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清-第6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武拳”的招式,洗练无华,御姐在大内,也见识过摔角扑击等更花哨的把戏,她不是练家子,原本看不出“军武拳”的好处。但是,这六百人精气神太足,动作太过齐整,六百人齐齐施为,一举手,一投足,都有挟风带雷之势;加上做的是“分解动作”,每一发力,必暴吼一声,声震四野,就更叫人有魂摇魄动之感了!

    一套拳演毕,圣母皇太后慈颜大悦,挥手示意,六百军士高呼:“乌拉——!乌拉——!乌拉——!”

    “军武拳”后,是“擒拿格斗”,这个可就“好看”得多了。

    先是演练“倒功”,一共五项:前倒、后倒、侧倒、前扑、大后倒。

    每一项的“倒功”,都是这么一个程序:

    第一排先行动作,从右首边第一个兵开始——对于阅兵台而言,就是左首边第一个——三十个兵,一个接一个,像骨牌一般,直挺挺地摔向坚硬的地面;然后,第二排三十个兵一齐动作,摔向地面;接着第三排、第四排……一排排犹如波浪,直到第二十排。

    最后,六百个兵站起身来,齐齐大吼一声,同时动作,再来一倒!

    这个花样,圣母皇太后可是从来没有见过!血肉之躯,就那么硬生生地摔到夯得极实的黄土地上,这个……不疼吗?!

    特别是那个“前扑”和“大后倒”!

    “前扑”是高高跃起,从半空中平平地摔将下来;“大后倒”则是一跃而起,半空中扭身向后,扑倒在地——这个,圣母皇太后就不止目眩神摇,简直张口结舌了!

    大校场中,狮吼豹跃;阅兵台上,那袭小小明黄面纱,不断微微晃动。站在旁边的关卓凡,清楚地感觉到:面纱之后,花容变色,挢舌难下。

    “倒功”之后,六百军士,两两结对,分成三百对,演练“擒敌捕俘”之技。其实这个环节,才算“擒拿格斗”的精华,但前面的种种“倒功”,震撼过甚,到了这里,御姐反倒恍惚了。

    “倒功”的训练,也是关卓凡的“私货”。当然,大一军训的时候,关爵帅只练过一个“前倒”——不过没关系,其余的动作,他只需连比带划,自然有“专业人士”,能够领会领导意图,设计动作,付诸实践。

    “倒功”,特别是难度较低的“前倒”、“后倒”、“侧倒”,和“军武拳”一样,按照关爵帅的要求,进入操典,成为轩军士兵必备的基本功。关卓凡认为,练“倒功”,既可以训练士兵的抗摔打能力,减少在实战中受伤的概率;也可以锻炼士兵的勇气和坚忍,实为优秀士兵淬火成钢必由之途。

    至于“擒敌捕俘”之技,也是一整套的东西。

    原时空,“军体拳”只是入门的功夫,基层士兵要学的,还有“捕俘拳”、“擒敌拳”,等等。不过,这些东东,关卓凡可就没有学过了。他组织了一个高级别的小组,自己亲任组长,第一副组长张勇,第二副组长施罗德,任务是召集相关人士,设计出一套“标准化”的“擒敌捕俘”招数。

    关卓凡提出的要求,是以“直、准、狠”三字为要,一招一式,不带任何花巧,务求“一击即中”,“一招制敌”。

    不久之后,张勇拿出了第一套方案。两个“练家子”士兵演练后,关卓凡冷冷说道:“哟,张军门,您打算拉队去跑马解吗?”

    旁边的施罗德,中国话还说不好,听得一愣,关卓凡改用英语,说道:“我是说,你们二位,打算拿这个办一个马戏团吗?”

    二将面红耳赤,这才真正明白爵帅要的是什么。回去之后,痛定思痛,闭门造车,前前后后,五易其稿,才算在关卓凡那里勉强通过。

    关卓凡的理想,是弄出一套山寨版“以色列格斗术”,现在的这套东西,距这个目标还远着,只能先捏着鼻子用了。

    唉,不是我看轻中国武术,说到实战,是真有问题啊。

    *

第九十三章 国运,武运() 
不论有多少人、又有多么地不服气,中国武术的技击能力,一代不如一代,愈来愈弱,最终蜕化成一项非对抗性的体育运动,是不争的事实。武术的神奇,永远留在传说和武侠小说、功夫电影里面,在现实中,只要和现代技击术硬碰硬,不论是拳击、散打、自由搏击,还是军警使用的擒拿格斗术……可怜的武术,无不落个鼻青脸肿的下场,概莫能外。

    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任何一项体育运动的发展,总是一代强过一代,特别是在现代医学、营养学和系统、科学的训练手段的帮助下,更是成加速度发展的趋势——如果张伯伦和贝利从二十世纪一步跨到二十一世纪,前者和霍华德、詹姆斯直接对抗,后者和梅西、C罗直接对抗,关卓凡以为:根本就是找虐。

    再看看各种奥运会纪录的变迁,这个问题就更加一目了然了。

    唯独武术,孤影向隅。

    关卓凡一直很好奇,这是为什么?

    有人将之归咎于武术的套路化。对这种看法,关卓凡不以为然。没有套路这个形式,技艺是很难完整传承的。特别是传统武术教学,只形诸口耳,师傅教徒弟,如果总是零打碎敲,一两代之后,一门武技,便会变形乃至湮灭。

    那么原因何在呢?

    穿越之后,特别是在创制标准化的“擒敌捕俘技”的过程中,关卓凡慢慢找到了答案。

    战国、秦汉之际,兵民合一,中国武术——不管那个时候叫不叫“武术”——是纯粹的技击术,武术的唯一目的,是击倒、击杀对手。这种武术,一击即中,一招制敌,必然是最基本的要求;耍起来好不好看,应该不在考虑之列。

    这个时候的中国武术,应该是非常强悍的。

    陈汤曾对汉成帝说过:“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尤三而当一。”

    考察当时汉兵和西域诸胡对阵的情形,加上这话是由陈汤说出来的,这个“五而当一”、“三而当一”,不能算吹牛。

    当然,陈汤强调的,是汉、胡武器装备的代差,但关卓凡以为,在冷兵器时代,单有武器装备的优势,是不足以克敌制胜的——两宋和明朝中后期,中原王朝对阵北方游猎民族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有足够理由相信,前汉时期的中国武术,有着强大的技击能力。这种能力,在彼时已知的世界范围内,是占压倒性优势的。

    中国武术,什么时候开始变味了的呢?

    关卓凡以为,应该就是始自赵宋之崇文抑武。

    事实上,“侠以武犯禁”,中国只要结束战乱,建立大一统的政权,政府就会瞅民间舞刀弄枪的人不顺眼,并萌生禁武的冲动。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算是开风气之先。只是秦朝二世而亡,这件工作,木有啥实际效果。

    汉、唐两个大一统王朝,中国处在自己的青壮年时期,具有强烈的扩张冲动,民间的尚武风气和政府的对外军事行动,算是彼此相得。政府既需要高质量的兵源,又有控制局面的自信心,因此对民间的武事,基本采取了容忍的态度。

    但自赵宋开始,中国对外扩张的冲动消失,政权的首要任务是维持自身的稳定,崇文抑武成为符合逻辑的选择,中国武术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庆元条法事类》规定:“诸结集社众,阅习武艺者(杆棒链锥之属亦是),教师及为首人,徒二年,余各杖一百。许人告,其应习者不坐。”

    这种政权,你指望他收复故土,统一中国?且做梦吧!

    元朝以小族临大国,在蒙古人眼里,所有习武的汉人都是潜在的叛逆,禁武更加不遗余力。

    灭宋不几年,便出台了《禁治习学枪棒令》,对于民间武事,大加禁挞。

    先铺陈习武之害,声色俱厉:

    “奸民不事本业,游手逐末,甚者习学相扑,或弄枪棒,有精于其事者,各出钱帛,拜以为师。各处社长等人,恬不知禁,有司亦不究问。长此不已,风俗恣悍,狂妄之端,或自此生。”

    习武既有此原罪,禁武便成必然:

    “今后军民诸色人等,如有习学相扑,或弄枪棒,许诸人首告是实,教师并习学人决七十七下,拜师钱物给告人充赏,两邻知而不首,减犯人罪一等。社长知情故纵,减犯人罪二等。”

    嗯,习武的要治罪,举发的要奖励,知情不举的要连坐,可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