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道教科学思想发展-第1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中国风水的最初形式都只与选择住宅有关。后来这一技艺受到中国关于崇祖和孝道思想的影响,从而开始选择墓地。在中国历史上,阴宅风水往往比阳宅风水更重要,但这并不能说明阴宅风水比阳宅风水出现更早。现有证据(对风水原则的分析)都表明,既用于阳宅也用于阴宅的主要风水原则,事实上都是从阳宅风水发展起来的。例如:    
    (1) 吉祥地点本身应该干燥,但附近有水。    
    (2) 阴宅应该避风,阳宅也一样。    
    (3) 对阳宅和阴宅来说,石头山和草木不生的山都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这三个主要风水原则都被认为是早期选择第(阳宅)的原则。它们相当合乎中国早期人们居住的情况。例如:人的栖息之处(宅第)需要干燥,而附近应该有供饮用、洗涤和其他日常用的水。理想的宅第(野营地)需要使人们免受像中国北部那样强劲寒风的袭击。中国早期人类理想的居住地点应该靠近食物源。葱翠的草木可能是大量食物的标志。如果人们认为死人也像活着的人在世界上一样,需要同样的居住条件,那么死后的人也必然是活人生活的继续。    
    (4)阳宅风水先于阴宅风水的另一个原因是在阳宅和阴宅中吉祥地都称为“穴”。在古代它的意思是洞穴(土屋),而它现在也表示穴。这一传统可能是宅第选择的继续。    
    尹弘基上述关于基本的风水原则与寻找理想的洞穴之地是一致的假设,通过其本人在陕西省黄陵县对窑洞的实地考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验证。从所考察到的中国中部和北部的房屋形式来看,确信风水原则最适合于寻找理想的洞穴之地。事实上,其他形式的房屋不需要像窑洞那样注意有关观测地形和方向的最初原则。基本的风水原则就是对洞穴理想位置的主要描述,这一点看来是很明显的。例如:风水中最主要的地形原则,吉祥地背山临水可能很恰当地指出洞穴地点的理想位置。窑洞需要以崖壁为依靠用以挖洞。确实,黄土高原上一般的窑洞都可能坐落在山脚下,而前面通常都有开阔地。前面的平地是院子,用于备耕和饲养家畜。这种地形在风水中称作吉祥之地。    
    窑洞本身不应该有水,因为潮湿的地方不是舒适的栖身之地。水还会加速窑洞的毁坏。然而,人们在窑洞附近需要日常用水。如果窑洞朝南,就可以充分利用阳光。在陕西省黄陵县实地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窑洞都朝南(南、东南或西南)方。    
    建造窑洞理想的土壤是纯净的黄土,它结构紧密、质地优良,呈黄色,否则挖窑洞就不安全。例如含砾石的不纯净的黄土可能是今后窑洞不稳固的标志。含有少量杂质的黄土,其色可能意味着有一个缝隙,水曾从中渗出来。    
    尹弘基博士对基本原则的分析以及对窑洞的实地考察都表明,风水术起源于具有连绵起伏的山丘以及可利用水的地方,亦即黄土高原上。此后,风水术才逐步用于建造不同形式的房屋、庙宇、官府、城市及坟墓。当风水术从黄土高原扩散到其他区域,它的主要原则仍然保留下来。甚至于运用到华东平原和华南等具有不同气候和地形条件的地方。甚至在与黄土高原风水发源地环境完全不同的地方,其吉祥地理想条件也只是做些微小的调整。像在华东平原上,风水先生自圆其说地把隆起一英寸的小包称为山,而把低下去一英寸的洼地称为水。    
    关于中国风水术起源问题,学术界或许还有不同意见和见地。但从上述考察中,我们至少有二点可以肯定:其一,风水术的缘起与古代先民寻找适宜居住环境有密切关系;其二,风水术所强调的风水观念与黄土高原先民用生土夯筑居室所要求的自然地理条件极为合拍。这表明堪舆术的酝酿与古代人们对地理、地质的认知水平有密切关系。堪舆的起源与古代先民选择良好居住地理环境的生存需要密切相关,同时,古代的堪舆实践活动也反过来也丰富了古代地理科学和建筑选址思想,道教堪舆术中所暗含的一些有科学价值的思想值得我们深入挖掘。本章后面将以客家土楼为典型案例,深入剖析道教堪舆术对中国传统建筑思想的影响。


第九部分:阴阳和谐——道教堪舆与古代建筑思想道教堪舆流派及其对传统建筑(1)

    一、生态建筑之“典范”    
    衣食住行是人类须臾不可或缺的四大基本要素。从人类建筑学发展的历史来考察,住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也是最普遍和数量最多的类型。《周易·系辞》云:“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住所是北京猿人居住的岩洞。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居住的岩洞在辽宁、贵州、广东、湖南、浙江、福建等地也有发现,可见天然洞穴是当时被利用作为住所的一种较普遍方式。从穴居到土楼,人类建筑技术在时空隧道中发生了质的飞跃。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曾记载有巢居的传说,如《韩非子·五蠹 》云:“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孟子·滕文公》亦云:“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据此可推测,巢居也可能是地势卑下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被采用过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从艰难地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逐步地掌握了营建地面房屋的技术,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满足了最基本的居住需求。    
    自然条件对住宅建筑技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位于亚洲的东南部,东南滨海,西北深入大陆内部。总体地形是西部和北部高,东南部逐渐趋下。其中有世界最高的青藏高原和峭壁深谷的西南横断山脉,有坡陀起伏的丘陵地区,有面积辽阔的沙漠和草原,有土壤肥沃的冲积平原,也有河流如积的水乡。    
    中国的气候,从南中国海到北部邻接西伯利亚的边境,南北相距约五千五百公里,包括亚热带、温带和亚寒带。一般来说,东南多雨,夏秋之间常有台风来袭,而北方冬春二季为强烈的西北风所控制,比较干旱,大陆性气候特点非常显著。但在同一纬度上的各地,又因地形差别而气候不同:内陆高远往往寒暑温差较大,沿海地区则温差较少。    
    在这些自然条件不同的区域内,古代人民因地制宜,因材施用,创造了各种风格不同的建筑。例如北方黄河流域,由于黄土层既厚且松,是经济方便的建筑材料,古代先民很早就学会利用黄泥土夯墙作屋。当时这一带的气候比现在温暖而湿润,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木材和泥土就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据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考古研究,我国仰韶文化时期房屋的墙体多采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的技术,屋顶往往也是在树枝扎结的骨架上涂泥而成。为了承托屋顶中部队重要,常在室内用木柱作支撑。为了抵御严寒,北方的房屋朝向采取南向,以便冬季阳关射入室内,并使用火炕与较厚的外墙和屋顶,建筑式样厚重而庄严。在温暖潮湿的南方,房屋多采取南方或东南向,以接受夏季凉爽的海风,或在房屋下部用架空的干阑式构造,流通空气,减少潮湿。建筑材料,除木、砖、石、土外,还利用竹与芦苇;墙壁薄,窗户多;建筑风格轻盈而疏透,与上述北方建筑恰成鲜明的对照。    
    中国历史上居民建筑异彩纷呈,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依据不同地域气候、文化传统、民俗和生活方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形式,如徽州明代住宅、北京四合院、苏州民居、云南一颗印住宅、四川山地住宅、黄河流域的窑洞住宅,还有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的干阑式住宅、侗族的吊脚楼住宅、蒙古族、哈萨克族的帐幕式住宅,等等。而福建土楼则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营造法式享誉海内外,不仅成为中国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也被世界建筑学家誉为“ 世界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华夏古代建筑的“活化石”,“达到了建筑设计的最高境界”。以至1986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世界建筑模型展览时,福建永定的“振成楼” 模型与北京大天坛、雍和宫模型一道,作为中国建筑的经典代表参展,土楼民居居然能与中国明清时期气势恢宏的皇家建筑比肩,与世界著名建筑争奇斗艳,充分说明土楼在中国建筑史上的特殊地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