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发明-第2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曾国藩端起茶盏轻轻抿了一口,石达开在福建的所作所为让他有些吃惊,但各方面反馈过来的情况显示,石达开也只是占领了福建西部的几个地方,闽东还在叶枫的手中,这样的石达开依然不值得他看好。他所关心的还是克复江宁的不世之功。

“也不过是石逆将主力放在杉关,方才让那叶兴华讨了便宜吧,”李鸿章本就有些傲气,除了曾国藩,很少有人能放在他眼中,自然也瞧不上名不见经传地叶枫。

曾国藩却有不同的感受,攻打杉关受挫,他开始也如李鸿章一般,认为石达开将精锐集中在杉关。所以才有那么多火枪,后来福建反馈过来的信息,石达开在攻打闽西和粤东地区时,也曾大量使用火枪,这让他对叶枫在福建取得的胜利很是感佩,就等着叶枫地军队能够打通杉关,与湘军会师。

虽然一直没有等到这样的消息。两人夹击石达开,曾国藩心中倒是有些惺惺相惜。

“少荃。你来我这里,是想自己带勇,还是作参赞?”曾国藩知道李鸿章丁忧在家得到的消息比较少,也就换了个话题问道。

“门生虽出身词臣,但这几年也曾几十次亲历沙场。略懂一点打仗的道理。门生想在恩师帐下作一名偏俾将佐。”李鸿章答得也直截了当。

太平天国时期,一大批汉族官员靠着军功迅速崛起。李鸿章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不过曾国藩却只是委了他在自己身边做文办。

看着李鸿章离开,曾国藩轻轻叹了口气,他看出自己的学生立功心切,他自己也整天想着克复江宁,立不世之功,成一代名臣。

但是面对石达开,不仅是能否打下杉关的问题,石达开前段日子发布地宣言对他也有些触动,李鸿章方才说到胜保视汉员为仇人也勾起了他心底的那根刺,如果不是朝廷提防汉员,又怎么会将他投闲不用,直到形势糜烂后才又起复呢?

华夏?什么华夏?曾国藩望着东方,突然想要见一见石达开。

华夏新军进入广州城以后,政治部立刻派人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安民告示四处张贴,一部分人则在最热闹的街市口搭起了台子,从车上台下几只黑乎乎的箱子,堆在台子下面,又引出几条线到高台上,最后又搬一只很大的喇叭状物事放到上面。

穿着军装的新军士兵这一阵忙乎,早吸引了很多人的好奇,却也不敢靠得太近,只是远远看着,突然就听到一个巨大的声音响了起来:“广州城地父老乡亲们,我们是来自福建的华夏新军,是来保护大家的!”

街口顿时发生了一阵骚动,很多人都忍不住抬头看了看天空,万里无云,一碧如洗,可这滚雷似的声音又是哪里来的?

有几个胆小的早已经噗通一声跪倒在地上,不管不顾地将头磕得嘭嘭响。

陆浩元这样的事情见得多了,想当初他第一次听到喇叭发出地怪声时,也好不到哪里去,十六岁就考中生员的陆浩元今年已经快三十了,连续几次乡试不中也就为了生计做些小生意,如今在福建巡抚地新军中担任政治部的教员,却被拉来做什么思想宣传,其实也就是照着稿子上的意思宣读出来,安抚民心。

本来挺累的一件事,因为有了这个喇叭,倒也简单,只要对着那个叫话筒的东西说话,不用太大声,喇叭便能将声音放大再传出去,虽然声音有些变化,意思却能听得明白。

“埃尔文爵士,你这里地好东西真是很多,”在前往总督府地路上,英国新任驻华商务监督普鲁斯羡慕地说道:“我以前在伦敦都没有看到这样的东西。”

“我想,伦敦也应该有了,”叶枫笑了笑,这种喇叭可是按照欧洲传过去地设计,在美国生产,不久前才运过来的,普鲁斯在印度待了好几年,当然不会见过。

“以后我会在广州城多安放一些这样的喇叭,每天固定的时段宣讲华夏新法,以防止各种违法行为的发生,并避免民众与贵国商人发生冲突,”叶枫道。

“您是大英帝国最好的朋友,”普鲁士谄媚地笑道,他知道眼前这位青年的多重身份,以及在英国的巨大能量,他的前任包令卸任后,已经成为诺贝尔英国分公司的高级雇员,在国内享受着很高的薪水,普鲁斯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得到同等的待遇。

“这倒是个好办法,只要多派些人到街头,就可以让市民听到新法的内容了,”普鲁斯道。

“不不不,”叶枫摇了摇头:“等我的网络建好了,不需要派人到街头的。”

“不需要派人到街头?”普鲁斯有些吃惊,他不明白叶枫意思。

事实上,不止普鲁斯吃惊,就连叶枫也很惊讶,在原来的历史上,从一八三七年莫尔斯发明电报,到一八七五年贝尔发明电话,期间经历了整整三十多年,有线广播更是十九世纪末的事情。

然而,在诺贝尔研究中心的努力下,这些都已经出现了。

事实上,发声器也就是喇叭,就是将声音变化为电流,再转变为声音,这个问题解决以后,电话和有线广播的技术基础已经存在,所谓的电话不过是将声音到电流的变化放在一端,电流通过电线传播到另外一端再变化为声音,当距离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当作电话用,如果连接许多个喇叭的话,那就是有线广播。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增加传输的距离,也是需要不断试验和研究的,但是这个技术和电报的讯号传输并没有太大区别,只是传播电话的电流不仅有通断、方向,更重要的是振幅和频率。

科学研究中通常会存在相互推动促进的作用,电话的研究就是如此,在研究电话传输问题时,研究人员有意识地将电流方向、振幅和频率这些因素引入电报传输,终于发明了双向多路电报,这与原先一根电报线只能单向传输一路电报相比,是极大提高了电报线路的效率。

因为投入,因为叶枫设计的方向,也因为集中研究的效率,诺贝尔研究中心近期在通讯技术上取得了令人震惊的发展,用欧美的报纸来说,当人类刚刚兴奋地即将踏入电报时代的时候,诺贝尔公司又将更美好的电话通讯时代的蓝图展现在人们面前。

通常情况下,研究中心的项目都是保密的,只有在出现商业价值的时候,叶枫才会允许对外发布,比如现在的无线电通讯距离已经达到几千米,但还是处在保密状态。电话的有效通讯距离虽然也不过七八公里,因为通话的特性,已经具备商业价值,所以就发布了。

叶枫将这个技术引入中国,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广州城建立一个小型的有线广播网络。

第六集 中国攻略 242 广州电台

有线广播的研究开始于半年前,凭借诺贝尔研究中心的技术力量,经过半年的时间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可以在七八千米的范围内,架设二三十只喇叭同时广播,更大规模应用的技术难点在于广播站的输出线程和功率,以及线路信号的衰减。

自从有了大西洋和太平洋电缆,叶枫可以很方便地与诺贝尔研究中心保持沟通,叶但他已很少参与具体技术研究,但是他提出的研究方向和应用设计,却能对研究带来极大的推动和商业利益。

广州城虽然不小,方圆三十里也足以覆盖整个城市,二十五只广播喇叭分布在紧要地段,有着简单扩音功能的喇叭虽然声音有些变形,却也能让很多广州市民听到。

叶枫在福建大兴土木,招了很多流民、农民参与工程建设,其中一部分组成了华夏新军工程兵部队,在这些工程兵的参与下,加上物资齐备,技术也不复杂,广州城的小型广播网络很快建成,当广播里传出一支古琴曲潇湘水云的时候,很多广州城的市民都诧异地抬头寻找琴声的来源。

然后他们就看到了这几天街头常见的喇叭,却看不到人,而是安放在在临街店铺的屋顶上。

很多人循着声音而来,看到这个奇怪的现象都停下了脚步,伸长了脖子看着那个喇叭状的东西。“不会是妖怪吧?”有人战战兢兢地说道,周围人忍不住跟着打了个寒颤。

好在前几天宣传队在街头已经使用过相似的工具,有人道:“这东西我看过。就是前几天那些人拿在手上的,据说是扩音器,这个也是吧!”

“可是没有人啊。这声音是哪里来地?我看就是妖怪,”有人道。

叶枫没有想到的是,竟然有人将广播看成是妖怪,甚至有人捡起砖块,想要砸烂那个怪物,只是看到下面站岗的新军士兵,还在犹豫。

这个时候广播里地音乐结束了,传出人的声音:“各位市民,这里是广州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广播,各位现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