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时空大盗-第4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守卫回到门楼内,与里面的一个家丁言语,那个家丁看了看姬庆这一行人,点点头,跑了进去。
  没过多久,一个一脸大胡子的宋代文官,穿着官服,身边跟着一个家丁出来了。
  文官长的个头不爱,一脸的胡须,看似武将多过文人。但是那一身的文气,却是让人有着春风拂面之感,没有武将的那种煞气。
  姬庆眼睛一亮,知道这就是苏轼苏子瞻了,也就是号东坡居士,做出天下闻名东坡肉的那位。都说苏大胡子,苏大胡子,果然如此啊,够酷。
  “诸位是哪里来的?”苏轼很客气,话语也很直白。当然,这是他当地方官多年的经验。见百姓说文言,那是谁也听不懂的。
  可以说,苏轼多年为官,经验丰富的很,自然,良心之下,也做了不少事实。也正因此,他现在又下来了。
  “见过苏学士,我们久仰学士大名,今日特来拜访学士,有所打扰,还请见谅。”姬庆走出一步,微微躬身一礼,客气的说道。
  其实,姬庆也就是冲着苏轼的名声才躬身的,否则的话,谁又能让姬庆弯腰呢。这是尊敬,不是地位上的卑微。
  苏轼也看出了到来的这些人气质不凡,对于姬庆的无礼,也没说什么,不顾边上家丁的怒色,笑着把众人让了进来,“来者即是客,诸位请进。”
  “学士客气了,是我们打扰了。”姬庆一行人,就这样随着苏轼进了太守府。
  太守府内,虽然不小,但是并不奢华。看样子,苏东坡在这里的确是来做官的,而不是来享受的。
  当然,这也是姬庆了解苏轼的情况,否则的话,单凭面上,并不一定能够看出一个官员贪婪与否。
  要知道,无论是古代、还是后世,看起来简朴的官员,其中不乏大贪之辈。历史上,例子太多了。
  反而,有些看似生活铺张之人,却是难得的好官。或许,看起来不怎么样,但是他们却为百姓做了很多事实,至少是个能吏。
  一进门,众人闻到了一股荤香,还带着一股酒香,姬庆脸上露出了笑意,这苏轼竟然在做东坡肉,如果没猜错的话。
  果然,见到众人的神色,苏轼也没掩饰,请众人落座后,笑道,“老夫喜好大块肉,所以早时就炖上了,此时午时十分,刚刚好。诸位不介意,可与老夫同桌一餐。”
  “学士相邀,怎敢推辞!”姬庆也不客气,这闻名天下的东坡肉,他可是向往太久了,尤其是苏轼亲自把关的正版,那怎能放弃。
  见到面前这位年轻人如此痛快,苏轼也是哈哈大笑起来。然后一挥手,吩咐家丁上菜上饭。因为来的客人不少,所以还吩咐人去买一些炊饼、包子、馒头、卤肉、小菜来。
  姬庆这边,却是想起了东坡肉的过往。实际上,东坡肉的最早发源地,是湖北黄冈。苏东坡谪居黄冈之时,因当地猪多肉贱,才想出这种吃肉的方法。
  宋代人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记载:“东坡性喜嗜猪,在黄冈时,尝戏作《食猪肉诗》云:‘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由这里可以看到,苏轼的风度和潇洒了。
  后来,苏东坡从黄州复出,经常州、登州任上返回都城开封,在朝廷里任职,没过多久,受排挤。之后要求调往杭州任太守,这才将黄州烧肉的经验发展成东坡肉这道菜肴。作为汉族佳肴,后流行于江浙。
  还有一种说法,东坡肉是为纪念东坡所做,并不是苏东坡本人所创制。东坡肉的原型是徐州回赠肉,为徐州“东坡四珍”之一。
  北宋神宗熙宁十年秋,黄河决口,七十余日大水未退。徐州知州苏轼亲率全城吏民抗洪,终于战胜洪水,并于次年修筑“苏堤”。
  城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他们为感谢这位领导有方,与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府慰劳。
  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他为“回赠肉”。
  此后,“回赠肉”就在徐州一带流传,并成徐州传统名菜。这在《徐州文史资料》、《徐州风物志》、《徐州古今名馔》中都有记述。
  “回赠肉”的特点是鲜香醇厚,油而不腻。苏东坡在徐州留下了四道名菜,除回赠肉外还有金蟾戏珠、五关鸡、醉青虾、后人将这四道菜称之为“东坡四珍”。后世在徐州街头的各家饭庄,仍然可领略到东坡肉带给来的回味无穷的满口醇香。
  不久,东坡肉上桌,乃是用坛子盛装,一打开香气扑鼻,味道怡人。


第四百八十章 邀请小镜湖
  一口东坡肉,甜糯中带着酒香,真是无比的美味。这烧肉的火候,恐怕得三个小时小火慢炖,真是美食需要耐心啊。
  问了苏轼这东坡肉的做法,出乎姬庆的意料,竟然非常的简单。在姬庆看来,这就是家常红烧肉的做法么。
  之所以这么好吃,除了这是东坡居士亲手炮制外,更重要的是材料的天然。单拿这猪肉来说,乃是正宗本地土养的黑猪,完全不是激素催出来的那种。可谓是,美味来自天然。
  听到姬庆一行人对东坡肉的赞叹,苏轼也是笑开了怀,分外的高兴。自己饱食一顿大肉,与来客同品美味,还获得了认同,这个感觉绝对是不一样的。对于苏轼来说,可能比赞美他的几首诗词还让他高兴。要知道,苏轼历史上除了是一位大文豪外,他也是位美食家。
  这时候,苏轼的家丁回来了,带回了各色小菜,包子、馒头、炊饼。姬庆他们是突然来访的,加之时间不够,苏轼只能抱歉下用此物招待了。
  姬庆哪里会在意这些,还得说两句劳烦学士的话,要怪就怪他们来的太突然,冒昧了。然后,姬庆的目光,就落到了馒头上。
  话说,这个时代馒头包子还没有分野。馒头,其实就是后世的包子,就是有馅料的那种。
  苏轼家丁买回来的馒头,就有好多种,有糖肉馒头、假肉馒头、羊肉馒头、笋肉馒头、笋丝馒头、鱼肉馒头、蟹黄馒头、蟹肉馒头、糖馅馒头、辣馅馒头等等。足以看得出来,这家丁还挺用心的。
  姬庆尝了一口辣馅馒头,的确很辣,但不是辣椒的辣,而是一种辛辣。这个时代里辣椒还没有传进来,辣味都停留在辛辣阶段。不过,对于这个时代的人们,这辛辣也是难得的下饭口味了。
  至于蟹黄馒头,分量十足,此时已经有后世蟹黄包的模样了。只不过,这个头大了很多,是要全都吃下去了。后世的只喝汤,太浪费了。
  至于包子,其实还是馒头,只不过更加精致而已,更接近后世的那种包子,上面还有着美丽的花纹,天然的着色。
  炊饼,反而是后世的馒头,无馅的那种,只不过是大饼的形状,中间开了十字花。就像后世蒸馒头一样,开的那个口子,俗称开花馒头。
  说道炊饼,想起了武大郎,姬庆觉得武大郎之所以卖炊饼而不是包子,实则炊饼更廉价,需求更广。相对来说,馒头,尤其是肉馒头,就贵了许多,普通百姓,尤其是那种小县城中人,恐怕不是谁都吃得起的。
  有肉自然要有酒,推杯换盏之间,苏轼尽显文人的情怀,现场吟诗念词,借景抒情,表达与来客共宴这一乐事。
  对此,大家都佩服不已。但是想要像苏大学士那样来一首,那是很难的。这种临场发挥,可比预定题目再作诗词可难得太多了。即使拿已知诗词凑数,那也是不成的。人家追问,那就贻笑大方了。
  不过,姬庆倒是聪明,赞起了苏轼过去写的好词来,都是后人对于苏轼词上的精彩评论,看看苏轼如何反应。
  姬庆只是开个头,家里文学上的功底,还是姬庆的妈妈最强。最后,只有她能够与苏轼说到一块,谈诗论文,仿佛一场诗会一样。至于其他人,就是观众了,姬庆身为儿子,姬庆的爸爸身为丈夫,自然要按时给捧场。
  一场饮宴,这就过去了。因为苏轼下午还有公务,众人也不便打扰,就准备告辞了。
  不过临走之时,姬庆代表周家庄对苏轼做出了邀请,北方燕云十六州已经收回了一部分,正需要苏大学士这样的人才,希望苏轼去北方忙着忙乎一下。
  当然,姬庆不能说请苏轼去为官,那样的话,味道可就变了。帮忙二字,却是最为合适的。
  苏轼惊讶之中,仔细询问,这才知道原来姬庆一行人的几人,竟然是不久前闻名天下的周家庄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