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长江文艺 2006年第08期-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方:我们上大学时;主要的精力都用在学习上。记得我们寝室六个同学;除了吃饭时说几句话;平常都在埋头读书。如果有人说了话;就会有另外一个同学说;学习时间;不要讲话。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读了四年的书。我们年级直到毕业前才办了一个摄影社;为同学冲洗照片;但冲洗费也是年级的公款;此外还办过一个文学讲习班;面向社会招了500多名学员。这个讲习班也让我们年级大出了一把风头;所谓名利双收。一是《湖北日报》为此在三天之中发了两个头条。二是讲习班所收的学费也不老少;所有款项全部充公。购买了一套刚出版的《辞海》缩印本60套(定价20多元)全年级人手一套;作为毕业纪念品。我从来没有听说某个同学自己到外面去赚钱的。当然时代不同;所选择的生活方式也是不同的;这里面没有对与错的问题;只是适宜不适宜时代的问题。因为我们那时学费住宿全免;伙食也不算贵。家庭困难的同学除了免费吃饭外;还发助学金。所以也不必要到外面去赚生活费用。我的同学都非常优秀;虽然他们都没有当作家;但他们在各行各业都是非常出类拔萃的人。我们彼此间的关系特别亲密;可是说是亲如兄弟姊妹。我们经常聚会。一个人有困难;每个同学都会伸出援手来帮助。我真感谢武大给了我这么多这么好的兄弟姊妹。只有同他们在一起时;才会觉得世界真的是很美好。 



记:当时;大学生的(标准)装束是怎样的? 
方方:没有什么一定的标准装束;大多的人都非常非常简朴;并且相对保守。记得我大学四年;从来就没有穿过裙子。那时也不以穿名牌为荣——其实也不知道有什么名牌。话说回来;人如果洒脱;穿什么都是洒脱的。当年中文系七七级的张桦和张安东同学;总是穿件旧军大衣来来去去;脚上也是蹬双布鞋;可是我们都觉得他们特别潇洒。人如果不洒脱;纵是一身名牌;也给人一副猥猥琐琐营营苟苟的样子。我个人以为;搞文学的人;特别是学生;穿得一身光鲜的样子;会让人觉得很搞笑。通常情况;我们一看哪个人一本正经穿名牌;就会嘲笑说这家伙肯定写不出东西来。 
记:你们是否有聚餐一说?如果有;大都因为什么聚餐呢?聚餐地点一般在什么地方;食堂还是外边的餐馆?聚餐时会谈论什么话题呢?谈论到未来的话;你们会有一些怎样的理想?你们心目中的“偶像”是谁? 
方方:聚餐是很少的。最大的聚餐是在宿舍的走廊里用煤油炉和电炉炒几个小菜;叫上同学尝尝;就是这样的事;也不多。我们从来都没有像今天的大学生那样如此热衷于为餐馆事业作贡献。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解释;就是我们那时都没钱。以我而言;吃的是甲等助学金;每月三元钱;每周回家一次;共用去两元四;口袋里只剩六毛钱;拿到现在吃半碗热干面都不够。既不聚餐;也就没有什么聚餐话题。我似乎也没有听到过谁心目中有什么偶像(或许会有人有的);如果有;鲁迅大概算一个。我们尤其没有演艺界的偶像;我们不追逐流行文化。当时背景就是把我们这些人摆在精英教育的位置上;自然而然;我们对雅文化、对有思想有深度的东西更有兴趣。这拨人的兴趣至今仍然如此。 
记:正如现在大学生习惯说“郁闷”;你们当时喜欢把哪个词挂在嘴边呢? 
方方:我们的大学时代;基本上是激情迸发的年代;没有郁闷这一说。也不记得哪些词常常挂在嘴边。我们当年没有现在这样注重形式。唯一有印象的是;我们希望国家能再开放一些;不要太左。我们在学校的一切事情都围绕着学习;大家都有一种紧迫感;就是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得抓紧时间;得好好学习;以便毕业后更好地为祖国作贡献。这个想法真的是很一致的。不过;同现在的大学生相比;我们也有我们的弱项;那就是我们因为受时代影响的缘故;思想行为还是相对保守了一点。我们缺少现在大学生勇于创新、勇于设计自己并努力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精神。与现在的大学生比;我们显得老气横秋了一点;也畏手畏脚了一点。当然;那时我们的选择机会也少得多;基本上是国家把我们分配在哪里;我们大多就在那里老老实实地干下去。像现在的大学生;三十几岁便创立宏大基业;领导一代潮流的事;我们这一代人中;基本上还是很少很少的。 
记:您的大学生活和您之前对大学生活的憧憬距离大吗?如果有距离;是什么方面的距离? 
方方:不是很大。正是我想象和我喜欢的那种。记得当时唯一觉得不满的是总觉得有些任课老师的水平太低;而高水平的老师太少了。现在想来;当时的老师水平还是不错的;对学生的学业非常负责;师德也好;相比现在;他们应该都是好老师。 
记:您当时经常听什么样的讲座?谁是您和您的同学眼里的“明星教师”;他的主讲课程是什么? 
方方:我们当时的讲座并不是很多。我们从来没有“明星教师”这一提法。只有相对教得好一些的老师。当时比较受同学喜欢的老师;我记得有教古代文学史的蔡守湘老师。蔡老师是湖南人;语言极难懂;但蔡老师有学问;讲课资料丰富扎实;讲得很好;虽然大家听起来觉得很累;却仍然公认他是最值得我们钦佩和喜欢的老师之一。还有李敬一老师的诗词课。李老师当时年轻;人也长得帅;口才又好;所以;他的课也大受欢迎。再就是给我们讲宋词的胡国瑞先生;胡先生讲到他喜欢的词时;一脸得意;神采飞扬;令我们这些人听得心驰神往。还有罗立乾先生、何国瑞先生、易竹贤先生、陆耀东先生等;也都很有意思。有个讲现代汉语的刘老师;我只记得他的样子;却忘了他叫什么;他讲课充满了幽默感;常让我们大笑出声。虽然当时也有些老师的课讲得不怎么样;但他们在我们的回忆里;同样是那么亲切那么可爱。不过;得说一句实在的话;教我们的老师中;大师还是少了一点;这多少有些令人遗憾。 
记:您如何看待网络文学的兴起和纸质(书面)文学的冷清这种反差的现象?它们的前景如何? 
方方:我一直觉得科技的发展;纸质类迟早要退出舞台;就像当年竹简和布帛退出舞台沦为文物一样。纸都退了;纸质文学当然无处安身。但这好像还不是一下子的事。从出版发行的码洋来看;纸质书籍还远未达到“清冷”的境界。而网络的兴起;也未到它最火热的时候。未来的趋势有着如何的走向;我无法预料。难保哪天不又冒出一个我们现在还想象不到的新科技;一下子把网络又干掉了。 
记:您怎样评价少年作家的写作和日趋低龄化的现象? 
方方:教育出了问题;再加上商家的炒作;导致小孩子们如此这般。回过头来说;中国十几亿人;出来写作的小孩子也只那么多;问题不大。他们喜欢;他们热爱;就应该让他们去写;总比他们去干别的一些不良事情要更好。当然有些小孩子写作是为了出一本书;可以特招;这也可以理解。谁让现在的教育如此摧残人呢?能跑出来一个;你还不让他跑出来?何况;他们也会成长。所以我觉得没有什么关系。 
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家怎样坚持自己的艺术操守和提升自己的艺术功力? 
方方:其实就我个人来说;不存在“坚持自己的艺术操守”这样的事。本来就是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只需要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作就好。但提升自己的水平是必要的。生活、读书以及静心思考以及同时代一起成长以及跟朋友探讨问题以及答网友问诸如此类;都能对这种提升有帮助。 
记:在当下;文学创作能否成为作家谋生的手段或方式? 
方方:能。关键是有出版社愿意出版你的书;而读者愿意从书店把你的书买回家。中国的自由撰稿人也不老少;他们就是靠写作谋生的。像我们;作协发给的工资很低;生活费用主要就是靠稿酬。 
记:近期有什么新的作品问世或有什么新的创作规划? 
方方:刚刚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方方精品小说》;湖北美术出版社的一本《汉口老租界》也快要出版了。此外;近年写了几个与武汉相关的中篇小说。昨天刚刚完成一篇《春天来到昙华林》的中篇。明年有点想写一部好玩的长篇。 
记:您笔下的故事多是残缺的;是不是在您看来;人生在世;忧多乐少?或者是在残缺的生活中更能够凸显人性的闪光? 
方方:难道大家都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残缺吗?人性这样的东西;有一点“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的意思。 
记:您看网上的文字吗?您能否简单评价一下网络文学? 
方方:看。我是老网民。武汉热线开通的第二天就上网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