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草根皇帝-第4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汉皇朝建国时,分封的功臣彻侯们,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光,到了如今混得都不怎么样好。。。。。。

    留候张良的后人,太宗孝文皇帝时就夺去了封爵,削为庶民了……

    舞阳侯樊哙的后代,在平灭”诸吕之乱“(继刘邦之后,执政大汉的吕皇后死后,曾经发生过拥刘氏与拥吕氏的激烈政冶斗争,原因很复杂,对汉文帝一朝及以后的政冶影响也很大,但与本文关系不密切,不详细展开说)的过程中不小心成了牺牲品,太宗孝文皇帝好心给他找了旁系子弟,过继给他继承香火,但他实在不争气,就像俗话说的:”乱泥扶不上墙“,居然被人戴了顶绿帽子,等那位舞阳侯死后被人揭发,于是,舞阳侯也成了历史名词。

    ”带头大哥“尚且如此,小弟们混的也不是很好。基本上,绝大多数的彻侯们,都是些饭桶,不足为惧。

    更重要的是,他们手里没兵……

    后世天朝太祖说的好:“枪杆子里出政权!”

    而在中国,只有进了政权里面才能发出声音让人听到。

    更何况,这科举现在进行明明是对贵族的保护!

    所以呢,所谓的科举,真的施行天下的话,那么必然是贵族豪强的盛宴,跟平民基本没关系!就算偶尔漏出几个平民中了,那不也无伤大雅吗?

    最最最重要的一点是——经过吕氏乱政,诸侯大臣再反扑,再接着太宗孝文皇帝害怕权臣们功劳太大,使君主地位受到威胁而心有疑虑。他玩了一个漂亮的手段,把陈平、周勃统统赶回封国,前后三次清洗,直接导致了一个令所有彻侯们恐惧的恶果:他们在朝廷中竟然没有了代言人。

    而当朝廷没有了这些人的代言人后,后果开始显现。当官?没他们的份!

    各地郡守、各诸侯国的监督大臣、丞相、太尉这些有权有势的位置,基本没他们的份!

    想捞钱?廷尉的屠刀正愁没沾血呢!汉室对于彻侯犯法,基本上是抓到了就绝不轻饶的原则,动不动就粗暴的废除封国。孝武皇帝时,天子借口贵族们,因为供奉给先人和宗庙的黄金成色不足,最大限度的加大对不法行为的惩治力度,一口气革掉了一百五十位列侯的爵位,把他们统统贬为庶民。从这些事情就能看出来,汉室根本就没有所谓门阀的生存土壤,有的不过是肥猪跟米虫。

    至于地方上的豪强,那就更是个笑话了。很浅显的一个证据,还是孝武皇帝时,郅都就任济南郡守,上任之后先把郡内的大户人家碾压一遍,结果杀得人头滚滚,却连声抗议都没有人敢喊,济南郡甚至因此大治,达到了“路不拾遗“的地步!

    历史上真正的门阀政治,那要等到刘秀恢复汉室,他当初依靠的是地主豪强的支持,取得政权后,便对这些人“投桃报李“,致使地方豪强坐大而难以收拾,之后的曹魏司马氏又推行九品中正制,这才最终放出了门阀势力这头怪兽。

    正是基于这些认识,刘病已才敢在此时推行科举。

    因为首先,地方豪强也好,彻侯贵族,都不会拒绝也不可能拒绝科举。只有傻子才会拒绝一个明显对他们有好处的制度。

    在此时,科举非但不是贵族豪强们的拦路石,相反还是一张门票,一张可以让他们“光明正大“的参与政治,拥有发言权的门票!要知道此前的所有举荐制度,都是有着很高的要求的,譬如说,首先你要在地方上有名,并且这名望还得达到一定高度,才能被举荐,或者是孝子贤孙,因为道德高尚而被举荐。

    再者,就算他们反对也是无效的!没兵、没权、没势,谁会听他们的反对!

    当然,刘病已也不会天真到马上就能让科举取代目前的举荐制度,那不现实!

    后世从隋朝开始推行科举,到宋代历经数百年光阴,科举才真正的取代举荐制度成为主流。

    大家想想看,一群连举荐制度的作弊,都还没有学会的家伙们,会想得到这科举可能会妨碍他们的未来吗?

    再一个,科举其实不算出格啦,孝武皇帝“罢黩百家、独尊儒术“玩的更出格,一口气把黄老派、法家、纵横家等等全部罢黩,但是也没人敢反对,大家反而兴趣很浓厚,情绪很高的玩起了儒皮法骨的把戏。

    对匈奴等对外战争的胜利,可能是一个原因,但更关键的是,压根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政治势力和团体,没有带头大哥,闹不起来啊。。。。。。

    此时的长安作为大汉皇朝的神都,天下首善之地,跟后世大天朝的北京一样,都生活着一个特殊的群体。

    北京有北漂,长安有长漂。北漂为了梦想打拼、努力、奋斗大多数人的生活并不乐观,甚至有些人过着“饱一餐、饿一餐”的生活。而长漂的情况却比北漂更凄惨。长漂的主要组成群体,都是来自关东各地的各学派士子。

第三百三十六章 活着的传奇() 
原来自从三年楚汉战争结束,高祖皇帝鼎定中原,席卷天下的战火渐渐熄灭,天下恢复安定之后,那些本来被战火赶的“背景离乡“,到处流浪,没有居所的各大学派传人们,终于能安下心传播学问了。

    首先跳出来的开山立派的是儒家,然后其他各家纷纷跟进。

    只是儒家因为胆子更大,步伐迈的更快,同时有着更系统的传授模式,因此,渐渐开始压倒其他诸子,在士子中占据了主流位置。

    儒家是怎么干的?就以胡毋生的情形为例,以公羊春秋第六代嫡系传人的身份,在麓台广收天下士子,对于有所求而来的人概不拒绝,正是因为此,他可谓“桃李满天下“,像公孙弘等后来的大臣都出自其门下。

    胡毋生的师弟董仲舒,在广川一带开宗立派,同样广收天下士子。

    在鲁地,诗经的当代传人申公“德高望重“,门下弟子遍及朝野,像楚王刘戊就曾在申公门下听课,后来孝武皇帝“建元新政“的主持者赵绾、王臧都是其门下弟子。

    济南人伏生则是另外一个传奇,他是经历过秦末战火,幸存下来的老知识分子,手里保存着《尚书》的原本残卷,总计二十九篇。伏生在太宗孝文皇帝在位时,就已经“名震天下”。晁错是怎么出头的?就是因为被太宗孝文皇帝,任命为使者前往济南探视伏生,并请其到长安享福。为何这种好事,竟然会落到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晁错头上?因为先前派去的使者,跟伏生不能愉快地交流……

    原来伏生是老一辈的知识分子,说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方言,而汉家的大臣们,讲的则是关中的官话,双方都不懂对方的言语,相当于“鸡同鸭讲”……所以,懂得战国时期一些齐国方言的晁错,被当时的朝堂大佬们强迫着,派去完成这个任务。由这件事可以看出,就算在这西元前的时代,能掌握一门语言也是很重要的!

    这些顶级的大儒,固然风光。可其门下弟子就未必了。从高祖皇帝后期,就开始慢慢复苏的文化界,发展到今天,培养出来的各种学者,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这么多人中的绝大部分,都没有可能获得举荐,从而出任官僚。

    于是,这些人有的选择停留在各地诸侯王的王宫附近,以希望能获得诸侯王的看重,从而实现梦想;野心更大的,就直接来了长安,并停留了下来,形成了长漂群体。话说回来,能有资格来长安,做个长漂的,最起码都是地方上的小地主阶级。否则,他们连函谷关都进不了,更别提到长安了!

    但是,长安作为大汉皇朝的神都,这些长漂想在长安生存下来,那可是需要毅力的。

    举个例子,孝武皇帝时,著名的励志故事的主角朱买臣,曾经就是长漂的一员,他在没发迹前,在长安怎么活下去的?

    根据史书记载,朱买臣甚至一度要靠在长安老乡们施舍才能活下来。

    另一位孝武皇帝朝的大臣公孙弘,也曾是长漂中的一员,不过他运气好,没混多久就碰上了皇帝实行新政,捞了个官当。

    主父偃也当过长漂,但比公孙弘惨了点,还是靠着投靠卫青,才不至于被饿死。

    这些都是混出头的,那些没混出头的人,无疑还要更凄惨,就算你再有才华,要是不能碰上了几个热心的老乡帮忙,那估计一辈子都出不了头。

    绝大部分的长漂,据刘病已了解,大部分都是在长安靠着给人抄写书信,做些杂事,勉强维持生计。这些人在长安流连不去,靠着打零工赚钱,凑到了几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