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希特勒档案-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量不想知道细节。 
  希姆莱的传记作家理查德·布赖特曼在有关毒气车及毒气室的使用时评论道:“我们不知道希姆莱是如何迅速地将在东方消灭犹太人的新方法告诉元首的。”希姆莱1941年9月8号的一道命令表明,希特勒肯定知道有关毒气室及这些新的集体屠杀工具的屠杀能力的情况。希姆莱信上说,希特勒希望尽快将犹太人放逐出德意志帝国及总督辖区波兰。两天前希姆莱同希特勒在“狼穴”里长谈了好几个小时。 
  但《希特勒档案》中未提及大屠杀的原因显而易见。早在二战前和二战中就有大量的犹太人被国家安全机构所杀害或在象征性的审讯后当作政敌枪杀了。数字可能在几万人以上,但不精确。从1947年开始,暂时受到限制的迫害的强度和范围上都上升了。此外,这些迫害不仅仅只是出于政治动机,而是具有了明确的反犹倾向。 
  内务委员会的后任MWD负责这些镇压。国家安全部门的军官们组织对“犹太复国主义者”和“世界主义者”的控告,他们无须法院判决,仅听从斯大林或贝利亚的命令进行谋杀。《希特勒档案》是在苏联的反犹政治达到高潮时编写的。考虑到斯大林的明显的反犹观念,就不欢迎对屠杀犹太人的精确研究。 
  1939年…1941年间的德、苏联盟显然也是一个禁忌。《希特勒档案》里只提及了这一伙伴关系、及互不侵犯条约的一部份。既未写它的形成也没有描写结果。在叙述德国对波兰的战争时,苏联的编辑人员未提及他们的国家也同波兰进行过战争了。为《希特勒档案》制定的工作计划原先是计划讨论这个内容的。 
  但负责此书的内务委员会军官,中校帕尔帕洛夫和少校萨莱耶夫又抛弃了这个主意,这两位情报局官员再清楚不过,对于一个最紧密的苏联领导圈子来说,什么在政治上是适宜的——部分是根据了斯大林“大清洗”期间自己的镇压经验。 
  估计不应该提的不是同希特勒的“分赃”。因为苏联毕竟获得了波兰和罗马尼亚的一部分,以及对波罗的海国家和芬兰采取了行动。另外,苏联领导人也认为这样可以腾出一只手来对付蒙古和满洲边境上的日本。如果在《希特勒档案》里讨论了互不侵犯条约,就会让人回想起苏联领导层的几个严重的错误判断。 
  首先,接受德国瓜分东欧的建议看起来是划算的。为了赢得苏联的认可,希特勒向斯大林提供的比西方要多得多。政治局同样很清楚,这只是一场短暂的联盟。他的接班人赫鲁晓夫还记得斯大林的话:“这是一场相互欺骗的游戏。” 
  而德意志帝国却从条约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好处。它能够暂时限制自给自足的努力,而不必调整经济方针。油及非铁金属的巨额贸易对德国军工业也至关重要。特别是,幸亏有油的供应地法国战役中才得以回避预料会出现的燃料紧缺。但德国领导层避免过分依赖苏联,不让自己容易受人勒索。 
  从斯大林的角度看,“帝国主义”列强德国跟法国和大不列颠之间的战争是合乎逻辑的,他也判断错了。他预料的是德国军事力量的削弱而不是增强,希望从这些分裂中获利。他特别慎重地对待大不列颠对一场军事联盟的新的试探。 
  斯大林的一系列错误决定也先于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在《希特勒档案》里,只粗略地谈到1941年夏天的事件,这是合乎逻辑的。国家安全部门的创作集体毕竟放弃了使用“狡猾的偷袭”这种宣传套语,情报官员们最清楚,斯大林是知道1941年初夏的进攻日期的。他在有关情报上注上了卑俗的批注,作为所谓的假情报退了回去。相反,苏联领导层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机会,低估了德国对手,制定了自己的进攻计划。德方是否认为那是一场先发制人的战争,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   
  出版人后记(11)new   
  确定的是,在1939年约定的权力范围的边境上两个高度武装的世界强国在对峙,它们的帝国主义兴趣是对立的。无论是苏联还是德意志帝国都是意识形态强烈的极权主义国家,在过去几年里进行过一系列的进攻战争,认为军事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双方都制定了详细的进攻方案,试图抢先于对手。“先发制人”的战争这一概念似乎具有政治动机、因而不符合用来形容德、苏战争。 
  希特勒不顾一切的战术变化,自1933年起就不懈地追求征服苏联的欧洲部分,建立一个殖民帝国。在他的世界观中,征服“东方的生活空间”占有一个中心的位置。早在1927年他就在《我的奋斗》中称俄罗斯为未来的移居空间,布尔什维主义的政权已经“快要瓦解”了。对苏联的战争,虽然由于战争的进展在战略上是必须的,说到底是一场占领战争。 
  但希特勒是凭直觉做出进攻决定的。新的研究结果显示,这位德国的总司令既不了解敌人的精确兵力也不了解他们的布阵。对苏军的战争力的理智分析也同样不存在。 
  正如前苏联编辑人员在战争开始“缩短”了林格和京舍的供述一样,他们也前后一致地未谈德国国防军对摆好了进攻阵势的苏联兵力的最初胜利。虽然苏联部队拥有多倍的兵力优势,装备精良,截至1941年底,有380万苏联士兵被德国人俘虏了。 
  直到德国的进攻停滞不前的那一时刻开始,在《希特勒档案》里才对战争进程和作为国防军总司令的希特勒的反应进行了准确的描写。他对莫斯科城外的失败和封锁列宁格勒不成功的反应得到了形象的再现。但在随后的描写中也总让人觉得,好像有关德军成功的章节被整章整章地删除了,直到斯大林格勒战役。文章显得像是插曲式的。 
  但是,尽管有这些今天看来是错误的解释和受政治影响的缺陷,《希特勒档案》仍不失为对这位德国独裁者的最有说服力的介绍。它特别详细地描写了他的政治和军事行动。希特勒绝对的肆无忌惮和他的无限的灭绝意志被清楚地显示了出来。有关元首掩体里的最后几天的一章令人震惊,它证明了希特勒努力将他的生活延长到最后的时刻,哪怕这是在将德意志民族引向灾难也在所不惜。《希特勒档案》是专为苏联独裁者斯大林撰写的,这并不能削弱它的感染力。 
本书来自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