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胆大包天-第8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是部分投资,而且还是隐形不参与管理模式投资,以后,李均只用坐等拜耳收购孟山都公司风享自己那价值三百亿美金的股份。

    完全甩手掌柜了。

    至于以后孟山都被妖魔化那也是由约翰去解决,去公关,既然不让自己去操心那种棘手的事情,李均也很是乐意。

    ……

    所以,在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后,约翰总裁和李均再进入了孟山都公司总裁办公室。

    先行协议了各方面的收购细节。

    几天后,达成了完整的收购条款,李均成为孟山都公司超级股东。

    拥有49%的孟山都股份。

    其余孟山都的股份依旧是由创立孟山都的约翰家族所拥有。

    那一半股份就意味着三百亿美金啊,李均每每想来还为他那没得得到的三百亿耿耿于怀。

    那个约翰,怎么就没冲动一下子全部把公司给卖了呢。

    自己出价一个亿准备拿下其公司,但是他只卖了一半。

    失算了。

    没想到对方不想直接一步登天成为亿万富豪,他还想自己亲自搏一搏亿万富豪的俱乐部。

    只是拿了五千万美金。

    ……

    五千万,以后就得是三百亿啊。

    李均感觉真是亏了亏了。

    于是,李均准备去再收购一家未来这方面的稍次于孟山都公司的先正达公司。

    先正达公司虽然稍次于孟山都公司,但是绝对是与孟山都公司在第一梯队的农化企业。

    后世自2015年后,全球农化格局风云变幻,巨头间掀起一**的合并重组浪潮。

    拜耳公司和孟山都公司完成合并,美国杜邦公司和陶氏公司也进行合并,而华夏化工则是完成对先正达的收购。

    关于华夏化工的收购,李均十分清楚,早在2006年华夏化工开始了他不断收购计划,先后收购法,英,德,意,以色列等国9家行业领先的企业,而农化市场作为它之后的重点目标,世界农化市场长期以拜耳,孟山都,陶氏,先正达,杜邦和巴斯夫六家巨头风羹的格局。

    拜耳公司收购孟山都公司。

    陶氏公司合并杜邦公司。

    巨头纷纷合并或者被彼此收购。

    人们认为先正达将和巴斯夫合并,但是先正达表现如同高傲的公主,不感兴趣成为拒绝的理由,于是拜耳,合并后的杜邦这些巨头相继纷纷抛出橄榄枝,全部被抛回去了。

    其最终却是被华夏化工拿下。

    不过华夏化工拿下先正达公司也是用了一笔天价。

    那是真正的天价,一度创造了华夏对外收购的单笔记录。

    430亿美元!

    媒体以华夏化工用430亿美元的价格鲸吞种子巨头先正达为题。

    他们都认为华夏化工是小公司。

    不过相比先正达,华夏化工在国内庞然大物,但是在国际上远远不如先正达,所以让外界感觉华夏化工是以小吃大。

    买下先正达公司后。

    华夏化工后世凭借先正达拥有领先的种子技术和丰富的种质资源,在完成收购后,弥补了华夏化工种子业务空白,获得种子技术人才、丰富的种质资源、种子研发技术、育种技术、生产加工技术以及领先的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了“育繁推”一体化以及种子业务跨越式发展。

    形成农药、种子齐头并进,平衡发展的产业格局,也从此挤进全球农化巨头之列!

    此时李均心里在默念着华夏化工的那场交易。

    四百多亿啊,华夏化工用了四百多亿真金白银拿下先正达公司。

    国企就是有钱。

    当然当时也并不是华夏化工全部拿出的资金,而是从银行里得来的贷款。

    为什么贷款都要拿下呢!

    李均前世当作案例分析,认为拜耳宣布收购孟山都,陶氏化学与杜邦合并,世界农化行业格局发生这些巨变,是行业更一步集中,如果中企不参与行业格局重构,以后就很难有机会再收购世界顶级农化和种子企业。

    华夏化工收购先正达,是紧跟行业整合步伐。

    后世虽然先正达获得了天价的成交,那么现在的先正达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呢,李均会很容易或者付出较少的代价能获得先正达吗?

    先正达公司现在还只是阿斯特拉捷利康旗下一个很小的农业业务公司,其母公司是心血管药物方面排名第五的医药公司。

    前世先正达从母公司之中独立出来专注农业科技,开始急速发展,然后不断在基因组,生物信息,作物转化,合成化学,以及环境科学、高通量筛选、标记辅助育种和先进的制剂加工能领域成绩斐然。

    然后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以研发为基础的农业科技企业。

    发展成为拥有超过20000员工的超级大集团公司,成为全球第一植保公司,第三大种子公司。

    年在2016年就达895亿,净利润84亿,其中当年农药产品销售占全球农药市场20%份额,产品在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种子产品销售收入占全球市场8%的份额。

    先正达未来最值钱的其实还是它的科技创新能力,其后世在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发明专利18000项以上,以及141个研发基地……

    现在的先正达可谓微不足道,如何运作,使其从阿斯特拉利康公司剥离出先正达呢,这是最关键的事情。

    

第1024章 管理层的最佳选择!() 
阿斯特拉利康公司旗下有很多子公司,现在的农化公司先正达在集团业务之中,只是冰山一角。

    李均通过员工的情报了解到先正达目前的情况,它并不是完全由集团公司完全掌控,还是有相对自主权力的!

    许多集团公司,哪怕是李均的均瑶集团,旗下都是有很多子公司,为什么要开设那么多子公司,都属于集团公司下的一个业务不行吗?

    这个问题涉及到很多商业项目的核心上。

    公司责任以其全部资产为限,股东责任以其投资为限,一个公司打算进军新领域,面临未知风险,如果不设立子公司隔离,风险发生后整个公司就可能都跟着彻底完蛋,但是如果分开了,那经营风险就分开了,这是第一点。

    设立子公司还有利于方便会计处理。

    由于各种税赋,大多数企业会存在粉饰财务的行为,通过自己控制的故事和其他有特殊关系之间的公司做关联内帐,这样能够摊薄税赋,合理避税。

    使得公司的净利润能够最大化。

    另外,各种子公司形成不同产品线,占据不同市场,京东就是卖东西的,联想就是卖电脑,如果百事可乐去卖袜子,肯定大多数人会认为这个牌子是假的,而且同一种产品,本来是卖高端的,后来你去买低端,直接拉低逼格,不如再建立一个子公司去开拓低端市场。

    设立子公司,还是一种指挥层级的分割与独立性授权,公司的指挥链不能太长,否则就会指挥失灵,对于很多产业和高级人才来说,也需要相对独立的决策权,故而会把相关部门选择分割,独立出去。

    子公司还可以进行优质资产的转移,有些公司如果主体不行了,开设分基地可应对主基地面临的灭顶之灾,有些是将优质资产抓在手里,如后世马云将支付宝独立出来,将阿里的优质资产注入,因为阿里巴巴的大投资人是软银等其他投资者,而不是他马云。

    有些子公司还有其特殊的一点,就是很多子公司并不是完全被集团控制,被收购前的管理层还在,他们也有大量股份持有,对控股股东来说,他们是战略投资者,子公司的管理层并不完全是下属,而是合作者。

    在得到先正达公司的情报后,先正达公司虽然小,但并不是完全被阿斯特拉利康总公司控制,其管理层大量持股,阿斯特拉利康总公司只算是战略投资者,先正达公司现在虽然小,但是阿斯特拉利康公司持有先正达公司的股份也不过40%!

    整个公司的决策权还在先正达公司管理层手里!

    他们掌握着先正达公司的控股权。

    也就是说,李均这是有机会。

    从阿斯特拉利康公司手中得到先正达的机会。

    当年阿斯特拉利康总公司对先正达公司的投资不过一百万美元就获得了40%的股份。

    现在这些年过去,先正达公司升值了,但是业绩显然还是微乎其微,还没有到达后世的爆发,后世先正达公司整个业务的腾飞还在2000年左右,所以先正达公司哪怕是升值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