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胆大包天-第1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龙港开超市?”李妈疑惑地问道。

    好像这时候还没有超市这么一说,那类性质的商店叫杂货店。1988年沃尔玛也才成立第一家沃尔玛平价购物广场。

    “老妈,就是开杂货店的意思。”

    这年头沃尔玛都才成立第一家沃尔玛平价购物广场,后世营业额一年却是达到4000亿美元,多次以销售额力压众多石油公司,荣登《财富》世界500强榜首。

    “儿子,那你刚才说超市是什么意思啊?”李妈揪住李均的漏洞不放了。

    “呃,妈,超市就是超级市场啦,就是杂货店的升级版,店铺更大,经营的商品品种更齐全,一个家庭所需要的所有物品都能在里面卖到,可以称为家庭一次购物。”

    “儿子,你怎么懂那么多?”

    “妈,我最近为了学习英语,看了不少英语书吗,所以学了点外国先进的知识。”

    “你说那个超市是杂货店的升级版,那么天才儿子,超市比杂货店优势在哪里啊?”

    “超市我们可以用天天平价的口号吸引客户,超市是想尽一切办法从进货渠道,分销方式以及营销费用,行政开支等各方面节省资金,努力实现价格比其它商号更便宜的承诺。”

    ……

    李均将后世关于超市的理念不断地灌溉李妈。

    李妈仿佛被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听完之后,李妈的眼睛一下子亮堂了起来。

    “儿子,老妈以后挣钱,儿子你就好好念书。”

    李均“……”

    怎么又扯到自己头上了。

    上辈子李妈是一个始终围绕着丈夫转的女人,这一世,在王姨的果断下海下,在儿子雄厚的资金下,李妈突然也有了事业心的想法。

    见老妈想做。

    李均道“老妈,你不怕老爸说你?”

    “儿子,其实你老爸也早就在找关系让我调离皮革厂,如果现在我做生意,他虽然反对,但是我会给他说通的,八大王不是都平反了吗,他整天担心这担心那的,法还不犯众,现在温洲十个人就是九个商,难道还能把所有人都抓起来不成,那到时候,不得天下大乱,是不?”

    “老妈,厉害。”

    李均伸出大拇指。

    “我儿子更厉害,又会念书,又会赚钱,不过以后赚钱的事情交给你老妈我了,你好好考大学。”

    李均点头。

    三句离不开自己念书的事情。

    自己的学业在于李妈来说是天大的事情,在于这个家庭来说也是天大的事情,难怪上一世自己除了念书,什么事情都不会做,爸妈也不让他做,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书袋子。

    第二天。

    “儿子,你爸,快从省城回来了,我们要在他赶回来之前先考察好,不然你老爸肯定不让我做。”

    “那老妈,我们今天就去龙港城找房子,到时候生米煮成熟饭了,那老爸也阻止不了了。”李均眼睛也狡黠着泛着光芒。

    “走,儿子去龙港!”

    温洲龙港,华夏第一农民城,第一个农民集资建设的城市,开创历史的一座城。

    是温洲人敢为天下先得象征之一。

    龙港城的诞生要从七十年代说起。

    70年代,温洲农民一把刀,一把剪,一个弹棉弓,四海为家闯天下,本是防饿死的下下策,无意挑起了政策神经,要知道全国人民都在朝九晚五,老老实实地上班,唯有温洲人东流西窜地去赚钱,就是资本主义的黑线。

    为什么说那个年代的温洲人大胆,因为那个年代有人在街边卖虾皮,被工商人员抓住,走投无路竟跳进湖里自杀。还有人卖螃蟹,被工商人员的哨声当场吓晕,被送往医院抢救后,未能苏醒过来。另外一养鸭专业户,见有干部登门上访,以为要割“资本主义尾巴”,吓得簌簌发抖,赶紧声明:“以后不敢养了”。

    随着一个特殊的年份1979年到来,隔开了新旧两个世界。

    大家都知道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以极大的魄力和果敢“向世界打开中央之国的大门”。

    改革开放,混沌初开。

    春天的故事来了。

    八十年代,温洲那些靠着一把刀,一把剪子,一个弹棉花的弓逐渐已经有一定积蓄,他们也开始有本钱做各种生意,有人经营电器发财,有人收废品发财,有人……

    1982年9月的一天,刘大王早起上街,看见墙上张贴的“狠狠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大幅标语触目惊心。他暗自颤栗,做出生平最快速的决定,趁人不备钻进小巷,回家取出七万元后,亡命天涯。之后整整三年,他像老鼠一样,四处躲藏,山穷水尽时沦落到与乞丐争抢垃圾箱里食物的境地。后来听说形势变了,他才在农历年三十回家团圆,但人枯形瘦,相熟亲朋大半不敢相认。

    打击“八大王”之后,事件高调处理的负作用出来了,因为打击个体私营经济,导致低压电器生产和销售步入低谷,服装,鞋业,日用品等主要经济指标一路下滑,工人失业、街市冷落,老百姓生活更加无所适从。

    ……

    一系列的恶果。

    当地领导开始反思。他们对自发私营经济的态度也由无所适从、时紧时松,转到“无为而治”,顶住压力极力保护民营企业。

    从此以后,历届温市政府一直用抽象规则,保护个人自由领域不受侵犯,为民营经济保驾护航。正是由于政府的放手,温洲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私营企业从此再未受到致命的冲击。

    两三年后,八大王平反,没有吓破胆的温洲人再次崛起,只是短短几年,温洲家庭作坊雨后春笋一般生起,温洲百万营销蝗虫营销大军悄然遍布全国,水银泻地般长驱直入。

    于是一段温洲沸腾岁月的故事再次开启,从一个个小人物的探路开始。许许多多的小人物汇成一股潮流,一种趋势,甚至形成一种格局,左右着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走向。

    这过程之中自然不少敢想敢干的温洲农民富裕了,走南闯北做生意的他们有钱了,他们想进城,可是有钱他们也无法成为城里人,因为这个时代的华夏,有着严格的城乡户籍潘篱,农民无法实现做城里人的梦想。

    于是温洲一群胆大的农民想着既然农民无法变成城里人,那么他们就自己来建造一座城市好了,于是,自费造城,温洲有了龙港城,属于他们农民的城市。

    温洲敢为天下先的名头也因这座城彻底落实,造城这是冲破禁区的事情。

    那是四年前1984年,农民进城的口子被打开,他们自带口粮进城,自建住宅落户,自办企业,自找门路就业,那些从未有人尝试过的办法,冲破当时的户籍管理制度,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发展民营经济等三大改革。

    四年里汽车满载沙土水泥穿梭飞驰,新建的楼房迅速升高,道路快速延伸,曾经荒废的渔村滩涂上长起了一座城。

    如今这座农民造的城,这股旋风刮到了整个华夏,现在龙港可是吸引了很多华夏人的好奇,而李妈的事业将从温洲龙港这座城开始。

    

第114章 头头是道和均妈的梦想!() 
现在龙港城经过四年的建设,一半像农村,一半像城市。

    看着这个两不像的城市,又两个都像的半城市。

    后世经济学家对这个城市评价很高,在民间它像是传奇,有着“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的荣耀,彰显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洗脚进城的愿望之强烈和底层创新推进城市化力量之强大,从龙港到特区深市,能串联出华夏新型城市化的改革进程。

    先富起来的农民到龙港集资建城。这个地方原先祖祖辈辈打渔的人,纷纷收起渔网,出门跑业务,不少赚了钱的万元户陆续搬家到这个龙港的地方。

    一个叫陈可树的人,没赶上第一批进城,但是在前年,他花了30多万在龙港买下了几十亩地皮,进城了。

    后来他再从亲朋还有那里集资盖了许多排漂亮的大楼,他十分看好龙港的发展,他建的楼不买,全部出租,甚至现在都有几家国营企业分公司入驻,还有一家国营饭店。

    国企都来租自己的房子了,他感觉真是不可思议,因为他当年跟邻村一个人挣破头皮进国企,可是自己没后门,失败了,邻村那人成为国企工人后,那是对自己鼻孔朝天,嘿,我有了铁饭碗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可是这才过了几年,他就居然成了国企公司都要跟自己签出租合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