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明朝做千户-第3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想张员外连这点活路都不给:己,秋后,便收回了租佃给自己的土地起啥“大农场计划”,这样一来,至少有一半的佃农如自己一样失去了活口的希望,不得不背井离乡,逃离了老家中生存了几百年的地方。

那张员外是阳曲县的大,在城外土地连绵平坦肥沃到万亩之多,手下有众多的佃户。往年时间里些佃农与田大羊等人一样,都是靠租种张员外的土地过活。

不过年张员外不知道是怎么样想的后突然遣散了大部分的佃农,开始大规模兴修水利来各样水车农具等,准备开始效仿五寨堡,搞起大农场计划来。

说起来其实不止是张外,阳曲县许多大户纷纷如此,就是放在整个太原府,也颇有这种大农场的趋势。

这几年来,大明民间,由太原府榆次县东阳镇的田之垄首先开始,这种大农场耕种方式,己经在太府等地越来越流行。大明北地越来越缺粮,市场广大,种粮极有收获。显而易见的,大农场制度,远远的比小农似的耕种更有效率,产出更大。

田之垄获得的好处快速地传播着,更有着总督黄大人的明显例子。庞大的利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户投入进去。

这些大户可没有田之垄的好心,将失去土地的佃农又补充到自己新办的厂房中去,他们也没有办工厂的兴趣与技能,直接就是收回佃农的田地,将他们赶走,任由他们是生是死。这样就造成了大量的如田大羊一样的悲剧人物。

作为悲剧人物,田大羊不明白张员外等人的想法,只是觉得张员外不念几代的主仆情面,不再给自己活路。他曾经也委曲哀求过,不过还是如此,张员外似乎是无动于衷,看到他这种态度,就是再懦弱的人,就是泥人也会有三分火性。

田大羊恨恨走的同时,对张员外己不再有恭敬的想法,脑中里满是说书先生说的那种为富不仁人的形象,不要说的,田大羊认为这张员外就是那种人了。中国老百姓就是这样,有一个活路希望的时候,可以对某些人忍气吞声,当最后一口饭食都没有的时候,便会变成强悍无比,蔑视一切,这就是所谓的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田大羊领着家人恨恨而走了,幸好还有塞外可去。如田大羊决定的人很多,太原府各地大搞大农场,造成了越来越失去饭食的佃农们,他们默默地对家乡叩了几个头后,带着家人与孩子,满怀希望地往塞外而去,他们都打听了,到了塞外后,总督大人便会给他们分田分地,让他们好好地活下去。

……

从万历十七年,五寨堡大农场制横空出世,引起世人有意无意的关注以来。

到了万历二十四年,太原府及山西某些地方开始有了大农场耕种制,经过万历二十五年,万历二十六年,到了今年秋后,这种大农场耕种制突然成为一种流行,一股圈地的浪潮,在山西各地兴起。

第262章 大同镇巡抚到来

万历二十七年九月初七日。

山西镇各地丰收的喜悦慢慢散去,而在五寨堡,各地的畜场果园,很快又迎来了另一波收获,同时各地的工厂也更忙碌起来。

在这种热闹又繁忙的景象中,各地来五寨堡拜见新总督的文官武将们也陆续来到了堡内。

早在黄来福回五寨堡后,便招集两镇文官中通判、同知、兵备、巡抚以上的人物,武将中游击、参将、副将、总兵以上的人物前来五寨堡商议政务。

进入九月后,这文官武将们便陆续来到了五寨堡内。

在这些前来五寨堡的各:官员中,山西镇的文官有:山西镇巡抚杨方略、宁武道兵备刘堂生、岚道兵备杨盛洪、冀宁道兵备郭国曹、雁平道兵备黄宗良、山西镇户部管粮主事张文保。

还有镇内各一些重要州府的同知、通判等人。

这是山西镇文官,镇内武将来的还有:宁武关参将刘全利、河曲县参将朱召强,利民堡参将许镇、偏头关参将陈健雄、神池堡游击田大付,北楼口参将孙瑞俊,代州参将李茂雄等人。

这是山西镇。此外还有同镇地文官武将们。

大同镇是大镇。境内有城堡六十四座。敌台八十九座台七百八十八座。万历初时。兵册上一共有定额马步官军一十三万五千余人。定额马骡驴等五万一千余匹。是九边中防御蒙古人地重要所在。

与山西镇一样。同镇内也设有巡抚一员。兵备四员。户部管粮郎中一员。镇守总兵官一员。副总兵一员。参将九员。游击五员外。还有数十个地城堡守备。

在接到黄来福地公文传令后。大同镇地各个有资格来晋镇地兵备将官们。也在巡抚魏允贞地带领下。由大同镇城汇合后出发。坐船由桑干河而上。

到达山西镇宁武关后由二地地水泥路。在九月初七日这天。进入了五寨堡之地。

……

中午时分,从宁武关到五寨堡的水泥路上,一行旗牌仪仗浩大的车马正在行进中,周边随行护卫的随从家丁亲兵众多,看他们的旗号打扮,正是此次从大同镇来的文官武将们。

这行人中,都是文官坐桥,武将骑马个参将游击,都是恭恭敬敬地伴随在各自的兵备官车桥身旁,随时听候车马内文官们的吩咐。

与山西镇不同,大同镇当然是文武界限森严,武将们在文官们的压制下,早己是觉得文贵武贱是理所当然的事,丝毫不敢逾越。

此时大明各处的道路非常难行,多为坑坑洼洼的土路与沙石路,不比后世平整的国道与高速公路,千里迢迢一路行来人都是风尘仆仆,疲倦己极。

不过一踏上这宁武关到五寨堡的水泥路时,众人不由精神一振,啧啧称奇的声音不断从各个车马内发出。

各人在大同镇见惯了那种坑坑洼洼的难行土路,哪里见过如此平整整洁的水泥路的?

路面坚硬平整两边绿化很好,上面没有灰土有土坑,非常的好走车马一踏上这种路面,那种平稳一点也不颠簸的感觉让众人全身上下都是舒服无比。

这种感觉当然不单只是他们,再看旁边路上的行人,都是这样的表情。路面的好走,当然带来流通的便利,商业的兴盛,众人可以明显感觉到,这种水泥路上行走的车马,比别的地方人流兴旺了太多。

各样的窃窃私语声从车队各处传来,一直传到了大同镇巡抚魏允贞的耳中,此时他正眯着眼,似睡非常睡,坐在一辆马车内养神,听到若隐若现的议论声,也不由自主地将目光投向了马车外。

坐在他身旁的大同镇分巡冀北道兵备林道霁也是随之望向外面,看了半响,他才冷笑道:“这山西镇好大的手笔,修建这种什么水泥路,怕是所费不菲吧?”

魏允贞淡淡道:“邸报上不是言,山西镇只是修建从宁武关到岚州的百里之路,便费银达三万两之多吗?”

林道霁吸了口气,语气中有掩饰不住的嫉妒:“百里之路,便费银三万多两,听闻那新任总督黄来福有意继续在山西镇内修建水泥路,他哪来的那么多银子?”

魏允贞淡淡道:“那黄来福向有财神之称,东征之战时,发行什么债券,筹银便高达四百万两之多,区区几万两银子,对他不是问题吧?”

林道霁哼了一声,道:“早听闻这黄来福十年前只是个千户,以屯田起家,在五寨堡搞什么大农场出名。不过依卑职以为,他能有今日,怕都是惟意所为,以势凌辱商民,抽取重税才得到的结果!只可恨皇上偏偏宠信这等好货成癣之辈。”

黄来福在宁武关到五寨堡的地面上设有收费局,过往的车辆都需要交税,这些从大同镇前来的文官武将们,才进入了宁武关水泥路头,便每辆车,每匹马都被收取了不等的通行费与养路费,这让许多人不满。

特别是林道霁更是不满!

再想起黄来福以前做的一系列事情,对商人抽取重税,怂恿万历皇帝开矿榷税等,林道霁更是口出恶言。

魏允贞叹了口气:“倒也不然,那黄来福还是有些能力的,他在五寨堡的屯田产量,就是老夫也佩服不己。可惜啊,他屯田有功,又数立军功,原本是国之重将,可惜他不行正道,违祖宗之法,诱使天下万民开矿争利是走了歪路啊!”

魏允贞原本是进士出身,于万历二十一年时,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抚大同镇,说起来他也算是为官清正,爱惜民力。在大同镇的几年中,裁革浮费,讲求战备,奏减役银,招民复业,算是个有能力的官员。

不过他出身于河南大地主之家奉行的是小农经济的耕读治国,虽然家族中没有人所行矿业商事之务,然而他这种传统文人出身的人,更是与黄来福所行的大农场,大商业,大矿事等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