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台湾作家研究丛书]第一卷台湾新文学之父--赖和 作者:刘红林-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怜悯和叛逆是赖和个性的基调,也是以后他从事新文学运动的基本精神。在赖和的胸膛里,有一颗同情弱者的慈悲心。王诗琅说:“他同情弱者。他是看见了贫困的人们悲惨的生活就不禁叹息的人道主义者。”王诗琅:《赖懒云论——台湾文坛人物论(四)》,《台湾时报》201号,1936年8月。他对穷苦病人的不吝救治,正是出于此,而他的许多作品,都是直接面对社会现实,以殖民地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为题材。但赖和并不仅仅是叹息。 
  我们知道,台湾新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据1895年日寇强占台湾已经二三十年。在此之前,丘逢甲、唐景崧、简大狮、柯铁虎、林少猫、罗福星、余清芳等人不断进行的武装抗日斗争遭到失败,日本人在台湾的殖民统治已经确立,统治力量遍及全岛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台湾“不愿异族统治的民心,仍然如故”。(王诗琅:《日据下台湾新文学的生成及发展——代序》,引自《赖和作品选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4年4月出版,第275页。)由于日本统治者交替使用剿抚并用的殖民政策,台湾人民的武力抵抗此时早已平息,可抗日民族运动并未停止,只不过转换了斗争方式,进入了非武力反抗的第二个阶段。新反抗运动的领导者,都是受过新思想洗礼的知识分子。他们所进行的斗争多种多样,有政治运动、启蒙运动、妇女运动……而最先最引人注目又是最有成效的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学运动则又是新文化运动相当重要的一环。 
  早期的台湾新文学运动,是与政治运动、文化运动融为一体的,拥有共同的队伍、共同的阵地,属于共同的社团。如台湾议会期成同盟、台湾文化协会就是这样的团体,而《台湾民报》(及其前身)也是这种性质的综合性刊物。这点与大陆五四文学革命开拓期基本上是一致的。参与这些团体的知识分子,因忙于各项政治、文化活动,多无暇顾及这种“缓不济急”的文学创作工作。纵有少数涉笔者,也是把文学看成是工具,欲藉此推展政治、文化运动。所以,“此期的文学是附庸在政治运动、社会运动及民族开放运动之下,并非纯粹的文学运动”。(黄得时:《“日据时代的台湾文学与抗日运动”座谈会》,(台湾)《大学杂志》1974年11月第79期,第28页。) 
  从1931起,台湾抗日民族民主政治运动开始低落,渐渐走入低潮。因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在台湾,殖民当局也加强了法西斯的残酷统治,大举搜捕台共分子,使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组合及台湾工友总联盟一蹶不振,台湾文化协会也被迫解散。左翼的社会运动和激进的民族主义运动受到全面的压制而无从开展,新文学运动遂成为代替社会运动的惟一出路。据当事人张深切在其自传《里程碑》中说,1934年,赖明弘和几位朋友劝他“组织一个文艺团体来代替政治活动”,他的想法是:   
  我看组织已经被摧毁,自治联盟也陷于生死浮沉的田地,生怕台湾民众意气消沉,不得不决意承担这个带有政治性的文艺运动。……在这文艺启蒙时期,与其说是一跃要建立文坛,不如说是要建设文艺运动的基础,来代替政治运动较为恰切。这次标榜的文艺运动,骨子里是带有政治性的,所以我们不愿意轻易放弃这一运动的领导权。转引自陈少廷:《台湾新文学运动简史》,(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78年版,第110—111页。   
  赖明弘后来也撰文回忆道:   
  回忆当时台湾的客观情形,有着使台湾文学运动发生的各种因素存在,盖当时反对异民族统治的政治运动受了最严重的威胁和打击,乃由合法趋入地下活动,表面上看来,进步的台湾政治运动被摧残,被压迫得零落无声,呈现着一片萧条景象,这使台湾知识分子必然的要找出路,一方面,自由主义思潮的澎湃是控制不住的,由于这客观情势的要求,台湾知识分子自然而然的对建立新文学这一条路认真地站起来,大家并且认为有组织文学团体的必要,所以才很快的就能成立台湾文艺联盟。赖明弘:《台湾文艺联盟创立的断片回忆》,《台北文物》第3卷第63页,1954年12月。   
  政治运动的挫折,迫使知识分子改变路向,从事较温和的文艺活动,以赓志业。 
  同时,20世纪30年代,台湾新文学已进入了发展期。与开拓期的20世纪20年代不一样,活跃在文坛上的作家“济济多士”,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文学评论等全面开花,作品不胜枚举,且有相当的水准。文学事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总会迫切地需要有自己的阵地,以及拥有一专门的队伍。在政治与文学本身的双重的需求之下,独立的新文学期刊、社团就在台湾各地应运而生了。这些组织,赖和不可能都参加,但只要是他参加了的,都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一、《台湾民报》:从发表作品到主持“学艺栏” 
  《台湾民报》的前身是《台湾青年》、《台湾》,是1920年7月16日起,由东京台湾留学生在台湾父老的资助下创办。1923年4月15日,《台湾民报》发行,由半月刊而旬刊而周刊,一直到1932年4月15日改为发行日刊《台湾新民报》止,办得有声有色,在台湾民族运动中的建树特别大。《台湾民报》是当时台湾人的惟一喉舌,虽然在当局的压制下,仍能坚持台湾人的立场,“呼吁诉苦,对总督府的恶政加以指责批难,对日本人的歧视曲解予以纠正解释”。(叶荣钟:《日据下台湾政治社会运动史》,(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8月30日出版,第612页。)同时,它对台湾民众的思想、文化启蒙也做了很多工作,贡献相当大。 
  《台湾民报》(包括它的前身)亦是台湾知识分子的民族意识的产物。据叶荣钟说:   
  第一白话文的输入与应用是其最大的功绩之一。第二因为《台湾民报》的努力,台湾知识分子和祖国五四以后的民族精神与思想文化才能够接上线,发生影响下鼓励作用。勿论思想知识因为人数较多、交通较利便的缘故由日本输入者为多,但是精神上与祖国发生交流也可以说是台湾对祖国的“文化的归宗”,予台湾民族运动上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至于新思想、提倡新文学运动、妇女自觉运动等等,毋宁是对祖国的运动亦步亦趋,或者可以说是五四的台湾版。同①。   
  其实,白话文的输入也是与祖国五四新文化“接上线”之举。《台湾民报》创刊号上刊载陈逢源的祝诗两首,其中第二首是:   
  诘屈聱牙事可伤。 
  革新旗鼓到文章。 
  适之独秀驰名盛。 
  报纸传来贵洛阳。 
  可见,推行白话文亦是对祖国新文化运动的效法。其后,《台湾民报》同仁还创设了白话文研究会,号召该报读者,凡有志研究白话文的,均可入会。《台湾民报》还将中国政治现状、中国新文学运动和新文学作品尽可能地介绍给读者。 
  赖和起初在《台湾》、《台湾民报》上发表旧体诗,1925年开始,陆续在《台湾民报》上发表白话文作品,创造了几个台湾新文学史上的“第一”。1927年,《台湾民报》获准从东京移入台湾,而在此前的1926年,赖和已经开始主持该报的文艺栏,他对这个栏目的呕心沥血是众所公认的。据杨守愚在《小说与懒云》中说,当初《台湾民报》设立文艺栏,物色主持人,“除了人选难觅,报社本身的财务,也没有余裕来增请一人。这样经过数次讨论之后,才知道了要一起解决人才和经济难题的上策,将文艺栏创设的重责整个嘱托于懒云氏之外,别无他法。”杨守愚:《小说与懒云》,《台湾文学》第3卷第2号,1943年4月28日出版。赖和的努力,不但推进了新文学运动的发展,还培养扶持了不少新人。1929年,台湾新民报社创立,赖和出任“相谈役”(最高顾问),后任该报“客员”(兼职编辑),仍主持文艺栏,并在该报上发表了各种体裁的作品多篇。 
  二、《南音》:以天赋加努力和诚意的创作为其增光 
  1931年底,由黄春成发起,台北、台中包括赖和在内的一群爱好文学的人士组成了“南音社”,次年1月1日,白话文纯文艺的半月刊杂志《南音》创刊。叶荣钟在创刊号的“发刊词”中说,他们这些志无所出、歌以当哭的文士们,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