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长江文艺 2003年第08期-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寡闻如我,以纯喜剧的精神经营纯悲剧的题材,他是我知道的第一人。
  罗贝特·贝尼尼是意大利一位极具才华的喜剧演员,他已经自编、自导、自演了8部影片。《美丽人生》的前半段都是笑声,让人忍都忍不住。
  可心并不能放松地沉浸,一味悬提在半空。在此之前,看过关于影片的一些文字介绍, 知道战争就等在前面,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前面的笑声就只是铺垫了,是为了让人伤心得更彻底,绝望得更彻骨
  直到看完全片,才知道它是真的好。从头至尾,都过滤得那么干净,看不到眼泪纷飞, 看不到撕心裂肺,连死亡也只是淡淡地呈现。即使父亲基度的死,那全片中最揪心的一幕, 也只有墙后的一声枪响。当执刑的士兵从看不见的拐角背后出现时,我们才明白这一刻不再 是喜剧,曾无数次化险为夷的父亲这一次没有成功逃脱。好在,战争已接近尾声,游戏的结局自会在导演的安排下,如期到来。
  基度,一个喜欢将生活喜剧化的男人,来到多斯坎小镇与女教师黛丽巧遇。他以自己不同寻常的幽默、花样百出,征服了美丽的黛丽,两人结婚生下了儿子,在小镇开了一家书店。一个身无牵挂的男人,眨眼成了一棵树,挂着一个、两个、无数个孩子的树——那是米兰·昆德拉在《身份》中赋予父亲的一种形象。不久,法西斯统治的阴影延伸过来,一家人被关进了集中营。父亲和儿子关在一起,黛丽被关在另一处。从被押上火车的那一刻起,父亲就急中生智宣布“游戏”开始,为了让儿子信以为真,他一次次甘愿冒着危险站出来,他要用游戏的“谎言”将儿子层层包裹起来,让他感受不到哪怕一点点锐利的刺痛。另一方面,父亲清楚地知道战争残酷的本质,越是清楚便越是要将游戏进行到底。
  尽管影片的许多情节显得不那么真实,戏剧意味太浓,可当你看见这位并不强壮的父亲 勉为其难地硬撑起一方“游戏”的幕布时,还是被感动了。不会流泪的感动,由衷地致以微笑的感动。
  有人说,英雄是力挽狂澜者。有人说,英雄是振臂一呼天下云集者。有人说,英雄是视死如归者。支撑英雄、造就英雄的因素,有信仰、野心、欲望、本能、性格以及特定时代,除了这些,我想还有一种——那就是爱。我是愿意将“英雄”的标牌挂在这位瘦弱父亲身上的。很多的时候,这位父亲也软弱,只有当他面对着儿子时,他才变成了英雄——平凡人生中的英雄。
  将日常生活过成一串接一串的“游戏”,是大智求愚,是化庄入谐,是举重若轻,是巧辟蹊径,是让平凡乃至贫瘠的生活大地上长出菌苗绿草,累累繁花。而灾难来时,依然挺立不萎、常开不败的游戏,便成一种精神。精神的背后,总是需要足够的力量来支撑。
  据说,《美丽人生》是根据比尔·盖茨的人生经历拍摄而成。那么,父亲基度的形象并非是凭空想象的,是有出处、有凭依、有根脉的。
  又据说,当年此片一举拿下奥斯卡奖的最佳外语片奖时,在颁奖礼上罗贝特·贝尼尼抑制不住兴奋,腾地从座位上蹦起来,跳到了椅背上——从这个椅背跳到那个椅背,像走梅花桩似的冲上了领奖台——这一即兴发挥,让现场观众兴奋不已,掌声顿时如炸雷响成一片。生活中,罗贝特·贝尼尼想必也是一位父亲,而且百分之九十九的可能是一位妙趣横生的父亲。
  罗贝特·贝尼尼的可敬之处在于,他是个坚持将游戏精神进行到底的人,无论在艺术的虚构,还是生活的真实之中。他让一切伴随着游戏的轻松与温情展开,并将对生命不渝的爱,贯彻始终。
  
  生命中必将到来的伤口
  
  第二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最初吸引我的是影片的片名。太熟悉。
  只看了片头,就知道自己没有猜错,——果然是以女作家张洁的长篇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为蓝本改编而成。大概是1996年前后,我读到原作,为之中浓浓的忏悔之意和母女间水乳交融的真情挚爱所震撼。张洁真实地记录了与老母亲共同度过的最后时光。因为真实,所以感动。
  大致来说,散文是不可拍的,即使拍摄出来恐怕也不成其为严格意义上的电影,充其量只是部文艺片。因而,编导注明此片“改编自张洁同名小说”,模糊了真实性,强调了虚拟性。然后将张洁笔下生活的真实顺序打乱,进行重新组合,尽量让情感的冲击力度在情节与故事的进行中实现。自然,深情是不可少的,母女间的深情是一切之“核”。
  与散文不同,电影将生活高度浓缩在了一百多分钟里,必然要舍弃许多的细节。那些细节曾经蜿蜒在生活的肌理之中,以它们微末的力量,无所不在地共同支撑起完整的生活。而电影受到自身的局限,至多只能再现生活粗大的几道筋络,甚至只是庞杂、富丽、冲突的表象,探幽入微是极少数电影才可以抵达的境界。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张洁的文字如水滴石、润石、浸石、击石、穿石,更具悠长绵密的力度。
  “妈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衰老了,身体也分崩离析地说垮就垮了。”一切从一个老人的砰然衰老开始,直到死亡脚步不停步地逼近,最终来临。关键是,这并非一个与“我”无关的老人。她是给了“我”血肉之躯,又在生活的艰辛之中捏塑了“我”的灵魂、竭尽一生全力呵护、支撑着我整个生命的——母亲。有时候任何人的衰老,哪怕自己的衰老,你都可以接受,惟独见不得你所挚爱的人无可阻挡地加速老去。母亲缭乱的满头皓发,母亲越来越浑浊不清的眼神,母亲日复一日迟钝滞笨的举止,都会在一瞬间唤醒儿女内心无尽的感伤。
  几乎天下所有的母亲都会心疼自己的儿女,凡事宁可自己忍受,自己承担。而对于生活中的张洁和影片中的“我”斯琴高娃饰来说,母亲黄索影饰已经成为这世上她惟一的亲人,而她也同样是母亲“惟一”的牵挂。“惟一”是什么感觉是一种可以在你身体 中瞬间掀起颤栗的狂飙,可以让眼前的世界瞬间坍塌、归于无边黑暗的感觉,那是亲人之间的感觉、爱人之间的感觉。
  一直觉得只有在母女之间,容易产生最纯粹的“惟一”的感觉。影片中的母亲——“我”——女儿,就被这种感觉牵系着,线头拴在各自的心口上,稍有变故,疼痛可想而知。
  跳出影片之外,母亲——“我”——女儿,实际上也构成了人类生命长链的一环又一环,女性的共同身份,她们在生活中共同承担着交错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同一社会角色。
  这种隐秘的联系,让她们比其他任何关系中的人更能相互理解,也相互依恋,那种爱是最纯净、无功利的,因而也最炽烈久长。
  然而,过深过浓过于稠密的爱,反而容易摧毁彼此,带来相互伤害。母女间也不能例外。母女两代人在观念上、生活习惯上的差异,落实在任何一个微小的生活细节上,也会构成相互伤害的理由。影片中的许多片段,直让人觉得“爱”有时候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残忍。这种残忍,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太爱太爱是不完美的,一个念头就可能造成对己对他人的伤痛,而人又最富于行动的果敢与勇气,拥有实现欲望的高级智慧,与越来越纷繁的手段。
  “我”因为爱母亲,害怕她的衰老,害怕有一天她会离去;母亲同样害怕将女儿——“我”孤怜怜丢弃在这世界上。她们都在尽自己的努力与衰老、与死亡抗争。母亲以八十多岁的高龄承受了一台脑外科手术,术后一切似乎都在向着“我”期待的方向发展,只是她不知道母亲经过手术后的身体,实际上越来越虚弱,只是她独自承受着,不愿拂逆女儿的意愿,不愿让女儿失望。“我”搬回跑步机,让保姆拖着母亲练习快步走,抓住一切机会让母亲锻炼……母亲都硬撑着无力的躯体——尽力去做了,她连所有所有的力气都耗尽了,直到再也做不动,再也做不到。
  这世上,只有母亲可以忍受住一切残忍,继续无怨无悔、无所诉求地去爱吧。
  在张洁长达十余万字的散文中,忏悔之语随处可见。影片中有这样一句旁白,是从原作中一字不改移用过来的:“我怎么想也想不明白,就在那一瞬间,我怎么就没有了妈。我不知道为什么很多非常非常简单的事,人穷尽一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