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际刑警组织档案选-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杀人犯。 
  1976年3月初警察搜查了查理在曼谷市中心的家,没有找到犯罪的直接证据。但也发现足够让他们蹲几年监狱的赃证:偷来的护照、钱、相当多的毒品。但在曼谷人们所认识的是另外的查理和玛丽,他们出示的是美国护照。美国领事馆要求延长监视和证实的时间。但当地警察往往是漫不经心,不仅仅没有严格监视他们,而且放他们回去,让他们第二天再来。他们回去后交了2万5千法朗的保证金就逃之夭夭。 
  时间的流逝只让人搞清楚了一件事:凶手的身份。索波拉基·毕查·波阿哈尼,法国籍,1944年生于西贡。父亲是马来亚人,母亲是越南人。国际刑警组织徒劳地把他的体貌特征发往所有国家的警察局;徒劳地在世界新闻界印发他的照片,公布他的伪装的身份;徒劳地用报纸告诫年轻的法国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亚人、德国人:“注意,警惕旅行中所遇到的‘伟大的友爱’,警惕在世界某地的国际性相会。也许在您旅行中遇到一个无比出色的人物,他会主动提出帮助您,帮您摆脱困境,带您去逛名胜古迹,叙述他们的奇遇,他们的豪华、安宁的生活方式,使您着迷。要警惕呀,他们正是吃人的恶魔!” 
  这一切警告全是徒劳的。加拿大籍游客洛朗的尸体在尼泊尔的一条公路上被人发现。他的咽喉下面有一处伤,尸体被烧得难以辨认。 
  在加德满都公路附近发现美国游客高妮的尸体。她身上三处刀伤,脸部被汽油烧毁。 
  在印度尼拉纳基城的一家饭店里的以色列游客死在自己的房间里,他身上没有发现刀伤,死因是服毒过量。……尽管查理和玛丽不断地改变身份,搞乱线索,但国际刑警组织仍通过幸免一死的受害者所提供的情况,跟踪上了这一对杀人魔鬼。 
  幸运的是这种连续不断的杀人案快结束了。1976年7月2日在印度亚格拉一群游客遇到了查理和玛丽。这是最后一次相遇了。他们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之中,以为自己做得天衣无缝。他们用假身份自我介绍,提出做买珠宝的中间人。7月5日在新德里一家饭店里吃晚饭时,查理分发了准备好的药,说是预防痢疾的。一部分人立即就感到身体不适,通知了警察局。22人住进医院。这下子是22条生命,太过份了!印度旅游业受到了威胁。 
  国际刑警组织印度分部立即做了调查。终于确定了坏家伙的身份,当夜就逮捕了查理·索波拉基并抓住了玛丽,她身上有使游客感到不适的毒品和一些首饰。这次是现行罪。但人们永远也不知道受害者的确切数字。查理和玛丽被指控作案12起。20名律师受理控告他们。但查理·索波拉基只判了15年徒刑,因为在不同国家里作案意味着不同的判决。整个诉讼也花了许多年的时间。 

  
 



车祸



  故事发生在荷兰朱瑞·威勒姆运河公路上。 
  米勒·瓦·迪义克从他工作的水泥厂出来。8月25日这天下午天气十分热,他把上衣挂在自行车把上。突然一辆咖啡色奥白勒牌小汽车飞速从他身旁驶过。米勒想,这车开得太快了,倒要瞧瞧它在前边不远处的弯道怎么急转弯。 
  米勒真猜对了,笨重的咖啡色奥白勒牌小汽车根本无法拐弯。进入弯道时,司机好象完全失去对汽车的控制,一直向运河冲去,撞开大堤栏杆,迳直坠入混浊的运河里。 
  米勒拼命蹬着自行车朝提边骑去。他知道这个地方水深6、7米,还有厚厚的一层淤泥,如没有很好的水性,很难有希望逃生。 
  到达岸边时,米勒看见水面浮起一个黑球:一个男人的脑袋。那男人张着嘴,长长地吸了一口气,接着他大口地喘着气,挣扎着朝岸边游。大概他受了伤。 
  米勒一边看着有没有其他人浮出水面,一边伸出手去拉游到岸边的人。在汽车急速下沉的地方冒出一圈圈水泡。 
  “您车上还有人吗?”米勒问道。 
  “我的妻子在车上,”幸存者目光呆滞,喘着粗气答道,“我妻子她不会游水。” 
  米勒吓坏了。他也不会水,脱险人又软瘫在地。他立即又跳上自行车,象疯子一样朝水泥厂蹬去。 
  几分钟后,从一辆小卡车上跳下了五六个救护者。没有必要给他们解释,这个地方已不是头一次发生类似车祸了。他们跳下水去,摸到了汽车,但没有办法从车里把人救出来。 
  穿白尼龙上衣、系着领带的幸存者看着周围忙碌的人,他嘴里不停地叨念着;“全怪我,全怪我。” 
  警察和消防队员来到后,一个起重机终于把汽车从运河里拖了上来。车上有一男一女。尸体马上运到停产房。 
  在送脱险者上医院之前,一名宪兵询问了他。当时他的顶头上司——上尉先生也在现场。 
  “是您开的车?” 
  “是的。” 
  “姓名?” 
  “乔根·马勒斯,” 
  乔根·马勒斯34岁,卡车司机。车上的女人是他妻子,叫奈莉,今年33岁。另外一名遇难者是一位邻居,他们夫妻的朋友:杨,34岁,泥瓦工。 
  宪兵队上尉是个经验丰富的人。他已接触过多起类似的车祸。这次车祸却与前几次不同,证人没有提供什么细节。他用他的深遂的目光和冰冷的声音询问证人米勒·瓦·迪义克。 
  “车子沉得很快,以致我没看见什么细节。水面上只有一道水流,然后马上是水波和水泡。” 
  上尉检查了咖啡色奥白勒小汽车。的确,小车够笨重的,但也不能沉得如此之快。宪兵们围住车子,一个人认真而仔细地记录着汽车的状况,尤其是汽车门,除了司机身边的门之外,全部关着。另外一个人打开后车箱,惊叫起来:“头儿,快来看!” 
  后车箱装满了石头。 
  在救护车开动之前,上尉抓紧时间问脱险者:“这石头是怎么回事?” 
  “这石头是要运到杨家的,他要在家里盖房子。” 
  “足足有200公斤。”上尉查看过,“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车沉得那么快了。” 
  救护车开走了。 
  由于上尉认为没有理由久留在现场,他便上了他的汽车。 
  27天后,上尉收到一封匿名信,提到上边所说的车祸。 
  脱险者和泥瓦工杨的妻子琼斯由于各自配偶之死受到刺激,不得不住院接受治疗。上尉知道在他们的小村庄里,大家都十分同情他们,尤其是脱险者独自一个要养活他两个失去母亲的女儿,而泥瓦匠丢下他的老婆和一个4岁的儿子。葬礼是在虔诚的气氛中举行的。而正当小村庄恢复了平静,上尉已合上该案的卷宗时,却收到了匿名信……“乔根·马勒斯是杀人犯”,匿名信写道,“他和泥瓦工的妻子琼斯通奸已很长时间了。他俩蓄谋要干掉另外两个人。” 
  警察历来重视匿名信,虽然他们把写匿名信的人当作胆小怕事、令人生厌的人,但他们往往能道出真相。在以后的日子里,尽管上尉不喜欢搞离奇的事,尽管这一指控使他吃惊,但他还是试图搞清车祸真相。 
  小村庄的人并不是不愿意合作,但遗憾的是,一般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都愿意保持沉默。然而上尉发现他们当中并没有人真正对这一指控表示愤怒。当然这一点不足以把一起公路上的车祸变成杀人案,但至少说明凶杀案是有根据的。因此上尉派人监视这对情人,一边等待着肯定还会收到的匿名信。完全出于偶然,上尉召见了乔根,说是让他在笔录上签字以彻底结束此案。 
  乔根应召而来。他彬彬有礼,卑谦而坦率。上尉用他冷冰冰的蓝眼睛打量着他,努力摆出一副可亲的面孔。因为小伙子是很友善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稳重的父亲式人物。上尉知道他在运输公司里是个优秀职工,而且大家注意到他非常爱他的两个女儿。 
  “您经常去看您朋友的妻子吗?” 
  “是的”,乔根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自从悲剧发生之后,我们经常见面,主要是为了孩子。” 
  上尉把笔录递给他。 
  “读读吧,平静地读读,然后告诉我您的看法。” 
  几分钟后,乔根把笔录放回办公桌上。 
  “唉,完全如此,他说,车祸发生是由于我开车太快。可我还是职业司机,从来没在这个拐弯处出过问题。但我只是忘记了车后拉的200公斤石头,当我转动方向盘时,车子突然失去平衡,我没有一点办法……” 
  “那么,对后半部分你也同意?” 
  “完全同意。当汽车下沉时,我打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