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简明西夏史-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些,充分说明李继迁所领导的对宋战争,尽管对于恢复和巩固夏州地方
政权,使党项族自立于民族之林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就其性质而言,则
并不具有正义性,更谈不上是一场具有农牧民起义性质的战争。
四、发展社会经济
李继迁在积极用武力扩张已经不够的领土的同时,对社会经济的发
展,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李继迁统治时期,其社会经济的发展,首
先,表现在对农业生产的十分重视。李继迁在攻取灵州时,就注意“缮
城浚濠,练兵积粟”①。他一面集中优势兵力围困灵州,一面命令士兵就
地屯种。“择灵武山川之险而分据之,侵河外膏腴之地辟之”②。其具体
的屯田情况是:
“(继迁)以五万骑攻城(指灵州城),城中兵不出战,据其
山川险要,凡四旁膏腴之地,使部族万山等率蕃卒,驻榆林、大定
间,为屯田计,垦辟耕耘,骚扰日甚”③。
据此可知,其屯田性质为军屯,目的在于长期围困灵州,并最终夺取灵
州。
其次,对水利灌溉也很重视。灵州旧有秦家、汉延、唐律三渠,继
迁鉴于“去岁(指公元1002 年)伤旱,禾麦不登”,下令修筑黄河堤坝,
“引河水溉田,功毕而防决”④。
② 《长编》卷51,咸平五年正月丁酉。
③ 《长编》卷35,淳化五年正月甲寅。
④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138 页,人民出版社1952 年版。
⑤ 《西夏书事》卷1。
⑥ 《西夏书事》,卷5。
⑦ 《宋史》卷485,《夏国传上》。
⑧ 《长编》卷54,咸平六年五月壬子。
① 《宋史》卷279,《周仁美传》。
② 《长编》卷44,咸平二年六月戊午。
③ 《西夏书事》卷7。
④ 《长编》卷54,咸平六年五月壬子。
此外,李继迁为了满足其统治境内以党项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物质
生活的需要,在未经宋朝政府同意的情况下,单方面于赤沙(今宁夏盐
池县西北)、骆驼路(今陕西神木县北),“各置会贸易”⑤,这里的“会”
是一种定期市场。赤沙、骆驼路(一作口)“为灵夏二州蕃族屯聚处”。
李继迁置“会”的作用有二:其一,可以引诱宋朝沿边熟户归服自己。
“于是归者日众,中国(宋朝)禁之不止”①;其二,对于加强宋夏经济
文化交流,改善其境内各族人民的经济生活,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
五、攻占凉州
李继迁攻占灵州之后,声威大振,军事力量更加强大,不断向外扩
展,宋真宗在此形势下,派张崇贵等与继迁议和,“割河西银、夏五州
与之”②。至此,李继迁梦寐以求的恢复祖宗基业,重建夏州地方政权的
宿愿,已完全实现。但恢复祖宗基业,并非李继迁的最终目的,其最终
目的是不断扩充疆土,建立西夏国家,与宋辽争霸。因此,继迁在攻占
灵州后,旋即东攻麟州,未能攻下,于是回军西向,跨过黄河,越过贺
兰山,向凉州进军,从而揭开了宋夏争夺河西走廊战争的序幕。
凉州即今甘肃武威县。唐时置凉州,五代时号称西凉府,宋因之。
凉州居住着吐蕃各部,其文化素养较高。“且西凉蕃部多华人子孙,倒
会汉言,颇识文字”③。北宋统治者鉴于“蕃部族盛兵多”,其军事力量
比较强大,为了“藉西凉为腹背攻制”④,早已与吐蕃六谷部首领潘罗支
结成联盟,并派丁惟清为西凉知府,与吐蕃首领共同治理西凉,从而加
强了对西凉的管理,使潘罗支成为李继迁的劲敌。
李继迁为了拔除这个钉子,比较顺利地一举攻下凉州,采用了声东
击西的战略战术。即集中兵力于盐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北),
扬言自骆驼口、车廂峡等路进攻宋朝的环州、庆州,而暗中却将他的军
队开往凉州。正如宋真宗一针见血地指出:“此必攻略西蕃而声言入寇
者也”①。这一着棋果然出奇制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公元1003 年(咸平六年)十一月,李继迁进攻西凉府,杀知府丁惟
清,并改府为州。
李继迁攻占凉州,对于巩固夏州地方政权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
种作用,正如吴广成所指出:
“于是西夏势成而灵州永固矣。盖平夏以绥、宥为首,灵州为
腹,西凉为尾。有灵州则绥宥之势张,得西凉则灵州之根固”②。
说明凉州也同灵州一样,对西夏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李继迁攻占凉州之后,不免志骄意满,丧失了应有的警惕。凉州吐
蕃六谷族大首领潘罗支,联合者龙族,事先设下埋伏,然后伪装愿意归
⑤ 《长编》卷51,咸平五年正月甲子。
① 《宋史》卷258,《曹玮传》。
② 司马光:《温国文正公集》卷38,《横山疏》。
③ 《长编》卷51,咸平五年三月癸亥。
④ 《宋会要辑稿》第195 册,《方域》21 之21。
① 《长编》卷55,咸平六年十月癸未。
② 《西夏书事》卷7。
降,并请继迁亲自前去受降,继迁与其谋士张浦等商议是否接受投降。
张浦认为潘罗支请降有诈。他道:
“兵务慎重,贵审敌情,罗支倔强有年,未挫兵锋,遽尔降顺,
诈也。不若乘其诡谋未集,一战擒之,诸蕃自伏。”
但继迁不同意这种看法。他反驳道:
“我得凉州,彼势已促,力屈而降,何诈之有?况/TITLE》杀降
不详,尔勿疑,以阻向化之心”①。
继迁推诚不疑,欣然前往,结果遭到伏兵的突然袭击,大败奔回,“至
灵州界三十井死”。时为公元1004 年(景德元年)正月二日,终年42
岁,庙号太祖,墓号裕陵。其统一河西的未竟事业,由其子德明、孙元
昊相继完成。
六、对李继迁的评价
总之,继迁初步统一党项羌诸部,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以及
发展商业贸易,对于巩固重建的夏州政权,使党项羌族自立于民族之林,
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统治境内人民的生活,无疑起了重要的历史作
用。
至于继迁代表党项农牧主的利益,为了满足他们对土地和财富的贪
欲,不断对宋发动掠夺性的战争,既给宋朝沿边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
党项人民带来了危害,因此,是应当否定的。当然,从总体上看,李继
迁的一生还是功大于过,在西夏的历史上,仍然是一位值得肯定的历史
人物。
第六节 西夏立国基础的奠定
李德明为继迁妻野利氏所生,小字阿移,生于公元981 年(太宗太
平兴国六年),卒于公元1032 年(仁宗明道元年),享年52 岁。史称
德明“深沉有器度,多权谋”③,“精天文,通兵法”①。公元1004 年(真
宗景德元年),德明嗣位,时年23 岁,称定难军留后。李德明在位虽然
时间不算太长(仅29 年),但由于他执行了一条保境息民,发展生产,
同辽、宋友好,以及统一河西的正确路线和方针,使西夏社会得到了较
快的发展,从而为西夏国家的建立进一步制造了条件。
一、与宋缔结和约,保境息民
公元1005 年(真宗景德二年)春,宋政府在同李继迁长期进行战争
后,决心改变对西夏实行“姑务羁縻,以缓战争”②的方针,即实行罢兵
息民,以财货爵禄笼络西夏统治者,并主动向德明提出了媾和条件:
“许德明以定难军节度、西平王;赐金帛缗钱四万、茶二万斤
(按此数有误。据吴天墀先生《西夏史稿》增订本408 页—409 页的
① 《西夏书事》卷7。
② 参阅拙作:《论李继迁》,载《西北民族研究》1994 年第1 期。
③ 《西夏书事》卷8。
① 《西夏书事》,卷9。
② 《长编》卷63,景德三年五月庚申。
分析与考证,准确的数字应是银万两、绢万匹、钱二万贯、茶二万
斤);给内地节度俸;听回图往来;放青盐禁,凡五事。而令德明
纳灵州土疆,止居平夏;遣子弟入宿卫;送略去官吏;尽散蕃汉兵
及质口;封境之上有侵扰者禀朝旨,凡七事。”
即宋保证做到封德明为王,给他金帛缗钱等五项,同时要求德明做
到归还灵州,遣子弟宿卫等七条,作为交换条件。这些条件德明同意其
中大部分,“惟以子弟人质及纳灵州为难”,因为德明不同意归还灵州
和以子弟入质,因此,真宗也就取消了向西夏开放青盐的禁令。“故亦
禁如旧”③。经过多次讨价还价,最后求同存异,于公元1006 年(景德
三年)九月,正式签订了和约。
这个和约的签订并非偶然,从西夏方面看,德明之所以同意签订和
约,原因有三:第一,与夏州政权因李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