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红楼去写文-第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夫人听了赵姨娘这话,怪没意思的,但也不好不理她,故说道:“越说越荒唐,一点规矩也没有。”

    赵姨娘碰了一鼻子灰,讪讪的说了两句,好没趣儿,只得自己出来。

    才一出来,就见着王夫人身边的大丫头彩霞蹙着眉头指了指梨香院道:“今儿薛姨太太都快将行李收拾好了,太太才知道信儿。姨奶奶是自己人,我也不瞒你,太太心里正不悦呢。”

    这言外之意么,很是明了,薛家收拾得太干净利落,太让王夫人省心了,以至于王夫人没了用武之地,很不是滋味。

    赵姨娘砸巴一下嘴,才要说话,就听见屋里王夫人道:“去请二奶奶过来。”彩霞脆生生的答应了一声,忙往凤姐儿院子去了。

    赵姨娘素畏凤姐,也不敢久留,嘴上嘀咕了两句不甚好听的话,一溜烟跑回房去了。

    凤姐儿正从东府回来,听说王夫人叫她,忙带了平儿到了王夫人房中。

    王夫人问了几句东府丧事的详情,又说道:“我恍惚听人说,宝丫头入宫是托了珍大爷,你在那府里,是什么原故?”

    凤姐儿因笑道:“其实并不干珍大哥哥什么事。都是薛大爷,不知听谁说,珍大哥哥很认得些在宫中有势力的内宦,便央了珍大哥哥帮忙。珍大哥哥念着咱们两家的交情,又得了薛大爷一块几千两银子的板子,推辞不过,便在戴公公面前说了薛大爷几句好话。薛大爷素来就是个漫洒银子的主儿,那些内宦见了银子,还有什么不应的。”

    王夫人听着这话话里有因,便道:“蟠哥儿是听谁说的?”

    凤姐儿为难的往外望了望,说道:“我听着珍大哥哥说,蟠哥儿打算备份重礼给琮哥儿。”

    “琮哥儿?”王夫人笑道:“他和蟠哥儿也有交情?”

    贾琮表示他和薛蟠一点交情也没有?

    谁特么愿意和杀人犯有交情啊。

    觉得杀人犯很酷,并加以追捧的脑残,那是美帝特产,在□□,古惑仔都过时多少年了,连酷这个词都落伍了,说什么人酷,等于说人杀马特啊,是个正常人都翻脸的。

    如果不是贾琮觉得改变未来什么的很有趣,他才懒得理薛蟠呢。

    薛宝钗一入宫,什么金玉良缘都浮云了,要是林如海命再硬点,木石前盟也灰灰掉,那就更好了。

    贾琮刚为自己的主意点了个赞,就见着宁国府的赖升忙忙进来道:“我们大爷请了琮哥儿过去呢?”

    贾珍找他干什么?

    贾琮顿时心虚无比,他坑宁国府的次数,貌似有点略多啊,贾珍不会是打算杀人灭口吧!

第75章 天下恶之() 
贾琮回想了一下他坑宁国府的事儿,只心虚了不到五秒钟,就立马硬气起来。

    然后,很快得出一个结论,他坑宁国府乃是无心之举,贾珍要和他过不去,那就是大人欺负小孩,妥妥的该被挂华表风干

    。伪未成年人贾琮表示,贾珍要是不服气,未成年人保护法,分分钟能让贾珍看见终极……

    “什么?让我给瑞珠作一篇诔文。”

    贾琮闻言,眉头微挑,斜眼看着贾珍,眼神里的意思不能再明白,有病吃药啊。

    这倒不是贾琮阶级意识太强烈,看人下菜碟,嫌给丫头写祭文写墓志铭格调不高,须知道古代文人给人写祭文,写墓志铭,并不分什么阶级。

    当年语文课本上那句“庭有芭蕉树,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多年后在网络上凡有人提及感动自己的句子,这句话出现的频率,不下于十年生死两茫茫。

    此句写尽了物换星移的悲伤感怀,一往情深,于冷淡之中,自然波澜,令人潸然泪下,思绪万千,诚为动人。

    众所周知,这句话出自《项脊轩志》,但有些人或许不知道,这篇文的作者为明代文章大家,有明文第一的美誉,世称震川先生。

    而这位震川先生,曾经首开历史先河,为妻子的一个陪嫁丫头写了墓志,名为《寒花葬志》,一百多字,寥寥几笔,描绘往昔情形,惟妙惟肖,悲乎生死无常,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然览者恻然有隐。

    到了清朝,这篇《寒花葬志》被收入《明文在》和《古文辞类纂》中,《明文在》仿昭明文选,选文之目的则是,虽国亡而文不与之俱亡。

    虽然因为编者以为学古之津梁,以韩柳欧二苏曾王七家文为宗,得《左》《国》《史》《汉》之神理,以为正派的个人偏好太深,导致这部文选在历史上声名不显,但却入了四库存目。

    以至于民国时,被现代好事者考据为方鸿渐原形之一的国学大师胡适,将这部《明文在》选入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当然,胡大师这张书单开出来之后,梁启超梁先生跳出来大开嘲讽,言其为图书馆书单,专门写了一篇文来评击书单的墨漏和博而寡要,不可用,又是另话了。

    但是胡大师列在文学史部中的书,便是梁先生也说,做文学史的人,这些书是应该读的,只是最低限度这个词炫耀得太明显。

    至于,《古文辞类纂》比之《明文在》则出名的多,这部文选是“桐城三祖”的姚鼐所编,被清代著名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尊奉为圭臬。

    桐城派这个名字,本来是不存在的,但自从曾国藩先生转述清代著名学者周永年之语: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

    画蛇添足,替古人下结论说,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之后,世上就有了桐城派。

    于是明明是继承古文道统,文章清真雅正的清代学者们,莫名其妙就多了个武侠小说里三流门派的称号,而且一看就知道是炮灰门派那种。

    用武侠小说的话来说,这部《古文辞类纂》就是桐城派的镇派典籍。

    这部文选的选文宗旨,是建立古文文统,回溯秦汉,接续唐宋,而终明一代只选了震川先生一人的文章。

    这篇《寒花葬记》更被姚鼐评为此等小文,无依傍,绝高古。

    有这样的评价和赞誉在前,贾琮怎么可能对给丫鬟写祭文有偏见?

    不过,若是贾琮知道,震川先生当年因为痛悼亡儿这样出自肺腑的人间至情,被世人嘲笑,发出过此皆无人心者哉的感慨,以至于乞求好友不要将他的哀悼之语示人。

    那么贾琮就难免要发扬怀疑精神,阴谋论一番了。

    正因贾琮不知道,所以他的反应十分简单明了,让我写,我就写,你哪位?贾珍的自我感觉太良好,很该吃点药冷静一下。

    对贾琮来说,写祭文不难,明清文人的祭文抄抄改改,删头去尾,合并增添,他也能凑合写出几篇来,尤其是他这样的网络写手,最擅长的就是这样的写作模式。

    但是除非必要,贾琮是不愿意写的,写得多了,难免被人看出蔓衍支离,割袭前人来,就是看不出来,万一抄得太出众,成天被人要求写祭文墓志也够烦的了。

    最主要的是贾珍一毛不拔,还想让贾琮无偿劳动,很显然,贾琮只会让贾珍有多远滚多远。

    “贤者诚重其死。这等婢女出身微贱,却是志节可嘉,虽说奴仆之中,不乏义人,但婢仆死主,世上罕见,世俗人家所养婢女,能够不欺主的本已鲜见,何况与主同死,此乃万古流芳之事,应当撰文祭之。”

    贾蔷一见贾琮的神色不大对,连忙用文绉绉的话吹捧贾琮道:“琮叔的文章是连太后都夸赞,这祭文,只有琮叔写来,以声传心,方能使千秋后人亦怜其忠……”

    “蔷哥儿所言甚是,琮兄弟,你可不能推辞。”薛蟠也冒出来亮了一嗓子。

    “以琮哥儿的文辞,文章一成,必能引得人竞相传抄,天下传诵,旁人是不能及的。”

    “正是这话……使天下人亦知荣宁二府的忠义家风……”

    旁边亦有贾家族人附会道。

    还忠义家风?

    贾琮差点笑出声来,荣宁二府说自个家风忠义,就好比薛蟠突然掏出本良民证,说他自个是大大的良民,这世界线都错乱了。

    贾琮腹诽了一句,他将眼中的鄙视藏起来,天真烂漫,有口无心地笑道:“写祭文原是小事。但提说起咱们二府的家风来,我忽然想起来,瑞珠是殉主,焦大也是殉主,单单只祭瑞珠一人,传扬出去恐怕不大好听吧。”

    一连死了两个奴才,瑞珠是忠婢殉主,焦大也是啊!

    人家焦大不但从死人堆里把祖宗背出来,临到老了,还专门自杀下去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