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投资之王-第5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收购和并购这种资本运作,并不是贪便宜的事啊。更何况也并不真的便宜。。。。。。现在可是97年,这个年代的三十亿美元在世界范围的购买力上不下于后世的过百亿美元。一百亿美元以上的付出,却只买到一个负债累累、止亏无望、行将破产的公司,怎么看怎么不划算。

    收购方和被收购方,要么在业务范围上有互补,要么在可以减少竞争成本。最重要的是,两者必须在基因和文化上不能存在严重冲突,否则即使看起来再美好的一笔并购交易,到最后也会沦为失败。

    比如普华永道并购安达信,看起来好像很美,既解决了安达信因舞弊造成的破产危机,有让普华永道在营业额上坐稳了四大之首的位置,更收罗了安达信一干精兵强将,解决了自身的人力资源问题。

    但现实中,安达信的人进了普华永道没半年就都因为企业文化冲突纷纷离职,加入安永。审计行业最重要的资产就是人,人都没了,留给普华永道的安达信就是一个空壳子。毫无疑问,这种并购就是失败的。

    因为两者的基因完全不同,不具兼容性。

    苹果的并购也是一样的情况,能够与苹果的基因相匹配的公司太少了。戴尔现在市值145亿美元,并非没有并购苹果的实力,民主党党主席斯蒂芬格罗斯曼也曾受杜邦的请求专门为收购苹果的事宜游说戴尔,但戴尔始终不为所动,并说出了“我会怎么处理?我会直接把苹果关了,然后把钱还给股东。”这句打脸名言。

    戴尔做出这种姿态,就是因为他清醒的认识到,苹果与戴尔是完全不同的公司,接手苹果,两家公司的企业文化会产生剧烈的冲突,最终会连累戴尔一起走向深渊。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能有哪个公司能够同苹果产生共振,非rx莫属。

    重视天才、产品上的完美主义、独特的营销模式、优秀而充满艺术感的工业设计,这些都是原本刻在苹果骨子里的基因,而现在,却被rx完美的继承了。

    不,不只是继承,更是强化。

    转瞬之间,莫瑞兹脑海中便勾勒出rx收购苹果后的无数前景。

    “真是妙棋,收购后,rx自然就能借壳上市。这是一箭双雕,不,是三雕。”莫瑞兹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Zck,你真是个天才。”

    还有两更,正在写。

    (本章完)

第618章 夹层融资(二合一)() 
    没错,借壳上市。

    收购苹果的好处此前同比尔坎贝尔的沟通中张晨已经说过不少,但还有一个好处张晨没说,就是可以借苹果的壳,实现在纳斯达克上市。

    借壳上市是上市的途径之一,简单来说,就是一家没有上市的公司通过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资产置换等等方式,对上市公司实现控股。随后再把没上市的母公司资产注入已上市公司,通过增发股票进行融资,以达到和企业正常ipo相同的融资目的。

    借壳上市最大的好处就是速度快,由于上市公司需要经过严格的审计和上市筹备流程,往往需要1…2年的筹备期。虽然纳斯达克的审核速度已经很快,但最少也要三个月以上。

    对于张晨来说,审核批准速度反倒不是最主要的好处,而是纳斯达克对于公司至少两年运营时限的硬性要求让他在短期内无法将matrix上市。

    matrix发展的速度实在太快了,从成立到现在,也不过一年的时间,却已经在个人电脑市场上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并还在不停地攻城略地。

    这都是在张晨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领先整个市场的供应链管理下所实现的奇迹。

    由此,出现了一个非常少见的情况——公司其他各项条件均满足上市条件,只有运营时间不满足。

    再等上一两年其实问题也不大,但最多99年底,互联网泡沫就会破灭,如果matrix的上市进程出现一点波折,延后到那时可就悲催了。

    上市最重要的是什么?圈钱,啊不,是融资。

    既然是融资,上市的时机就非常重要了。

    在同样业绩表现的情况下,上市的时机好,正处大牛市,多融百分之二三十的资金,跟玩儿一样。

    但如果上市的时机不好,正是股灾呢,那还是干脆推迟上市吧,说不定市商都不愿意卖,怕砸在手里。

    因此,张晨一定要抢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前一年,实现matrix,以便圈钱,啊不,融资过冬。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借壳上市能给上市者节省时间,是这种方式最大的优势。但之所以借壳上市不能广泛流行,就一定有很多弊端。

    首先就是股权稀释严重,借壳上市由于结构本身的原因,相当于两家公司合并成为一家,除了面临重组外,拟借壳公司原控股股东的股权比例会进一步稀释。由于持股比例被稀释,也降低了后续资本运作的空间。

    其次,壳公司的质量不好。很简单,哪个壳公司运营的好,也不会往外卖啊。想要成为壳公司的,往往都是问题一大堆的劣质公司,处理这些问题,就要消耗拟借壳公司大量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

    再次,整合难度大。这一点就不用说了。

    最后,由于上市资格的稀缺,导致壳公司本身就有一定价值,形成卖方市场,导致价格虚高,增加了上市成本。

    但这些缺点对于matrix来说完全不成问题啊。

    股权稀释?不存在的,本来张晨就想以现金+股票的方式对苹果进行并购,而且现在100%的股权都在张晨手中,只不过从名义上分散到了张晨的几个离岸投资公司名下罢了。即使拿出百分之三十来做股权置换,这笔买卖也一样不算亏。

    壳公司质量不好?在外人看来确实如此,但在张晨看来,没有比苹果更好的壳了。虽然苹果现在运营的一塌糊涂,但技术和人才储备极佳,只要抓好产品和供应链这两点,这家公司会迅速的起死回生。

    整合难度大?哈哈,乔布斯已经干掉了苹果百分之八九十的蠹虫,剩下的都是精英,这种整合难度再大又能大到哪里去?而且两家公司的价值观非常接近。整合难度?不,整合没有难度。

    上市成本高?更不存在了。其他的壳公司可能会有这个问题,但对于苹果这种体量的公司来说,哪里还有什么额外成本、奇货可居?

    谁能把一家市值30亿美元的公司当成壳公司?现在的苹果市值中,都没这项成本。

    唯一可能稍有些麻烦的,就是苹果的股权结构有些不利于借壳了。

    只要稍稍对比一下苹果的股权结构同二十一世纪后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就能看出,创业者对初始股权分配认知的不断进化。

    在最初,苹果的股权是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各占百分之四十五,另外一个叫罗韦恩的兄弟占了百分之十。没过多久,韦恩认为这俩人都是大忽悠,担心自己的钱打了水漂,就退了股,乔布斯用八百美元买下了韦恩的股份。

    过了一段时间,著名的马库拉入伙,投了近十万美元,这时候公司股东仍旧是3个人,三人每人都占了百分之二十六的股份,剩下百分之二十二的股份打算吸引新的投资者。

    但融资计划不那么顺利,始终没有新的投资者加入。公司正式成立后,招聘了新员工,这时候股权就变成了乔布斯、沃兹、马库拉三人各百分之三十,另一个新加入的工程师占了百分之十。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苹果最初的股权设计,虽然有马库拉这个商界精英在,但却采用了一种在后世被认为最差的初始股权设计——股权均分。这也是导致乔布斯日后被驱逐出苹果的根本原因。

    没过两年,苹果蒸蒸日上,开始ipo,上市后,乔布斯是第一大股东,持15%的股权,马库拉是第二大股东,有11。4%的股权,沃兹尼亚克持6。5%的股权。

    沃兹尼亚克作为创始人之一,之所以持股这么少,除了股份因上市被稀释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上市前几周,他拿出了三分之一的股票分给了公司的工程师,让大家实现共同富裕。

    真是好人啊。。。。。。

    苹果的前三大股东只有不到百分之三十的股份,剩下的百分之七十都在股票市场里。后来乔布斯又卖掉了自己全部的股票,沃兹尼亚克经过三次离婚,股票所剩无几,马库拉也只保留了很少一部分苹果股票,乔布斯回归后,马库拉退出了苹果董事会,把自己手中的股票几乎清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