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明朝做千户-第2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来福估计,单单是他五寨堡的30个农场中,每农场多者屯丁们有千人,少者有数百人,每个屯丁们都是青壮,每人营养良好,身高体壮,又经过至少几个月的操练,如果他们武装起来,就是比大明各镇营兵还强悍的数万精兵。

此外为了拉拢宁武关的军士们,黄来福还打算从宁武关各军内抽选一千人作为家丁。镇守宁武关的兵将有万人之多,黄来福不相信一千人都抽选不出来。

万历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五日。

黄来福从两营中的家丁选拨工作己经完成,他留下江大忠镇守五寨堡,自己率着两千家丁们,旗帜如云,浩浩荡荡往宁武关而去。

第167章 巡抚的心思

万历二十一年九月二十六日,宁武关。

与五寨堡这几年充满生气,蓬勃发展不同,镇城宁武关还是与以前一样的颓废。街道一样的肮脏,路面一样的坑洼,身穿破旧衣甲的军兵们还是到处乱晃。

不过与以前不同的是,现在的宁武关上,街上的流民乞丐少了许多。这主要是因为五寨堡发展,人力需求越来越大,加上那边好挣钱活口,不说宁武关的流民纷纷往哪儿跑,就是本地的许多军户民户们,也是纷纷心动,寻思去那儿做工挣钱。

大量青壮劳力的失去,让宁武关越发的衰败,再也没有什么镇城的样子。本地人都是酸溜溜地道,再这样下去,干脆把山西镇镇城设在五寨堡算了,反正现在宁武关也没什么镇城的样子。各人叹息,五寨堡那边是不是会什么点金术,怎么几年下来,变化就这么大呢?

不过好在宁武关内外驻守的近万官兵,大部分是拿饷的营兵,这让人气还保存了一些。不过各兵人心的燥动,却是制止不了的了。

在这种复杂的心思之中,最近又有消息传来,说是五寨堡那位黄来福大人,己经升任为山西镇总兵官了,不久后就会到宁武关来。

这消息在宁武关引起轰动,镇城内的茶楼酒肆,这些天都是沸沸扬扬地传扬这件事。对于黄来福的到来,各人心情复杂,都是忐忑中带着期待。不管怎么说,黄来福财神,粮神的名号可不是白叫的,各人都希望,随着黄来福的到时,本地的军民们能过上五寨堡般的好日子。

宁武城东北边的七百户街是宁武关地核心。这条街负山临逵,地势高爽,不说巡抚衙门、总兵府邸、监军府邸都在这里。在这条街上,更是商铺星罗棋布,向来是宁武关的繁华之地。

“闪避,闪避……”

随着长长的吆喝声,一个八抬八簇肩舆明轿沿街而来,轿前轿后,都是骑着高头大马。身着鲜明衣甲的亲将标兵,个个傲气十足。看那前面的蓝旗马道,街上的商贩百姓就知道是巡抚杨大人的车轿,当下众人纷纷闪开。

在轿中,山西镇巡抚杨方略正端坐轿中,眯着眼睛看着街边敬畏的百姓军户。他头戴乌纱。身穿绯色的官服,胸前和后背都缀着飞鱼地补子,盘领窄袖大袍。腰横玉带,一副典型的大明高级文官打扮。

杨方略年过五十。相貌清瘦。三络长须。小眼中不时透着一股子精明之气。他正从省城太原回来不久。作为提督雁门等关兼巡抚都御史。他巡抚山西镇各样事务。不过却是居住在太原为多。宁武关这个地方。他一年中也停留不了几个月。

平时镇中有事。他都是吩咐各兵备官。总兵等人到太原府去与他商议。反正太原府是属于山西镇署理之地。他也不算是淡漠公务。他此次难得回来。却是为了黄来福之事。

和很多大明官员一样。杨方略也注意到了黄来福这位急速上升地政坛明星。他屯田有方。才能出众。深受内阁及万历帝地喜爱。短短几年之内。就从一个小千户升任到总兵官一职。可说是官运极佳。官场及民间。对他地传闻是沸沸扬扬。

现在黄来福到宁武关来了。会对镇城地格局产生什么变化。杨方略不知道。他也研究过黄来福在五寨堡地所作所为。知道他以屯田起家。到宁武关来后。是否还会继续经营屯田。那那些被他们侵占地土地又如何说?说起来。屯田也是总兵地职责之

不过宁武关与五寨堡不一样。如果说五寨堡是黄家地私人地盘地话。宁武关这个地方。就是本地官员军将们地私人地盘。

宁武关地情况是。这里田亩本来就不多。又有一半地是民田。余下是当地军户地田地。不过从明中叶下来。那些军户地田地。就被镇城地各官员军将侵占完毕。其中杨方略本人就占有十万亩之多地田地。当然都是挂在他家人地名下。以往宁武关最大地地主是前任总兵刘明安。不过自刘明安被贬往广东后。他名下地田地。就被杨方略。宁武兵备官。还有当地大大小小地军将瓜分完毕。

杨方略担心地是,就是黄来福会对宁武关这些田地抱什么看法,他是否会过来抢一口食?虽说他身为巡抚,向来不会畏惧身旁一个什么总兵官。前任总兵刘明安不就是?哪次见了他不是要恭恭敬敬地瞌头?

只不过杨方略以前的后台是内阁首辅申时行,现在申时行己经倒台,黄来福又深受万历帝地宠爱,如果黄来福真要硬来,倒是一件麻烦的事。怀着会会黄来福地心思,杨方略才从太原府赶回了宁武关,要是放在以前,他是不可能对一个武将如此迁就的。

在轿中,杨方略一边想着心事,一边往街边看。

七百户街这条街上,一向热闹,大江南北的货物,都有在这里出售,什么河南的棉花,山东的食盐,江南的茶叶等,都有运来。不过这里越来越多的,是五寨堡的货物,从米面粮油到布匹煤铁,应有尽有。熙熙攘攘的,皆为五寨堡来的商贾。

“这五寨堡好大的势头!”

杨方略冷哼了一声,闭目养神起来。

很快,轿夫熟练地将八抬八簇肩舆明轿停在了巡抚衙门面前,一位亲将早己候在一旁,待轿子停稳,立刻伸手撩开轿门帘儿,大喊一声:“大人出轿了。”

立时巡抚衙门内出来一大批的奴仆侍从,丫鬟老妈子之类的人,恭敬地将杨方略迎了进去。

宁武关巡抚衙门于正德年间建立,共有大门三楹,正南面是大门。自大门入为大堂。大堂后为班房内宅。杨方略是个爱好风雅之人,在后院建有书室二间,有空就读读书,写写字画。

此外后院还有个大花园。亭台楼阁,很有点江南园林的味道。本来后院一般为官员眷属住所,不过杨巡抚的眷属都在太原,所以后院只有他与一些仆从居住。

此时他穿过过庭,来到后院书室之中,除去了官服,换了一件便袍,舒服地躺在一张靠椅之中。只是手上拿了一本《卓吾论略》却是呆呆出神,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在旁服侍的老家人偷眼看他。心下暗暗诧异,不明白老爷这是怎么了。

呆了良久,杨方略才似回过神来似的,对老家人道:“田叔,你吩咐下去,请刘堂生大人及张文保大人前来巡抚衙门一议!”

这刘堂生是宁武关的兵备官。山西镇一共有兵备官三员,一驻偏头关,一驻宁武关。一驻代州。其中以刘堂生与杨方略最为交好。而张文保则是山西镇地户部管粮主事,以前黄来福见过的。本来张文保一直驻扎在代州,不过此次杨方略从太原回来。也把张文保叫来宁武关了。

老家人应了一声,出去了。

当刘堂生与张文保来到巡抚衙门时,杨方略己在大堂相迎。张文保还好,刘堂生则是向杨方略行了个大礼,连声道:“怎劳杨公亲自出迎,堂生实是不安!”

张文保郑重地向杨方略行了一个礼,道:“未知巡抚大人招下官来,所为何事?”

杨方略笑道:“前日在太原得一乐娘,不得独享。特招二位前来听曲!”

刘堂生抚手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果是妙啊。”

张文保皱起眉头道:“如果巡抚大人没有公事。那下官就告退了!”

刘堂生也是年近五十,他身为宁武关兵备官。全称为“整饬兵备道”,主管兵备事宜。他以按察使司副使兼任兵备官,乃是正四品的官员。自几年前他与杨方略同在宁武关任职来,两人就意气相投,刘堂生一直以杨方略马首是瞻。

至于张文保,虽说山西镇户部管粮主事这个官位不大,只有正五品,但由于整个山西镇的军士粮饷发放与屯粮征收,都要由他经手,掌控三关的命脉粮饷给于,可说是位低权重。所以平时杨方略都一直拉拢他。

只不过张文保性情耿直,在上峰面前向来只谈公事,油盐不进,杨方略也拿他没办法。说也奇怪,张文保这个性子,虽说一直升迁不了,不过多年来,却是一直稳稳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