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红楼去写文-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苦恼了半天,贾琮咬了咬牙,心中发狠道,管他什么神仙呢,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黑狗血淋过去再说话。

    这一日,忠顺亲王招了几个名士一同赏雪吃酒,萧萧冷竹,高高雪台,笙箫细奏,锣鼓微响,无甚五彩帐幔,不过几盆花石,寒风徐送,凄凄淡香,端见高台之上,丫头伶俐,佳人柔情,极是雅致。

    中有客人喝彩道:“琪官这嗓子,是越发好了。娇柔婉转,珠圆玉润,真个是千伶百俐。”

    王府诸般戏子,唯独琪官素合忠顺亲王心意,故而忠顺亲王听得客人赞赏琪官,不禁拂须微笑。

    却不料,那客人又道:“琪官虽唱得伶俐,不过唱来唱去尽是这些熟戏文,倒辜负了琪官的嗓子。”

    忠顺亲王原是今上兄弟,因一心做个闲王,从不过问朝廷诸事,只以吃喝玩乐为念,听得这话,便问道:“可是最近出了什么精彩的新戏?”

    “倒不曾出,只是我新见得几个新奇话本,便想若编出曲谱,排演出台步身段,琪官扮上行头来唱,演将出来,倒真真是绝妙好戏。”那客人端起茶来,如是说道。

    “这主意倒好,太妃寿日,王爷按例是要送戏进宫的,若排出新戏来,送进宫去,也可显王爷的孝心。”旁边也有人凑趣着出了主意。众名士皆称妙也。

    忠顺亲王素来最是孝顺,因听得诸人皆如此说,也动了兴致,问道:“究竟是何等新奇的本子?”

    便命人寻了来,果见几个话本,虽写忠义孝子,贤臣良将,佳人才子,但叙事之处,皆新奇有趣,毫无刻板迂腐气。

    忠顺亲王不由得赞道:“果然极新奇巧妙。也值编几出新戏来,博太妃一笑。”

    忽见那客人一惊,急步上前来,伸手夺过一本书,藏至怀中,大骂下仆道:“瞎了你的狗眼,怎的将这书也拿来了?倘或王爷怪罪……”

    忠顺亲王微微动怒:“这是什么书?为何不让本王过目?”

    那客人忙跪下请罪道:“回王爷的话,这书闷而无味,且有隐射之嫌,故不敢污王爷慧眼。”

    忠顺亲王冷笑道:“拿过来,本王看了再说。”

    那客人无奈,只得将书呈上,因分说道:“听闻外省有人告此书妄议朝廷,我见此书文字虽粗俗,但也不失有可取之处,且尚未听说此书被禁,方才不曾销毁,谁知下仆竟错拿了来。并非有意在王爷跟前失仪。”

    忠顺亲王听了那客人如此解释,倒也敛了几分怒气,将书接来一看,封面《太上京》三字,翻开封面,才见扉页上除书名外,左上印着一行小字,荣国老人著。

    忠顺亲王微微皱眉头,只觉荣国二字十分眼熟,但也不曾多在意,继续看了下去,这一看就入了迷,及至看了大半,忠顺亲王忽而拊掌大笑:“这里头写得倒有大半是荣国府家事。荣国老人,少为纨绔子弟,这书莫不是贾赦所写?有趣,有趣,实在有趣!”

第27章 穿凿附会() 
“王爷此言谬也,岂不闻荀子云‘其於礼仪节奏也,陵谨尽察,是荣国已’。此荣国老人乃是升平之世一老翁耳。”

    旁有名士笑道。既是名士,自来狷狂,几乎是明晃晃地指责忠顺亲王胡说八道。不过名士引荀卿之言,又有歌功颂德当今的折腰之语,忠顺亲王却是发作不得。

    “若如此说,这书中所载之事又作何解?”

    忠顺亲王眉头微皱,他本来只是玩笑之语,被人指责,脸上也有点儿挂不住,幸而亲王之尊,涵养还是有的。

    名士则笑:“世间万事俱陈迹,古今一也。以王爷之贤德,何必因偶合臆断,而牵强附会,招致虚诬诋讥之嫌。”

    众人劝道:“君之言过矣。”

    那名士道:“倘或有好事陈言甚多,王爷为何不取他人,而独言荣国府赦公,人云亦云,散播谣言,无辜之人,受此牵累,是谁之过也。”

    忠顺亲王一时语塞,无言可答。

    恰逢戏台上前点的戏将完,琪官穿着大红衫子,上来请点戏,忠顺亲王方搂了琪官,径直调笑起来。

    话说忠顺亲王之言,虽有名士斥为荒谬,但却是一石激起千重浪。

    但凡没听过《太上京》之名的人,也知道有这么一本书,据说忠顺亲王阅而大笑,此乃某权贵府家事也。

    待阅过书后,因繁华自古皆相似,有好事之俗人,未免觉得忠顺亲王所见,不敢苟同,便秉持忠顺亲王附会得,我亦附会得之心态,纷纭附会。

    一时有云,书中所写为前朝高门世家,亦有云为京中其他王侯府邸,亦有根据书中方言,有云书中所写为地方豪门。

    更有人称,此书乃叙老义忠亲王旧事,因事涉内帏宫廷秘史,忠顺亲王之言乃是有意作掩。

    附会一堆,及至作者是谁,更是众说,有说是某流放老宦,有说是京中高官,有说是开国权贵,有说是山寺老僧,有说是贫苦老儒,亦有说是蜀地才子,更有说是宫中阉人。

    沸沸扬扬,歧说穿凿,不一而论。

    及至贾琮知道后,双手捂脸,沉默半响,苦笑看天,感慨万千,最终只得两句话。

    一句是,“想太多了!”

    另一句是,“你们高兴就好!”

    贾琮并不太在意这纷扰舆论,概因忠顺亲王原是率性之人,曾因听人笑言,某戏文是京中一才子所编,于是强抢才子入府编戏,然才子直言相告,诗文是写惯了,戏文实非所长。

    忠顺亲王虽知抢错了人,却以诗文出彩,戏文必定不差的蛮横理由,强扣才子不放,若非才子家人告到今上面前,今上不得不过问,那才子尚在忠顺亲王府编戏文呢。

    还有忠顺亲王替今上款待某国使节,却以其身材高大,长相不类为由,斥其为国人冒充,令天下为之绝倒,笑谈至今。

    而今上却不以为意,反道忠顺亲王乃是赤子心性,所言所为并无恶意,还赏赐了不少奇珍给忠顺亲王以作安抚。

    这件事儿,京中无人不啧啧称奇,说亏得忠顺亲王与今上并非同胞,若是今上亲弟弟,尚不知今上要厚待忠顺亲王到什么地步呢。

    反倒是太上皇,以朝廷大事岂是儿戏为由,责骂了今上及忠顺亲王一通,可是才骂了两句,太皇太后及太后太妃便来说情解围了。

    饶是太上皇之尊,面对老娘老婆小妾的眼泪围攻,也只能是偃旗息鼓,非是不为,是不能为也。

    所以,在贾琮看来,如此荒唐之人的言论,但凡有脑子的人,都不会当真。

    但忠顺亲王干过的荒唐事儿再多,说过的可笑言论再多,他也是正经的亲王,见了亲王二字,总有人是宁可信其有的。

    于是,因忠顺亲王之言,《太上京》一书,一时倒是无人不晓,连带其中猜疑隐射之论,亦流传甚广。

    甚至于边缘蛮夷之地,都有所耳闻,当然越传越离谱,在蛮夷之地,已经将此书传言为皇帝王爷所做,书中故事亦认为是朝中真事。

    但奇怪的是,如此纷杂的舆论,荣国府却丝毫不曾听说,贾母邢夫人并诸位姑娘,甚少出门应酬,内宅妇人不曾耳闻也罢了。

    但忠顺亲王指名道姓,点出贾赦并荣国府之名,也无亲友故朋登门告诉一声。

    贾赦是个只知高卧的宅男,古代版的家里蹲,听不到这些,但贾政总是要上朝的罢,况又养了一堆清客在身边,竟也是一丝风声也听不见。

    或许是贾政为人方正,清客们唯恐贾政得知后,心中不快,不敢胡言。

    可宁国府的贾珍,总不是个方正人,又时常同京中纨绔轻薄子弟来往,按说这种笑谈别人不可能不议论提及,可贾珍也浑不知有此事。

    贾琮思来想去,不得其解,都由不住往玄幻上想,荣宁二府莫不是因神仙历劫的关系,所以自带某种结界了。

    但贾琮又一想,元春封妃之事,明明太监满脸带笑的宣旨,封妃之事因是已定下,贾府一干人却道不知是何兆头,心中惶惶不定,可想而知,贾府的耳目之闭塞。

    又有冷子兴之言,荣宁二府也都萧疏了,只是架子未倒,不比先时光景,可见荣宁二府颓败之势早成,所以不管是有沾碍的,还是无沾碍的,都疏远了荣宁二府,难免消息滞后。

    再着荣宁二府的主子又都正为秦可卿之病焦心,顾不得外头闲事,一时不知此事,不足为奇。

    已近腊月,天寒地冻,树叶尽脱,万物萧条。

    风声呜呜地响,孙大石搓了搓手,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