似乎忘记了,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他的作品展现给世人最多的,还是生活中太多的不幸和无奈,他向世人揭示世界展现给大家的面目是荒诞的。如果他想得起这些,他现在的理直气壮难道就不是荒诞的和难于自言其说的吗?能把前后十多年的刘震云一以贯之的唯一答案,在于作者自己对荒诞的确认和信仰,然后就是虚无的没有什么不可以,这种虚无甚至能够构成一种虔诚,而这种虔诚并非来自内心,因为内心对早已腐烂,有的只是对从旧时代的权力到新世纪的商业化浪潮的敬畏,对自身卑微的无可奈何,以及聊胜于无的攫取社会资源的方式。很明显,文学也可以教会一个人认识到现实的残酷,而刘震云只不过比他的读者明白得更早更深而已。    
      所以不难理解,刘震云式的幽默方式,他的低调冷漠,乃至调侃,无不从自我保护开始,然后乐此不彼。    
      在《手机》前后的媒体发言当中,刘震云可以把一些只有俗人关心的细节说得很圆,这个笨人老爱说的一个话就是笨鸟先飞,看来社会对他有什么疑问他已经早想到了。比如,他说先有电影《手机》,然后再有小说《手机》,那是特别好的事情,因为有了好的剧本这个台阶,反而可以把小说写得更好。而且电影促进了小说的传播,甚至是由1万本到10万本的途径扩大,增加读者增加收入,为什么要装出清高的样子拒绝呢?然后反戈一击,说那些批评这样做不对的人,他们这么说是因为他们连剧本都写不好,他们没有这个才华,他们只会往小说里加水。并且拿出有说服力的事实,举例排在前十名的中国作家,有多少人跟影视剧没有关系,以说明他们的知名度跟他们的作品改编成影视有极大关系,作家应该尊重现实。    
      说完传播说作品本身,刘震云认为电影电视剧不会对自己的小说有影响,不会对自己的写作构成伤害。一个经历过虚无的作家,容易觉得写什么是无所谓的,怎么写才是关键。而刘震云却抱定自己写作《手机》的初衷是因为对“说话”这一主题感兴趣,这就是说,写什么对他而言还是很关键的,从而把自己从虚无里区分了出来。正在他边说边悄悄审视自己的言行有没有安全漏洞的时候,电影《手机》的导演冯小刚一语道破真相——刘震云对手机一点兴趣都没有。想想看,电影《手机》炫耀了一大堆最新款的手机,炫耀了一大堆手机新功能,这些连大部分文学青年都自感落伍的东西,他刘震云除了感到好奇,还能认为这比自己的写作更为重要?    
      《手机》前后的表现,让人不禁怀疑,或许刘震云经过十四年写作三部长篇小说,现在幡然醒悟,自己是浪费了十四年的大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