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简明西夏史-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众多的民族政权中,处于执牛耳的地位。在唐末以来,分裂割据日益
缩小,大统一的趋势日臻成熟的情况下,赵宋统治者本应在全国范围内
完成更大规模的统一,但由于赵宋王朝社会矛盾的积累和发展,积贫积
弱之势早在真宗之时即已形成,顾此失彼的内忧外患,严重削弱了赵宋
统治者的实力,无力进一步彻底消灭当时中国境内的割据势力,相反,
经过激烈的民族冲突和较量,出现了辽、宋、夏、金的新的割据均势,
这种均势,大体上维持了300 余年,最后被元朝统治者所打破,出现了
中国历史上的空前大统一。
西夏正是在上述的历史条件下,称帝建国的。①
二、西夏的国名及其立国长久的原因
“大夏”——这是元昊立国时的自称。为什么要国号“大夏”呢?
因为赫连勃勃,曾于东晋末年所谓“五胡乱华”之时,在今宁夏一带建
立过大夏国,并自称大夏天王,元昊国号大夏,显然与此有关。
“西夏”——这是宋朝对它的称呼。为什么称大夏为西夏呢?因为
西夏在宋朝的西北方,习惯上称之为“西夏”。从西夏同宋辽官方的往
来文书看,他们之间还有以下一些自称和互称。如西夏自称“西朝”,
称宋为“东朝”,或“南朝”,称辽为“北边”,辽则称宋为“南朝”,
宋有时称辽为“北朝”①。这种称呼,显然是为突出三国鼎立的地理方位。
“白上国”(■)——西夏语音译为“痝■领”,也译作邦泥定。
白上国是义译。在西夏文碑铭、经典和诗歌里,经常出现“白上国”或
① 参阅拙作:《关于元昊若干问题的探讨》,载《宁夏大学学报》1996 年第1 期。
① 田况:《儒林公议》。
白上大夏国”(■)或“大白上国”(■)之称。为什么称“白上”?
中外史学界学者曾对此展开过热烈的争论,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其
一,“白上”指的是白河之上。所谓白河,即四川、甘肃两省交界的白
水,也叫白龙江。白河上指其上流。《西夏赋》云:“黔首石城漠水边,
赤面父冢白河上”。“赤面父”,即“猕猴种”。因党项羌自称“猕猴
种”,其发源地当在白河之上,故称“白上国”②。
其二,“白上国”即“尚白国”。因为汉文的“上”与“尚”相通,
“白上”就是“尚白”,即崇尚白的颜色。西夏统治者为什么要崇尚白
的颜色呢?因为尚白是我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的固有的风俗习惯。不仅
党项族尚白,就是与西夏为邻的一些少数民族,诸如女真、蒙古、吐蕃
以及中亚的一些民族也都崇尚白的颜色,“以白为好”。同时“尚白”
还为了适应当时立国的政治需要(对外摆出一副独立自主的姿态),以
及随着党项统治者的日益汉化,很自然地会采取汉族的五行学说。由于
西夏在宋西边,西方属金,金为白色,金为五行之首,故曰白上③。上述
两种意见,各持一端,虽然都已讲了一番道理,但因其未能举出较多的
具有说服力的史料加以佐证,谁也无法说服对方,因此,该问题仍然是
一个有待于发掘新的史料做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番”、“番国”——党项人自称。如西夏《凉州碑》中凡提及党
项人多称“番”。骨勒茂才《番汉合时掌中珠》也称番。
“梅那国”——如榆林窟15 窟墨书西夏文题记云:“梅那国番天子
国王大臣官律菩萨,当为修福”。这里的“梅那国”可能是藏族对党项
族的称呼。
至于“唐兀”、“唐古特”,那是后来蒙古人对党项人的称呼。
西夏立国,如果自1038 年(宋宝元元年,夏天授礼法延祚元年)景
宗元昊正式称帝建国算起,至1227 年(宋理宗宝庆三年,夏宝义二年)
末主■(音贤)被蒙古所灭,首尾190 年。如果上溯至唐末拓跋思恭因
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唐僖宗封为靖难军节度使,建立夏州地方政权的
公元881 年(唐僖宗中和元年),则其立国为347 年。如果将它同辽、
宋、金的立国时间作一比较,辽立国为210 年(916—1125 年),宋立国
为320 年(960—1279 年),金立国为120 年(1115—1234 年)。即比
辽长137 年,北宋长27 年,比金长227 年。
西夏立国为什么如此长久呢?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
地形险要,宜农宜牧的地理环境,以及经济基本上自给自足,是西
夏赖以立国,并能长期生存下去的物质条件。
宋人蔡襄在谈到西夏的险要地形时指出:“西虏之地亦多险隘”。①
西夏境内北有阴山与狼山,西有贺兰山,西南有祁连山,东南有六盘山,
黄河自西南向东北流,直贯其中,首都兴庆府(今银川市)更是依山带
河,形势雄固,至于靠近宋朝边境的横山,“延袤千里??其城垒皆控
险,足以守御。”②
西夏境内的河西走廊和黄河河套的一些地区,如甘州(今甘肃张
② 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计有前苏联学者聂历山和我国学者罗福成,等等。
③ 持有这种观点的有王静如、吴天墀诸先生。
① 《蔡忠惠公文集》卷19,《论不利攻战》。
掖)、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及兴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灵
州(今宁夏宁武西南)等地,宜农宜牧,水利素称发达。为西夏的粮仓
和良马的产地,是西夏赖以立国重要经济区域之一。
西夏统治阶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胆选拔人才,注意培养人才,
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国家对外职能。这是西夏立国长久的又一
重要原因。
对人才的尊重、选拔和重用,突出表现在景宗元昊之时。元昊除了
十分重视在其统治境内延揽人材之外,还特别注意招揽重用宋朝投奔过
来的失意知识分子、文臣武将。对于这些投奔西夏的宋人,“或授以将
帅,或任之公卿,推诚不疑,倚为谋主”①,对于在战争中被俘的宋朝降
官降将,不但不杀,相反,加以礼遇和重用。“执却蕃官,获吾将帅,
多礼而不杀”。②同时,在使用人才时,注意赏罚分明,量才录用,将被
用者放在恰当的位置。“昊贼据河南,列郡而行赏罚,善于用人,此中
国之患也”。③
在尊重知识,重用人才的同时,西夏统治者还特别注意通过兴建学
校培养人才。元昊时创建蕃学,乾顺时创建“国学”(汉学),仁孝时
进一步在全国各州县设立学校,尤其重视小学幼儿教育。由于西夏统治
者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从而培养了大批人才,缩小了汉族同
党项族在文教方面的差距,从整体上提高了西夏国家的文化水平。
西夏统治阶级不断在上层建筑领域内进行改革,使上层建筑适应经
济基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性质,是西夏立国长久的根本原因。
在西夏统治者中有许多富有革新精神和务实精神的人。如景宗元
昊,“更祖宗之成规,邈中朝之建置”,①建国之前即着手在官制、兵制
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西夏中期的仁宗仁孝,进一步对中央官制
和礼乐等进行革新,从而使西夏的政治、经济和文教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作为西夏的主体民族——党项羌同汉及其他少数民族,共同开发西
北的爱国主义精神,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以及境内其他各族的友好相
处,是西夏立国长久的又一重要原因。
由于西夏是个小国,人力、物力,同辽、宋、金相比,处于劣势,
加上对外战争频繁,因此,经常处于高度警惕的临战状态,庄重自强,
奋发进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化劣势为优势,由弱小变为强大。这
种情况,正如北宋史学家王称所指出:
“大抵国大有所持而不戒,故其强易弱;国小则无所恃而常惧。
军民之势犹一家也,相恤相救,谋虑日深,故其弱为难犯,此其所
以为‘中国’之患欤?”②
一语道破了西夏立国长久的原因。
民族政权林立,辽、宋、金在不同时期,互相攻伐,抵消实力,尤
其是西夏的邻邦宋朝,貌似强大,实则虚弱,内外交困,穷于应付,是
① 《长编》卷124,仁宗宝元二年九月。
② 赵汝愚:《诸臣奏议》卷332,《边防门·欧阳修上仁宗论庙筭三事》。
③ 《长编》卷138,庆历二年十月戊辰。
① 《西夏书事》卷18。
② 王称:《东都事略》卷128,附录6,《西夏》2。
西夏立国长久的外部原因。
西夏立国时,在当时祖国的大地上虽然存着众多的民族政权,但是
举足轻重的,足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