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博览群书2004年第03期-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高等教育在公民的强烈需求下开始扩招。扩招只能缓和阶段性竞争,将竞争往后推移。过去考上了大学,在社会上可能非常引人注目。现在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有文凭,将意味着把竞争放在研究生时期,放在后研究生时期。大家都追求被承认,很好,社会给了我们这样的空间,这样的权利,但是遗憾的是他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遗憾的是在一个田径场上,冠军最引人瞩目,而冠军只有一个,亚军也不错,亚军也只有一个,第三、四名就等而下之了。社会“承认度”永远是一个金字塔。还有没有出路?还有一点出路。就是大家不要走同一条道路,要摆脱单一的标准,大家要追求各得其所。只有当我们不再贯彻只有钱多才牛皮,只有权大才牛皮,我自己拉琴很高兴,自己下棋很高兴,自己做诗歌很高兴,并且拉琴、下棋、做诗都可以获得一定的承认,只有在大家追求被承认的道路上开始了多样化,才有出路。如若不然,是没有出路的。我承认,在可预见的将来,钱与权仍将是“获得承认”的最有力的砝码,但是毕竟“获得承认”的方式已经开始了多元化。这一趋势将一发不可止,因为物质主义将随着温饱的解决而最终作古。
  在结尾的时候,我提出一个问题来做这次演讲的结束语。我觉得在未来解决心理受挫的问题将大大的重于解决温饱问题。我们如果解决不好这个问题,我们的社会不会是一个美好可爱的社会。请问: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呢? 


“姬别霸王”的历史记忆与“虞美人”的象征歧义
■  王子今
  楚汉战争时期,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波澜壮阔,胜景迭出,一如《水经注》中所见描述长江三峡之所谓“良多趣味”。而历来人所熟知的所谓“霸王别姬”的悲壮故事,是楚汉相争历史活剧中特别生动的一幕。
  《史记,项羽本纪》对于这一历史情节有细致的记述,司马迁写道:“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位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清人郭嵩焘《史记札记》卷一曾经称赞有关“垓下”的记述同“巨鹿、鸿门”同样,“自是史公《项羽纪》中聚精会神,极得意文字。”张守节《正义》引《楚汉春秋》又记录“美人名虞”所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暗示后世通称虞姬的这位女子在项羽身败之前已经自杀,也就是说,传统所谓“霸王别姬”故事,真实情节原本是“姬别霸王”。
  “霸王别姬”之说,唐代已有文字遗存。胡曾《咏史诗》中《垓下》一首:“拔山力尽霸图隳,倚剑空歌不逝骓。明月满营天似水,那堪回首别虞姬。”(《全唐诗》卷六四七)就说到“别虞姬”。宋代人也将这一幕悲壮的离别称作“霸王别虞姬”。宋人《张氏可书》记载:“张芸叟居长安白云寺,作《霸王别虞姬》、《虞姬答霸王》二歌,题于僧舍壁间。仆因过录之,后自关中回,则壁已颓矣。《霸王别虞姬》曰:‘垓下将军夜枕戈,半夜忽然闻楚歌。词酸调苦不可听,拔山力尽将如何。将军夜起帐前舞,八千儿郎泪如雨。临行马上复何言,虞兮虞兮奈何汝!’《虞姬答》曰:‘妾何道,妾何道,将军不要为人患,坑却降兵二十万。怀王子孙皆被诛,天地神人共成 怨。妾何道,妾何道,将军莫如敬贤能,将军一心疑范增。当时若信范增话,将军早已安天下。天下安定在一人,将军左右多奸臣。受却汉王金四万,卖却君身与妾身。妾何道,妾何道,将军不肯听,将军莫把汉王轻。汉王聪明有大度,天下英豪同驾驭。将军唯恃拔山力,即此悲歌犹不悟。将军不悟兮无如何,将军虽悟兮争奈何。贱妾须臾为君死,将军努力渡江波。”’宋人徐积《节孝集》卷三《古诗十九首》中,《张氏可书》前诗《霸王别虞姬》题《项羽别虞姬》,《张氏可书》后诗《虞姬答霸王》,则题作《虞姬别项羽》,文句略有不同,写作:“妾向道,向道将军施恩义,将军一心靳财利。妾向道,向道将军莫要为人患,坑却降兵二十万。怀王子婴皆被诛,天地神人咸愤怨。妾向道,向道将军莫如任贤能,却信奸言疑范增。当时若用范增者,将军早巳安天下。天下成败在一人,将军左右多奸臣。受却汉王金四万,卖却君身与妾身。妾向道,向道将军不肯听,将军虽把汉王轻,汉王聪明有大度,天下英雄能驾御。将军唯恃力拔山,到此悲歌犹不悟。将军不悟兮空悲歌,将军虽悟兮其奈何。贱妾须臾为君死,将军努力渡江波。”所谓“妾何道”或者“妾向道”句,翻译成现代语,好比说:我过去怎么劝你来着,你就是不听!这种责备,其实并不符合“美人名虞”的身份。所录二歌,语辞平俗,然而对项羽的政策评价,都出自作者的历史观。《虞姬答霸王》或《虞姬别项羽》最后一句“贱妾须臾为君死,将军努力渡江波”,正是“姬别霸王”的诀绝之音。
  唐代诗作中其实已经有强调虞姬以死相别的说法。唐人冯待征《虞姬怨》诗有关于虞姬生活经历的内容:“妾本江南采莲女,君是江东学剑人。逢君游侠英雄日,值妾年华桃李春。年华灼灼艳桃李,结发簪花配君子。行逢楚汉正相持,辞家上马从君起。岁岁年年事征战,侍君帷幄损红颜。不惜罗衣沾马汗,不劳红粉著刀环。相期相许定关中,鸣銮鸣佩入秦宫。谁误四面楚歌起,果知五星汉道雄。天时人事有兴灭,智穷计屈心摧折。泽中马力先战疲,帐下蛾眉转消歇。君王自是无神彩,贱妾此时容貌改。拔山意气都已无,渡江面目今何在?终天隔地与君辞,恨似流波无息时。使妾本来不相识,岂见中途怀苦悲。”(《石仓历代诗选》卷一一六)有关“江南采莲”“结发簪花”等经历,自然都是虚构,而“与君辞”的情节,体现出作者对司马迁记述虞姬事迹的理解,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元代诗人贯云石《别离情》诗:“又闻垓下虞姬泣,斗帐初惊楚歌毕。佳人阁泪弃英雄,剑血不销原草碧。”(《元风雅》前集卷一)也明说是“佳人”先自“弃英雄”。明人汪广洋《戏马台》诗:“事机一去竟莫举,盖世拔山皆谬语。虞姬痛别难再逢,乌骓欲逝从何许。”(《凤池吟稿》卷二)同样以为是“虞姬痛别”。刘仲方《六州歌头·项羽庙》对于虞姬自刎的细节描写是:“兵散月明风急,旌旗乱,刁斗三更。命虞姬相对,泣听楚歌声。玉帐魂惊,泪盈盈。恨花无主,凝愁绪,挥雪刃,掩泉扃。”(《花庵词选》卷五)
  “虞美人”既是曲牌名,也是词牌名。据说始源于唐教坊曲。在早期戏曲表演中,“虞姬”故事也已经表现出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南宋人刘克庄《田舍即事》诗十首之九写道:“儿女相携看市优,纵谈楚汉割鸿沟。山河不暇为渠惜,听到虞姬直是愁。” (《后村集》卷一○)据庄一拂编著《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宋官本杂剧有《霸王中和乐》、《霸王剑器》、《诸宫调霸王》三本。金院本与之同题材者有七本。《录鬼簿》著录元代作品《霸王垓下别虞姬》,又作《楚霸王别虞姬》,简名《别虞姬》。今京剧有《霸王别姬》,亦渊源于此。历史真实之“姬别霸王” 在记忆中被转换成“霸王别姬”,自有故事主体尊卑有别的因素,当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性别关系。
  《史记·项羽本纪》张守节《正义》引唐代地理书《括地志》说,“虞姬墓在濠州定远县东六十里。长老传云项羽美人冢也。”记录了民间对于“虞姬”的特殊纪念方式。《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八也说到“虹县之北虞姬墓”。《太平寰宇记》卷一二八“濠州钟离县”条说,“虞姬冢在县南六十里,高六丈,即项羽败,杀姬葬此。”其中“项羽败,杀姬”的说法,值得注意。其说与我们得自于《史记·项羽本纪》的历史知识不同,然而类似的情节,在历史上并不罕见。《方舆胜览》卷四八也说到虞姬葬处,然而又记录了身首分葬的传说:“虞姬冢在定远县南,今宿州亦有墓。相传灵壁葬其身,此葬其首。”《明一统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