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盗墓传奇-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愚蠢至极的。若在短期内,集中一处挖掘,不但难于下手,而且对秦陵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也是难于奏效的。即使地宫被打开,那陵墓内的珍宝再多也有个定数,以30万之人力,“三十日运物不能穷”,也难以成立。同时按照班固等人的记述,只要项羽打开地宫,必然会有暗弩的射出,即使进入墓内,也会受到水银毒气的伤害。而关于这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善于渲染的他们为何不见记述?退一步讲,如果秦始皇陵内已被项羽洗劫一空,历代朝廷又何需下令派人保护呢?历史上,刘邦平定天下后,即派20户为始皇守冢,这本身就说明,这位新登龙位的皇帝知道并没有人毁坏寝宫,否则,还有什么守冢的必要?至于刘邦之后,历代王朝对始皇陵都倍加守护,起码也是对班固、郦道元等人讹传的否定。

  从20世纪50年代起,陕西的文物工作者就开始对秦始皇陵进行地面勘察。1974年以后,考古人员便围绕陵冢、陵园进行大规模的钻探,留下了10余万个钻孔。

  长期负责秦陵钻探的考古工作者程学华认为,钻探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上的封土没有发现局部下沉的迹象,夯土层也没有较大的变动。目前在整个封土上仅发现两个直径不足1米、深不过9米的小盗洞,而这两个盗洞又远离地宫。假如当年项羽真的以30万人对始皇陵地宫进行发掘,今天怎会是这般模样?所以他说:“班固近似道听途说,郦道元则是信口开河,致使我们的考古研究误入迷途。”

  现秦陵考古队的张占民先生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也得出了与程学华一致的结论,认为班固和郦道元的记载是相互矛盾和难圆其说的:既然项羽烧地宫在先,那么地宫内的建筑、包括棺椁在内绝对不会幸免,那为什么没有对秦始皇尸骨作何处理的半句记载?是一同烧毁了还是捣碎了?以项羽的性格和复仇心理,若见到秦始皇尸骨绝对不会放一把火了之的。

  从现已发掘、钻探的地宫周围的一些随葬品看,西墓道耳室仍保存着完整的铜车马队,而装置铜车马的木椁也没有遭到火烧,属于自然腐朽。北墓的耳室也同样地保存着一些重要的随葬品。试想,如果秦陵地宫真的被项羽的30万大军所盗,在墓两旁的随葬品又怎能完好无损?既然这些随葬品能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深藏在地宫内的随葬品也应该不会被洗劫一空,甚至可能同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假如项羽当年真的一把火焚烧了地宫,那么地宫内的水银也早已挥发四散,但今天的科学试验证明,陵内的水银依然存在。所以,种种迹象和资料都表明:秦陵地下宫殿不但未遭大规模的洗劫,也同样没有被焚烧的可能。




始皇陵是否真的被盗(3)




  既然班固、郦道元等人的错误已遭反驳,那么项羽等人在陵园内究竟破坏了什么?

  也许用不着想象就可以知道,秦始皇陵园的地面建筑,首先就成为项羽大军洗劫和破坏的对象。那博大恢宏的寝殿、食宫、门阙、角楼等在兵燹中都无一幸免。几千年后,人们站在这片遗址上,仍然能看到红烧土和木炭混杂,残砖碎瓦与草屑相伴的凄凉景象。同时,埋葬于地下的兵马俑也在这次洗劫中深受其害。

  在考古勘探中,经过部分清理的陵园建筑遗址,很少有金钱和青铜器物的发现。已发现的“乐府”铜编钟、两诏铜权、“骊山园”铜锤及戈、矛等兵器,都散见于陵园的堆积土中。秦俑坑内的青铜兵器,按理应当与兵俑的数量相等,有近百件之多,这个数量无异于一个大型的兵器库,一旦得到这些兵器,便可立即装备士兵,投入战斗。但现在看来,俑坑中的兵器所剩无几,若结合兵马俑被破坏的情形来看,坑中的兵器显然是被掳去了。当年刘邦指责项羽“掘始皇冢,私收其财物”,无疑是指他捣毁从葬设施,并掠走陵园财物的暴戾行径。

  关于项羽是否盗掘过秦始皇陵的争论,似乎暂时可以告一段落。但是,历史上企图盗掘秦陵的仍大有人在。

  据史料载,后赵时的石勒和石虎,在盗窃战国时的赵简子墓失败之后,来到了秦始皇陵。经过一番周密的钻探之后,他们在封土以外的不远处开始了挖掘。这次,他们的苦心没有白费,鬼使神差,他们打开了通往秦陵地宫的墓道,取走了墓道门旁安装的铜柱数根。正当他们进一步向地宫深入凿挖时,被守陵人发现。两人不得不含恨忍痛放弃了秦陵,背着铜柱落荒而逃。

  据当地村民说,清朝道光年间,秦始皇陵封土遭到了暴雨流水的冲击,陵墓北面的半山腰间,也在暴雨冲击中塌陷出一个很深的洞窟。这个洞窟被附近的岳家村一个老头发现后,立即传播开来。消息传到了一个外号叫“白狼”的土匪头子耳中,他立即率人以探测陵园为由进入洞窟,令所有入洞者大吃一惊的是,这个洞窟竟通入陵墓地宫。“白狼”对此大为兴奋,命人取了大批的珍宝出洞后,溜之大吉。守陵人得知此事后,马上报告官府,官府派人堵死了洞窟,随之加紧了对陵园的看管,洞窟再未被掘。

  清朝灭亡之后,随之而起的是军阀混战,陕西军阀又一次派兵挖掘了秦陵,取走了地宫大批珍宝。

  以上记载和民间传言,虽有证可据,但大多漏洞百出。依石勒、石虎两人的力量,怎么能轻易就打通了地宫隧道?项羽当年率领千军万马,也对秦陵无计可施,二石难道是神仙不成?退一步讲,即使是打开了隧道,依秦陵的坚固,作为支柱的铜柱两个人怎么能将其取下?别说“数根”,就是一根,恐怕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是“蚍蜉撼大树”。再说,他们二人在表层又是钻探,又是挖掘,守陵人竟浑然不觉,而待其进入隧道后,却被守陵人发觉,这于情于理实难讲通,莫非守陵人有“天眼”不成?所以,这一说法实难服人。

  “洞窟”的说法也显荒唐。秦始皇几十年处心积虑建成的坚固陵墓,怎会如此地不堪一击?一阵雨水冲击,就能冲出个大窟窿,让人难以置信。更致命的是,这个洞窟居然能直接通入地宫。如果真是这样,从秦至清,中间老天不知下过多少次暴雨,洞窟也不知出现过多少回,哪轮得上清朝的“白狼”搜取珍宝?恐怕陵墓内早已是空空如也。

  至于陕西军阀的盗陵,既无时间,又无姓名,更无盗掘经过,自然只能理解为讹传。

  可以肯定的是,秦陵作为一座超级天子大墓,自它建成之日起,历代盗墓贼就对其虎视眈眈,也曾做过种种努力,但也只是留下几个小小盗洞,在庞大的陵墓面前,显得是那么地微不足道,也并未对地宫构成真正的破坏。至于秦陵地宫门口是否有刀枪暗箭弩矢之类的射杀性武器,以防盗墓贼的入侵,达到“有所穿近者辄射之”的奇效,在地宫尚未打开之前,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但据秦陵钻探人员透露,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西汉武帝茂陵概况




  金人赵秉文有诗云:“渭水桥边不见人,摩挲高冢卧麒麟。千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原上尘。”其诗道出了咸阳原上的历史场景。穿越时空距离,透过这些陈列着的苍凉陵冢,人们似乎看到咸阳原的荣辱兴衰,听到古陵主人战马的嘶鸣声,读到咸阳古陵文化的精彩篇章。

  秦岭北麓的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南北夹于秦岭山地和北山山脉之间,是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自西而东的渭河,流贯条形的关中平原,故亦称渭河平原。古代这一带属秦国,长约七八百里,所以又有“八百里秦川”之称。西周、秦、汉时代,关中是全国最富饶之地,其财富占全国十分之六。古都西安即坐落于这片平原中部的渭河南岸。沣河、沪河、灞河等八条河流,从秦岭北麓蜿蜒而来,形成“八水绕长安”的景象。属于秦岭山脉的华山、骊山、终南山等巍峨高峻的山峰,罗列市区之南,重峦叠嶂,云蒸霞蔚,构成了美丽的山水风光。

  位于关中腹地、泾(河)渭(河)之交的咸阳,是西汉皇陵的主要集结地。西汉王朝,凡214年,历经11位皇帝,建陵园11座,有9座位于咸阳原上,其中最为显贵的有五陵,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和昭帝平陵。这五陵当时均建有陵邑管理,故将其称为“五陵原”。古诗中“五陵年少争缠头”,“五陵裘马自轻肥”的记述,即指当年居住在这些陵邑(县)中的纨绔子弟斗鸡走马、为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