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胆大包天-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折返再次朝追李均的方向而去,半途之中看到锤头丧气的黑蛇,,豹子,老钱……

    “糙,黑蛇,你们有没有抢到国库券了?!”

    这些家伙那幅模样,是不是要给自己惊喜?

    然后突然说道抢到了,然后变戏法一样拿出那包国库券。

    可是他们没有,还是一副死了娘老子的模样。

    算盘子一副气得揪经的模样道“也跟丢了吗?”

    三个人不敢说是被一个人吓跑的,三人都齐刷刷地“嗯,嗯,嗯!”

    “糙,龟儿子的两个小鬼,一个都没有抓到,气死老子了!”

    ……

    李均回到校外出租房内,那家户主跟李均签了租房合同后,他们就走了。

    回到出租房。

    迫不及待地关上门。

    然后,他马不停蹄地准备整理收购过来的国库券。

    这些国库券面值大大小小不一。

    有五块的,十块的,五十块的,一百块的。

    从包里倒出来散落一地。

    看着一地的国库券。

    “这些现在都是国库券,马上就都是钱了。”

    接着,李均开始整理和清点这些国库券,有一种点钱点到手抽筋的感觉,虽然这些还不是真正的钱。

    “五,十,一百一十……”

    “……”

    “一万三千六百八十七”

    “……”

    数着大小面额不一的国库券简直要数到手抽筋的感觉。

    “三万零二十。”

    还有。

    李均再从裤子口袋里掏出八百,那是和王枭交易的。

    这就是三万八百二十。

    摸了摸口袋包里还有一张十块的,那是在公园试地下国库券行情的时候买的一张十块国库券。

    所有的国库券全部加起来,现在是三万八百三十面值!

    三万多!

    三万多在这个时代可是巨款,可不是三十年后的三万,这时候的三万是一个国企工人不吃不喝也要三四年才能攒到这么多钱。

    也就是说,李均这是一天内把别人一生的钱给赚了。

    不过,这些还是国库券,还不是真正的钱,还要去倒卖掉。

    他把国库券在房间里藏好,然后在街上的小餐馆吃了顿饭。

    今天折腾得很累,不过累并快乐着,也很刺激,比前世他当老师要刺激多了。

    作为国库券试点的早期城市有七个,离温洲最近的是魔都沪海,未来更是华夏的金融巨城。

    标志性的建筑东方明珠闻名世界。

    李均,他接着要去魔都沪海去倒卖了。

    魔都沪海也是七个试点城市执行最好的城市。

    国家规定国库券交易不能低于面值,但是其他城市执行得都很差,都是面值以下。

    而魔都都是面值之上。

    那就是巨大的差价利润。

    不过这年头不仅信息相对闭塞,就连交通也不是很发达,后世温洲到沪海高铁三个小时就能到,现在他只能坐轮船去,要花上二十多个小时,要花一天的时间才能到达沪海。

    因为温洲地形,三面环山,地形险峻,一直到1998年,十几年后温州才打通一条铁路线,那条金温铁路也很有意思,是华夏首条中外合资兴建的铁路。

    现在交通不便。

    温洲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做生意的人那比比皆是,温洲没有铁路那靠什么,那就是靠海,所以温洲到魔都沪海轮船那是天天挤爆,春节前后买票那就是真正的一票难求。

    你要是不提前买票,你压根就上不了船。

    现在温洲公路基建慢慢上来,温洲的公路交通逐渐发展,选择坐车的人也越来越多,稍微缓解了一些,但是温洲人去魔都沪海,大多还是选择坐轮船,坐汽车因为不是高速,开到沪海这年代可是要好几天,路上吃喝拉撒睡坐汽车很折磨人,坐船二十几个小时就能到,只折腾一天。

    吃完饭后。

    去买到魔都沪海的轮船票。

    收购了那么多国库券,李均觉得要对自己好一点了,这去买船票也不转公交了,他直接打出租车。

    1988年温洲的街头已经了有出租车了。

    早在前两年的时候其实就有了,温洲人称之为菲亚特,当年当第一辆菲亚特驶入温洲,突突突的发动机声打破温洲的宁静以后,它就注定要成为温州人一个嚼到后世都还嚼不烂的话题!

    因为菲亚特见证了温洲的改革开放!

    坐在菲亚特桑塔纳出租车里。

    “师傅,去码头,我要买船票。”

    “好嘞!”

    

第27章 走遍天下路;最怕温洲渡!() 
温洲这个年代的轮船不好坐。

    “走遍天下路,最怕温洲渡!”

    在九十年代之前,诸多客运码头是温洲人旅途的起点,尤其是温洲安澜码头,每年春运那是人山人海。

    现在是淡季却也是很后世的旺季差不多。

    人多。

    恐怖的多。

    温洲全民经商。

    温洲崛起财富神话,开创华夏温洲模式,正是靠着这些人。

    这些人貌不惊人,这些人没有什么文化,这些人却是出奇的胆大敢干,他们让温洲这个土地贫瘠、面积狭小、位置偏隅的城市,以不容置疑的速度与力度在华夏的经济版图上无限放大,在鲜有优惠政策辐射的劣势中绝处逢生,平地而起。

    就是靠着这些人从码头这条死水之路发迹!

    ……

    李均做为经济学老师,自然还知道这些老乡是与“知识就是力量”背道而驰的一群人。

    因为他们跟自己的高学历完全相反,温洲大多数人都是泥腿子下海,与高学历、海归毫无瓜葛,商人的底色大都以“农民”、“小商小贩”渲染;政策撑起保护伞时,他们少受庇佑,往往被边缘化;急刹车时,他们则是风眼,承受着各方的意识形态的压力,是所有口诛笔伐者的活靶子。

    然而,就是这群人,在巴掌大的温洲,顶着“资源禀赋贫乏”的帽子,以彻底弱势的姿态,创造着财富神话,成为经济命题中的悖论。

    他们每个人现在都在这时代的感召下,以懵懂的姿态,茫然或有意识地走上个体工商户的道路,积攒原始资本……

    这是一场本理应自上而下的改革,在温洲也自发演变成一出自下而上的、由无数个人奋斗史所组成的空前宏大的经济运动。

    这些温洲草根们,他们脚踏实地,以朴实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有意或无意地推动商业模式的变迁,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创造气象万千的民间改革先行者行列之中。

    当然这还是得意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如果没有改革开放这样的宏观背景,任何以区域名义起誓的经济理想只能胎死腹中。

    但是毋庸置疑,温洲人在这个时代表现出的胆气,走南闯北做生意倒腾商品,家庭式作坊是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企及的,

    尽管昔日温洲有人在街边卖虾皮,被工商人员抓住,走投无路竟跳进九山湖里自杀。还有人卖螃蟹,被工商人员的哨声当场吓晕,被送往医院抢救后,未能苏醒过来。另外一养鸭专业户,见有干部登门上访,以为要割“资本主义尾巴”,吓得簌簌发抖,赶紧声明:“以后不敢养了。”

    但是他们还是养了,迎来了1978的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早期十年的步伐是很小的,仍旧是以公有制国有制为主体,私有制仍是资本主义。

    然后温洲八大王倒下了,八大王,五金大王胡金林、矿灯大王程步青、螺丝大王刘大源、合同大王李方平、旧货大王王迈仟、目录大王叶建华、线圈大王郑祥青以及电器大王郑元忠,以“投机倒把罪“抓走了他们这批走在市场经济“风头浪尖“上的人。

    但是那又如何,要生存,要赚钱要填饱肚子,之后千千万万个温洲大王又起来了。

    今天是残酷的,明天是残酷的,可后天是光明的。

    杀鸡儆猴也无法斩断温洲人革新赚钱的年头。

    这个年代温洲沉沉浮浮的草莽人物,推动着温洲经济有力前进,成为华夏最富有,最先富起来的一群人。

    后世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人们也不会忘记他们这些曾经付出勤劳与智慧的先行者!他们被后世视为英雄!

    因为被物质与精神双重束缚压抑数十年的亿万国民中,必须要有人挺身而出。这可以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群人,但无论如何他们必须有着孤注一掷的勇气、破茧而出的韧性以及热血沸腾的激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