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明朝做千户-第1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寨堡的千户黄来福,就可以大力进行表彰,以为各地卫所和官员之表率。”

万历帝淡淡道:“那是当然的了。”

一旁年近花甲,头发花白的工部尚书曾同亨却对杨大为描绘的五寨堡各种大水车很感兴趣。

工部尚书曾同享,嘉靖三十八年中进士,历任刑部、礼部、吏部文选主事、吏部文选郎中、太理少聊、右副都御史、太常聊、工部尚书、南京吏部尚书等职。曾同享为官较为清廉,平时注意节约开支,任工部右侍郎时,督建太后寿宫,节约开支3多万两银子。任工部尚书时,曾同亨管理财务,监督建造,极力节约经费,对于不正当的开支,一概坚决拒绝支付。万历三十三年,曾同亨告老还乡,两年后病逝,享年75岁,赠少保,溢“恭端”。

此时他仔细盘问了杨大为一阵,特别是刚才杨大为说的五寨堡大水车等事,便兴奋地道:“皇上,老臣以为,五寨堡之所以大丰收,看来便是这种种水车的缘故,将深水从地底下汲引上来,就是在荒年时,也使农田有水灌溉。老臣恳请皇上下旨,令五寨堡千户黄来福进贡各种水车实样及图纸匠师等,以推广天下,造福大明各地百姓。”

万历帝笑道:“准奏!”

户部尚书王遴和内阁首辅申时行对视了一眼,王遴道:“方才听杨千户说,这五寨堡今年屯粮达四十三万石,正好那五寨堡附近的各卫所军镇屯田欠收,微臣请皇上征收五寨堡的屯粮,以接济当地军镇。”

这些年户部一直岁入不敷所出,今年六月十四日时,王遴还奏请:“因去年灾荒严重,数行减免,岁入仅三百三十九余两。而出数比入数多一百万余两,赖老库发银一百八十万两。今年入数不下四百余万两。除已发之外,见库仅四十余万两,老库仅一百七十万两,诸费何从出,犹少一百余万两。今日利孔已尽,无复可开之源。而岁入愈少,岁出日增,应当厉行裁革冗员,节省开支……”

他认为,要裁革冗员,节省开支,象一些锦衣卫的带俸官役。礼部鸿胪寺的译字生、通事、序班。光禄寺的厨役,各监局的工匠,在外佐贰首领的添设,九边年例与主客市赏的供费等,都应该视其缓急,渐次裁革,以节约为生财之道。

不过他这些建议,遭到了各方的强烈反对,最后只能不了了之。这些年,他为了财政的事,可说是伤透了脑筋,眼下见五寨堡大丰收,自然而然想到了征收屯粮之事,虽说眼下五寨堡大丰收的事,还对大明起不了决定性的影响,要征粮征钱,也征不了多少,不过蚊子腿再小,也是肉不是?为了户部的钱银,王遴决定豁出去了。

第63章 一举成名天下知(2)

刚才杨大为的话,兵部尚书石星一直在旁仔细听着,自前些时间他知道五寨堡之事后,他对这个事情一直很关注,如果黄来福的事情是真的,那作为领导,他这个兵部尚书,自然也有功劳。

兵部尚书石星,今年五十六岁,字拱辰,号东泉,明嘉靖已未进士,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历任给事中、大理丞、太仆卿、右副都御史、工部尚书加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等职。

在内阁中,石星向来与户部尚书王遴有矛盾,主要是王遴任户部尚书后,以国家经费开支大,国库空虚为由,大大减少了军费,自然让他怅然不乐,不由钱粮在户部尚书王遴手中,他也是没有办法。

此时听了户部尚书王遴的话,他出声道:“王大人,此次五寨堡屯田得力,在灾年中,取得了内地州县所没有的大丰收,不但能自给自足,不再需要户部拔粮,而且还有余力向外供粮,朝庭本应该大力表彰奖励才对,以激励天下州县卫所,怎么反而向该地征粮呢?这不是让将士们心寒嘛,如此下去,谁还愿意再次屯田呢?再说了,世宗肃皇帝时不是免了各边镇卫所的屯粮归仓了吗?怎么能出尔反尔呢?”

兵部尚书石星说这番话,自然有自己的打算,依明制,卫所屯田是属于兵部管理,收下来的屯粮,则是一部分交于户部,不过这都是以前的事了。对他来说,如果各地军镇卫所都能象五寨堡这样的话,就算朝庭不向各卫所军镇征粮,因各地能自给自足,那国家最大的粮饷负担也将消失或是大大减轻。

这样,如果能实现的话,不但自己可以不因每年的军费问题再看王遴的脸色。而且明中叶以后最大的财政问题还被他解决了,这样地功劳足以名留青史,想想就让人兴奋。他担忧的是,如果户部一向五寨堡征收屯粮,会不会严重打击五寨堡及各军镇卫所的积极性,这是兵部尚书石星大人不愿意看到的。

户部尚书王遴眉头一皱,大声道:“石大人。五寨堡有功是不错,老夫也认为是应该大力表彰五寨堡黄千户的功劳,可效仿太祖高皇帝时嘉奖康茂才所部一样,以五寨堡为天下之表率。”

“但你也知道。现在户部财政困难,各地卫所军镇欠收,户部却是无粮可拨。现在五寨堡大丰收,有屯粮四十万石,老夫又不是要那五寨堡千户将几十万石粮悉数上交。拨个几万石接济周边的军堡有何不对?至于肃皇帝时,朝庭免了边镇卫所的屯粮归仓,那是因为那时各卫所军镇早已无粮可征,朝庭又体恤将士,所以才免了各边镇卫所地屯粮归仓,难道因此,各卫所就算丰收了,也不再纳粮了吗?”

兵部尚书石星道:“王大人此言差矣,户部困难,这谁都知道。但问题的关键。不是征收五寨堡那一点的屯粮。而是想想如何让各卫所的屯田能够自给自足,只要各地能够自给自足,兵食充足,那国朝最大地钱粮支出就不存在,国朝最大的钱粮支出款项取消了,朝庭的压力就减轻了,那才是真正的解决户部困难的良方。依王大人现在地做法。办事得力者。反而要支钱支粮,而那些懒惰之辈。反而逍遥自在,这不是让有功的将士心寒吗?”

王遴道:“石大人,五寨堡千户办事得力,老夫也提议给于表彰。不过不是处处都可象五寨堡那样,在灾年中获得大丰收的。石大人想必也知道,今年到处欠收,连国朝的粮仓湖广都一样,要说到自给自足,谈何容易?但户部的钱粮困难,可是摆在眼前的。”

石星还要说话,内阁首辅申时行微笑道:“两位大人不必争论,依老夫所言,这五寨堡千户办事得力,为国屯粮,可以给于表彰,至于这粮嘛,就纳一些吧,毕竟朝庭的困难是摆在这的,各地的卫所军镇都盯着,指望户部拨粮呢,王大人也难做啊。”

兵部尚书石星一下子无语,既然首辅都发话了,他也就不再说什么,半响,他才道:“那依王大人所说,那五寨堡要纳多少粮呢?”

户部尚书王遴沉吟道:“那五寨堡今年屯粮四十三万石,他区区一个千户所,一千余军士,留那么多粮做什么?留二十万石自食足矣,就上交户部二十三万石粮吧。”

“什么?”

兵部尚书石星差点跳了起来,王遴竟要五寨堡纳粮如同内地一个上府,这怎么能不让他震惊?

他激动地道:“王大人,你这是杀鸡取卵啊!就是国朝初,各卫所也没有如此纳粮法,更不要说现在的内地卫所,也不过是每亩军田纳粮一斗。依老夫所言,五寨堡纳粮二万石足矣!”

王遴哪能同意,两人又争吵起来。

万历帝道:“好了,五寨堡纳粮之事,等当地地户部奏折上来再说,你们都退下吧。”

内阁首辅申时行,户部尚书王遴等人只能退下。临行时,他们听到万历帝道:“杨大为,你留下,再和朕说说那五寨堡之事。”

几个阁臣从东暖阁内出来后,关于五寨堡地事情更是轰动,京师官员们都是议论纷纷,大家都在打听这黄来福是什么人。这种议论,也通过大明发达的邸报系统,快速地向各地州县传播,一时间,各地的知县,知州,知府,布政使,各地边镇,纷纷注意上了这个五寨堡,五寨堡千户黄来福也成为了各人的话题中心。

不论是消息传到哪里,各人第一反应都是不可思议,各人纷纷通过自己的关系,或向五寨堡方向打听,或是派人前往五寨堡查看,一时间,五寨堡又迎来了新的一番考察潮,这次不是五寨堡附近的民堡,附近地卫所。而是随着消息地先近传到,遍及了大明的各地。

而在五寨堡这个例子面前,关于天灾意味着减产,意味着天子失德地言论,一下子消失无踪,许多言官文臣们都自觉地闭上了嘴,因为在五寨堡这个鲜明地榜样面前。他们所有的言语都站不住脚,一下子让万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