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资本狂人-第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否则的话,高弦才不会“生搬硬套”地单单挑中楚原。

    等温情脉脉地寒暄完毕后,高弦转而犀利地问道:“楚导演,两个星期的时间,能完成电影制作么?”

    楚原连忙欠身道:“我已经详细研究过《七十二家房客》的剧本了,发现剧情都是由一个个独立的小单元串联而成,并且大部分在摄影棚内便可完成拍摄,因此,两个星期的时间应该足够了。”

    “当然了,前提是筹备工作一定要到位,不能局部拖了整体的后腿。”

    听楚原如此严谨地回答,高弦满意地点了点头。

    他虽然不懂专业的导演工作,但从项目经理的视角来看,拍电影就是一个项目,很多道理都是想通的。

    更何况,《七十二家房客》的剧本又经过自己的手。

    正如楚原刚才所说,《七十二家房客》的故事,就相当于一个个有机地串联在一起的小品,前来客窜的明星们,完全可以随到随拍,进度很少影响别人,或者被别人影响。

    更妙的地方在于,大部分戏在摄影棚里就能够完成,可谓既省钱又省时。

    高弦没按照“七天一部粤语片”的拍摄标准,去要求楚原,已经相当厚道了。

    “楚导演尽管放心,在等你的同时,筹备工作已经在齐头并进了。”高弦拿出一份筹备工作进度表给楚原看:“摄影棚租的是嘉禾的片场,也就是原来的国泰机构的片场,你对那里应该轻车熟路了。”

    楚原点头道:“那就请高先生定一个黄道吉日,烧香拜神之后,我们就开机。”

    ……

    香江的电影公司,形容多如过江之鲫,可能有点夸张,但数量超过一百家,绝不会差。

    虽然大家都可以叫做电影公司,但彼此之间还是有着“高低之分”的,只有那些拥有自己制片厂的电影公司,才能算得上“专业”的电影公司。

    一切都靠“租”的尚华文化,哪种电影公司都不算,因此,在照顾嘉禾生意的时候,对方没有丝毫的防备之心。

    借着《七十二家房客》开机仪式的机会,高弦特意邀请了嘉禾的老板邹闻怀。

    初创的嘉禾,虽然得到了国际机构的暗中扶持,但处境仍然免不了很艰辛。

    而尚华文化,大到摄影棚,小到摄像机,都向嘉禾租,着实算得上一笔好生意,邹闻怀要是不在《七十二家房客》的开机仪式上露个脸,那就太不通人情世故了。

    虽然彼此的从事领域相差很远,但邹闻怀还是听过高弦在中环金融区的名头。

    毕竟,老板这个位置,决定了头脑必然向中环金融区靠拢。

    邹闻怀很是好奇地说道:“想不到,高先生也对电影感兴趣。”

    “比不了邹老板的胸怀大略,我只是兴之所至地玩票。”高弦话锋迅速一转道:“我怎么听说,邵氏在招揽,从米国回香江探亲和休假的李晓龙。”

第0114章 一鸡死一鸡鸣吵得六叔不安宁() 
邹闻怀有些酸溜溜地回答道:“邵氏现在一家独大,头道汤自然任它品尝。”

    瞧着邹闻怀一脸悻悻的表情,高弦差点笑出声。

    要知道,今年上半年,邹闻怀还是邵氏兄弟电影公司一人之下千人之上的总经理,结果现在身份转换,口风大变,果然应了那句话,屁股决定脑袋。

    邹闻怀离开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带着追随者,自立门户,组建嘉禾影业公司,说是轰动香江,可能有点夸张,但绝对是震动了香江电影行业。

    高弦既然有心投资文化产业,自然对这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认真的了解。

    对于邹闻怀和邵谊夫反目成仇这件事,圈内人的反应,大体上可以用“幸灾乐祸”来形容,并流传起了一句俏皮话,“一鸡死,一鸡鸣,吵得六叔不安宁。”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倒不是因为邵谊夫做人失败。

    稍微想一下也能知道,现阶段邵谊夫就已经是一名成功的商人了,怎么可能不通人情世故呢。

    事实上,邵谊夫在商人圈子里相当被认可。

    比如,香江纺织业大亨陈廷华,不但是他的同乡,还是多年好友。

    问题出在邵谊夫在电影行业内的特立独行上。

    只青睐商业片的邵谊夫,堪称把他的票房价值论,灌输于邵氏电影王国的每一个角落,放出过“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就是票房毒药”、“拍电影就是为赚钱,就是做生意”、“要娱乐片。不要艺术片”等等论调。

    邵谊夫这种“俗不可耐”地大肆“亵渎”高尚的电影艺术,将其“贬低”至纯粹的商业行为的做法,肯定要得罪一大批圈内人士。

    另一方面,邵谊夫在打击竞争对手方面,手段老辣,让同行吃尽了苦头。

    如此一来,平时得不到发泄的圈内人,现在自然要大讲风凉话,媒体也跟着起哄了。

    一鸡死,一鸡鸣,吵得六叔不安宁。

    前面的“一鸡”,指的是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即电懋,曾经是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生死大敌。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邵氏的电影基业,可不仅仅在香江,而是东南亚,涉猎制片、发行、剧院等等领域,香江的地位更侧重于制片,以及票房的风向标。

    电懋的经营套路,也基本是这样。

    于是乎,双方斗得火星四溅,诸如相互挖角、抢拍同一题材电影等等竞争手段,层出不穷。

    如果不是电懋老板陆运涛遇到空难,邵谊夫未必能成就今日的辉煌电影王国。

    在高弦看来,邵谊夫属于气运加身。

    因为当时,邵谊夫和陆运涛都去宝岛参加金马奖造势活动,只不过按照组织方的“看风景”日程,前者选择去金门,后者选择去花莲,结果就悲剧了。

    用元末争天下落败的张士诚,对朱元璋所说的“天日照尔,不照我而已”,来给这个局势作注解,最恰当不过了。

    陆运涛一死,失去主心骨的电懋,改组为国泰机构香江有限公司,也随着开始衰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邵氏兄弟一家独大,直至今年关掉制片业务,惨淡收场。

    不过,在退出历史舞台之际,国泰机构也不是什么都没做,而是恶心了邵谊夫一把,将自己的片场,处理给了邹闻怀的嘉禾,以壮大对抗邵氏的资本。

    要知道,这个操作相当于扶持了——香江的电影公司,是否具备自己的制片厂,有着本质的不同。

    邹闻怀就算才能出众,如果没有得到国泰机构的这个“资敌”动作,那可能真的会在创业阶段被活活耗死。

    正因为如此,外界才抱着万一成事的希望,没把邹闻怀,看成之前其他从邵氏出走的那些人,给出了“一鸡死,一鸡鸣,吵得六叔不安宁”的“高度”评价。

    高弦不管哪只鸡死,哪只鸡活,他只知道,任凭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在香江一家独大、只手遮天,自己通过香江电影行业赚钱的大计,就会受到阻碍。

    举个近在眼前的例子,尚华文化为了拍摄《七十二家房客》,而租摄影棚、租器材、租道具等等各种“租”,到邵氏兄弟那里必然遇到店大欺客,而嘉禾这里则是热情款待,甚至老板邹闻怀都会出来作陪。

    由此也能看出来,即使有着国泰机构的暗中扶持,嘉禾目前的处境,仍然十分艰难。

    创业多艰辛。

    事实上,邹闻怀从邵氏兄弟出走,自立门户,未必是他当初进入邵氏兄弟效力时,所规划的个人发展愿景,只能说是,形势使然。

    直白地形容其中的玄机就是,邹闻怀因为在财务问题上,一直被方谊华卡脖子,而和对方大打办公室正治战争,注定走进了死胡同。

    试想一下,在管家和宠妾之间,老爷会选择信任哪一方?

    高弦并没有像外界那样嘲笑邵谊夫用人不明,而是能理解到其中身为上位者的思路。

    十几年前,邵氏兄弟电影公司还是邵氏电影公司的时候,在香江打理这家公司的邵氏家族成员是邵谊夫的二哥邵村人,而邵谊夫则在星加坡主持一方。

    陆运涛在香江成立电懋后,邵氏电影公司疲于应付,搞得邵村人对电影有些心灰意懒。

    当时,香江正好兴起房地产热,于是,邵村人也跟着炒地皮。

    对此反对的邵谊夫,来到香江,买下邵村人手中的股份,然后和三哥邵仁枚,把邵氏电影公司改组为邵氏兄弟电影公司,香江电影行业从此进入电懋和邵氏兄弟争霸的时代。

    邵谊夫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