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时空大盗-第1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在满清控制全国后的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入关后第48年),全国人口也只有1;943。2753人。仅相当于明光宗泰昌元年人口的36%!
  诚如很多学者所指出的,清初人口,在雍正朝前,同样存在严重的缺漏现象。学者们对1650年前后的中国人口,同样做出了估测,但数值差异很大,在4000万…1亿左右。
  其中,1亿这个最高数字,是何柄棣根据他对1650…1700年的人口增长率估计数字平均推算的。从满清对人口统计和赋税制度加以变化后的全面人口统计看,何柄棣的估计明显偏高,而且他忽视了一个重要因素:在1650…1670年之间,大陆上的残酷战乱和满清的屠杀,并未停息,换句话说,这个时期的人口增加率,不可能是1650…1700年的平均水平,而应该是大大低于这个水平。
  由上述情况分析,在1660年左右(满清基本控制大陆),中国人口的最高数值,不可能高于5000…8000万人。与明末公认人口相比,减少约1亿2000万到1亿5千万以上。如果考虑到新增人口,则损失总数更是巨大。
  其中固然有大量死于灾荒的人口,但由于满清控制全国,所以因为外迁减少的人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在考虑了上述因素的情况下,推定有几千万甚至超过1亿人口,遭到了满清的屠杀,是有充分依据的。甚至可以说是极端保守的。
  姬庆来到这里,发射了卫星之后,也确定了这一数字。至少在满清入关之前,大明还有着两亿多的人口。
  而姬庆那个时空满清控制全国后,人口少了那么多,战乱是一方面,满清的屠杀就是最主要的因素了。连张献忠都被挂上了屠夫的恶名,来分薄减丁的罪恶,可想而知满清到底杀了多少人。


第一百一十九章 请崇祯一家吃饭
  这段时间,是崇祯脸上笑容最多的日子,是他最为痛快的日子,人看起来也是年轻了很多。
  不过,姬庆知道崇祯即位后这些年来身体状况已经非常的糟糕了,为了让他能够健康的活下去,姬庆安排了一个时间,要把崇祯带到飞船城市上。
  听到要去仙城,崇祯眼睛都瞪大了,呆住了,紧接着,就是无比兴奋的神情了。
  仙城,这段儿时间一直在外城的上空,一个月来,已经吸引了无数人,成为了大明朝廷最为重大的神迹。如果不是姬庆安排人控制,恐怕仙城之下早就人满为患、香火缭绕了。
  而进入仙城,也成为了所有人的愿望,那里,在百姓们眼中,可是堪比天庭那样的仙境。到了那里,或许就能成为仙人了。
  崇祯也不例外,那么大的仙城,他从紫禁城内就能看到,他不想去看看,那绝对是假话。
  姬庆邀请,崇祯自然喜出望外,尤其是关于他的身体健康的情况下。
  不过,去之前,崇祯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带上他一家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崇祯也只有他这一家至亲之人了,他什么亲戚、岳父那些,根本指不上。既然去仙城,估计会有好处,崇祯怎会忘了他的老婆、孩子。
  姬庆时空,庄烈愍皇后周氏,1644年明亡之际依思宗命自尽而死。清顺治帝,諡周后曰庄烈愍皇后,与帝同葬田贵妃寝园,名曰思陵。
  贵妃袁氏,1644年明朝亡国之际,依思宗命自谥却未死,清朝入关后因其为明思宗最后的遗孀,得到清廷之哀怜与尊重,并由清廷赡养其终身。
  恭淑贵妃田秀英,1643年病死。諡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葬昌平天寿山,即思陵也。
  顺妃王氏,原为选侍,追封为顺妃。
  也就是说,现在崇祯妃子以上的老婆只有皇后周氏和贵妃袁氏两人。崇祯所御妃嫔数人,其实算上妃子在内了。
  可以说,崇祯临幸过的女人,也就几人而已。比之日后的所谓千古一帝康熙,可谓洁身自好了。
  这里面最为重要的人就是崇祯的皇后周氏了,她也为崇祯生了好几个儿女。
  朱由检的皇后周氏,苏州人,父亲周奎,母亲丁氏是周奎的继室,家境清贫,周氏年幼时就操持家务。迁居北京后,周奎在前门大街闹市,以看相算命谋生。
  天启六年(1626),当时的信王朱由检大婚挑选王妃时,主持后宫事务的懿安皇后,以长嫂代母的身份,从众多候选人中挑选了周氏。朱由检即位以后,周氏就由信王妃晋升为皇后。
  由于她出身贫寒,又在藩邸(信王府)生活过一段时间,始终保持平民本色。清初历史学家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这样描述周皇后:在后宫常常身穿布衣,吃素食,与皇帝一起提倡节俭,一切女红纺织之类事务,都亲自动手。张岱的这些话,并非毫无根据的阿谀奉承之词,这从周氏在后宫设置二十四具纺车,教宫女纺纱一事,可以得到印证。《崇祯宫词》称赞她“有恭俭之德”,亲自操持家务,身穿旧衣服,把后宫治理得井井有条。员分百二领璇宫,撙节咸资内教功。三洒亲蚕重浣服,拟将恭俭赞王风。
  所谓亲自操持家务,还包括亲自烧饭。天启七年(1627)朱由检刚刚登极时,由于魏忠贤专权,形势十分险恶,懿安皇后(即朱由检的皇嫂)秘密告诫:不要吃宫中的食物,朱由检是带了家中的麦饼进宫的。进宫后,还得提防魏忠贤买通御膳房下毒暗害,饮食全由周皇后亲自操作。这件事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却是确凿无疑的事实,许多野史都有记载。一个能够烧饭洗衣、纺纱织布的皇后,不能说绝无仅有,至少是罕见的。
  皇帝与皇后之间情深谊笃,“上重周后贤,伉俪恩甚备”,看来是真实的写照。《崇祯宫词》有一首这样写道:湘管挥来口授余,俨然村校接天居。何当一顿童蒙膝,遂揭鸡竿下赦书。
  说的是这么一件事:有一个年仅十一岁的小太监秦某,在坤宁宫侍候皇后。有一天,皇后问他是否识字,秦某回答不识字。皇后就教他识字,少顷考问,秦某全部忘记,被罚跪阶下。皇帝见了笑着说:我请求先生宽恕他,如何?皇后佯装嗔怒说:坏了学规。秦某谢恩而起。透过这种日常生活细节,人们似乎可以看到皇帝、皇后之间那种寻常夫妻谈笑谐谑之情。
  皇后周氏所生子女,皇太子朱慈烺。怀隐王朱慈烜,早殇。定哀王朱慈炯。坤仪公主(待考)。昭仁公主。长平公主朱徽娖。
  关于长平公主的生母,之所以会引发是否为周皇后的疑问,因为明史将公主的年龄记为甲申年十六,因此,有些人按实龄算,便说其生于1628年,有些人按虚龄算,便说其生于1629年。
  实际上,《崇祯长编》明确记载“崇祯三年(1630年)庚午十月甲戌,皇第一女生,中宫出。”又于崇祯十六年的记录里说:“帝谕礼部:‘朕长女年已及笄,礼宜择配,卿部榜谕官员军民人等,年十四五岁,品萃端良,家教清淳,人才俊秀者,报名,赴内府选择。’皇长女婚礼应用府第及冠服等仪,敕所司如例造办。”
  而公主年纪,甲申年十六的说法仅仅存在于明史,其余史籍均作年十五,并都写明为周皇后所出,与《崇祯长编》记录公主生于“崇祯三年,中宫出”相符。因此明史应是记错了公主年龄。
  所以,公主生于崇祯三年(1630年),周皇后出,甲申年虚龄十五,应是无疑的。
  至于传说长平生母乃王顺妃,王顺妃为信王府的选侍,生下长平后血崩而亡,公主遂被周皇后收养的故事,实际并无任何史料出处,最早来源只是一段杜撰的小说情节,出自1996年林佩芬所著《天问·明末春秋》,却被后人广泛引用。
  崇祯有7个儿子,6个女儿。除了皇后的子女,田贵妃生子四人,即永王慈照(皇四子)、悼灵王慈焕(皇五子)、悼怀王(皇六子)、皇七子。袁贵妃;她只生了一个女儿。
  崇祯十七年(1644),太子16岁,皇三子定王慈炯14岁,皇四子慈照应当也有十余岁。除了这三个儿子外,其他的儿子都已早逝。
  思宗总共有六女,其中四女早逝。崇祯十七年(1644),思宗还有两个女儿,即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
  就这样,崇祯、周皇后、袁贵妃,以及崇祯的三个儿子、两个女儿,这么一大家子,坐着姬庆临时用纳米结构体造出来的豪华半透明的飞车中,飞上了天空,去了所谓的仙城。
  至于崇祯离去做什么,给了宫中太监一个理由,那就是仙人请崇祯一家吃饭,让大家放心,不必担心皇上。
  本来只是想给崇祯检查下身体,顺便改善体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