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发明-第1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哈哈,要是十年来,让欧洲的贵族用同一个牌子的自来水笔;十年来,让欧洲的年轻人,玩这个公司设计的运动和产品;两年时间,人们看到的照片都是用一个公司的器材拍摄的,还有这个公司发明、制作的电影;还有……”老藤普如数家珍般,将叶枫这些年做过的事情,一一道出:“如果这样的公司,还上不得台面,那么罗斯柴尔德,也同样不值一谈。”

叶枫脸上带着微笑,小口小口抿着杯中的咖啡,入口清苦,回味醇香,老藤普的话勾起了他对过去的回忆,似乎无论做哪一件事,都不是一帆风顺,虽然他总能以超前的眼光化解危机,但其中甘苦,远不如表面看到的那样轻松,或许正如这杯咖啡,回味时方觉无比醇香。

“小家伙,累吗?”

突如其来的这句话,让叶枫微微一愣,随即苦笑着点了点头:“其实,我更想做些简单的事情。”

“你崛起的速度太快,虽然一直很努力,但根基还是不稳。”老藤普微微睁着双眼,看向叶枫:“一株参天大树,旁边总需要一片树林拱卫。”

“我愿意去做这片树林,在大树下悠然成长。”

叶枫和老藤普相视一眼,随即哈哈大笑。

老藤普恭维叶枫和他的公司是参天大树,叶枫则谦虚地表示,他的公司只是一片小树林,至于谁是大树,他还在寻找。

“我只是个科学家,我经营的只是公司,当然希望能不停地生产出,改变这个世界的东西,我想做的只是这些。”叶枫不自觉地学老藤普的样子,微眯着眼,像是在缅怀什么:“我需要有堵靠得住的墙,让我不受其它事情的影响,同时,我也会拱卫着这堵墙。”

叶枫静静地看着老藤普,对方也看着他,很久没有说话。

谁是那株参天大树,谁是旁边那片树林?两人都在心底琢磨着。

“藤普坦得家族,已经不在舞台中央很久了。”老藤普睁开双眼,低头喝了一口咖啡。

“只有经历过共同的成长,大树和树林的根系才会纠结在一起,部分彼此。”叶枫微笑着回望老藤普,口中打了个比方。

老藤普闻言展颜一笑,说到这里,双方的意愿都很明确了,藤普坦得家族要再度回归瑞典政治舞台的中心,就要得到诺贝尔公司的支持。

而诺贝尔公司未来的发展,又必须寻找可靠的政治力量进行结盟,正在寻求复兴的藤普坦得家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埃尔文年纪轻轻,就知道利益笼络的重要,政治智慧让人佩服,但有的时候,不仅要结之以利,更要迫之以势。”结盟的事情谈完,老藤普马上给叶枫出主意:“电报网这件事,更是如此。”

第四集 电的革命 187 新闻发布会

了利益,还要有“势”,有实力。

诺贝尔公司有实力,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都有足够的积累,与德士邮递公司,及其背后的季尔家族相比,所欠缺的恐怕只有历史。

至于“势”,也可以算作一种实力,季尔家族在瑞典经营数个世纪,关系根深蒂固,德。季尔更是内阁司法大臣,这一点,诺贝尔家族无法相比。

虽然,在与藤普坦得家族结盟后,叶枫找到现阶段政治上的最佳盟友,但和季尔家族相比,还是不够。

这是历史积累的欠缺,短时间很难弥补,好在对于未来,叶枫把握得很好。

和巴黎相比,斯德哥尔摩要小很多,中心位于小岛斯塔德,岛上建有瑞典王宫,与议会大厦隔岸相望。

向北通过桥与半岛连接,半岛临近梅拉伦湖一侧就是国王公园,两旁分别是国王街和王后街,再往北,就很难看到斯德哥尔摩的繁华。

藤普坦得家族在国王街北侧和斯维亚街交叉处拥有一片地产,叶枫以低价购买了其中一座四层的大楼,挂上了诺贝尔电信的巨大招牌。

此时,在底层的大厅里,正在举行一场新闻发布会:诺贝尔电信公司成立暨全自动发报收报机新闻发布会。

对于造势,叶枫深谙其道,他当然要借这样的场合,弥补和季尔家族在“势”上的差距。

报社和新闻机构对新闻发布会并不陌生,但由一个企业主动召开这样的发布会,还是闻所未闻。斯德哥尔摩几大报社,刚刚在瑞典设立分支机构的路透社,都派出记者参加这次发布会。

预定的时间一到,叶枫就出现在大厅,看到现场十几个记者,顿时皱起眉头:“怎么就只有这点人?”

藤普坦得负责电报工程项目,也是目前诺贝尔电信的负责人,他走以后,叶枫的助手换成了另外一个贵族青年爱德华。卡尔逊,他连忙道:“瑞典的几家报社,今天都有派人来,至于国外的,时间太紧。”

“国外的报社也不愿意派人跑这么远。”藤普坦得在旁边补充道。

叶枫点点头,知道这时候报社还不多,他走到发言席上,微笑着看向下面的记者,先是致以问候,然后才说出这次发布会的主题:“今天在这里发生的事,很快会被天下人知道,通过各位的笔,还有马车和航船。”

“各位一定有过外地采访,再将消息送回报社发出去的经历,我想问问大家,你们的消息从哥德堡送到斯德哥尔摩要几天?”

“两天两夜!”《每日新闻报》的记者马上给出了答案。

叶枫赞许地点了点头:“是的,两天两夜,现在我们有一种办法,能够让两天两夜才能送到的消息,在几分钟内,从哥德堡‘飞到’斯德哥尔摩,大家知道那是什么吗?”

记者们很善意地笑了起来,工作性质让他们的见识要比普通市民更多一些,马上有人说道:“爵士说的是电报吧?”

“对,正是电报,相必有人用过吧?”

大部分人都开始摇头,只有路透社的记者表示肯定,叶枫马上道:“太棒了,不知道能不能请这位先生,跟我们说说使用电报时的感受?”

路透社的记者感觉有点纳闷,自己是来采访的,怎么反而成了回答问题的一方,不过看到周围同行期待的目光,他还是很骄傲地挺了挺胸脯:“我是路透社的记者,因为是瑞典人,所以才被派到这里。在英国工作的时候,那里的电报线已经很多了,第一次用的时候,感觉很棒,我在曼切斯特得到的消息,通过电报,可以马上送到伦敦,当天就能登上报纸。”

“我听说,路透社的新闻不仅会在伦敦发,法

,对不对?”叶枫还嫌不够。

“是的,总部将新闻汇总后,再通过电报网发送到各地的分部,不仅法国,普鲁士也会有,现在大西洋电缆正在铺设,未来还能直接发送到美国。”说到路透社的业务,这位记者显然十分清楚。

“那么,今天发生在这里的事情,路透社也会让普鲁士和法国人知道吗?”叶枫很“好奇”地问道。

“很遗憾,我想不会,因为瑞典没有电报。”路透社的记者很抱歉地望着叶枫。

“我……也很遗憾,大家是不是也很遗憾,你们的新闻稿不能及时的让更多的人看到?”叶枫看向其他的记者,大家都点了点头。

电报的作用,记者们是最能体会的,当听到路透社记者描述英国电报网和英国新闻传送方式的时候,脸上都不由自主流露出向往。

当听到美国的新闻也能瞬间传递的时候,就不仅仅是向往,还感觉不可思议。

再被叶枫这么一说,每个人都流露出遗憾的表情。

“哈哈,我很高兴地告诉大家,这个遗憾……很快就将不存在了。”见多数人已经动心,叶枫马上大声道:“我们瑞典的第一条电报线,即将正式开通。”

“真的?”马上有记者发问。

这个时候,一些老练的记者才吃惊地发现,这居然是他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新闻发布会开始到现在,一直是叶枫在提问,他们在回答,叶枫牢牢地把握着气氛和节奏。

很多人都知道电报这个东西,最近在瑞典已经有所提及,而且有一条试验线正在建设。

但谁也没有想到这条“试验线”会有多大影响,这一方面是大家对电报了解不多,试验这两个字更容易引起忽视;另外一方面,对于这条试验线,诺贝尔公司一直都很低调。

“当然是真的。”从今天开始,叶枫不打算继续低调,他很激情地向记者们宣布,这条线已经建成,共设港口、斯维亚、奥斯塔三个节点。

“从今天开始,大家在斯维亚街,就可以在几分钟内,知道哪一条船抵达了港口,它们带回了什么货物,什么消息!”

港口到城市中心只有三十多公里的距离,寻常办法要一两个小时才能得到消息,紧急情况也要花费几十分钟。

虽然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