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晨光里-第2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时知州府又发出了灭鼠令和灭蝗令,二十只死鼠换一碗白米饭,每一升蝗虫卵给米五斗。每天都有专人在宛丘城外,焚烧那些死鼠和蝗虫卵。知州府还令人购买了大量的生石灰撒在了流民经常聚集的地方,并且给他们挖了统一的厕所,禁止他们随地大小便。如此一来,在旱灾之后宛丘竟是罕见的没有出现一起因瘟疫而死亡的病例。

    随着旱灾的近一步加剧,宛丘的越来越陷入恐慌之中。黄张陈邹四家进献的一千石很快便被浪民吃个干净,不久之后,常平仓终于开放,依旧是按照请愿书中所写以工代赈的方法对流民进行救助。

    这时,邹家庄联合了黄张陈三家开始放粮借贷了。消息出来之时,许多家中无粮的人开始涌入了邹家庄和黄张陈三家的门前。借粮文书中规定:借粮只借给宛丘本地居民,每石须收利息米二斗,自后逐年依次清还,借粮之时必须由十户邻居做保方才可以借。那些手中无粮的人,兴高采烈的和邹家签定了借粮协议。

    知州和通判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将邹家借粮文拿来一看,立刻拍案叫绝,同时命令将常平仓全部打开,准许陈州境内所有的居民向官府借粮。李知州并不知道,这种社会救助形式,直到南宋时才被朱熹所发明,一直延续到民国才被取代。是有史以来,最为完善的官府救济制度之一。

    由于黄张陈邹四家介入了宛丘的旱灾救助,所以宛丘市面的粮价并没有象百姓们预期所想的那样飞涨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价格。象许昌和汝阳郑州等地,粮价已经涨到了五贯之多。而宛丘的粮价,则是维持在人们可以接受的两三贯左右,商人们在宛丘并没有象别的地方那样大赚了一笔,反而受到黄张陈邹四家的感召,人人都献出了一部分粮食。

    经过官府和黄张陈邹四家的努力,宛丘并不象其他城市一样恐慌和忙乱,每日居们和流民们按照官府的要求在城里城外灭鼠灭蝗虫,忙的不亦乐乎,不仅流民们热衷于这项工作。就连宛丘的本地居民也是天天带着一个小袋子,手里拿着一把小铲,成群结队的在野外寻找老鼠和蝗虫卵。

    四月过半之时,从许昌方向,一朵黑云快速的向宛丘袭来。

    邹晨看到这朵黑云,她知道,蝗虫来了。

    那蝗群飞过的时候,密密麻麻如同一片黑雾,它们将太阳的光芒都被遮没,遮天敝日。仿佛无穷无尽。蝗群不管落到哪里,哪个地方的庄稼都被啃得精光,颗粒不胜。

    由于《请愿万言书》里已经写明了在旱灾之后极有可能会出现蝗灾。所以在蝗虫入境之时,宛丘的民众不象别的城市那般的慌乱,而是快速的在官府的号令下拿着各种工具去对付蝗虫,不论是焚烧还是用网捕捉,或者举着旧鞋的鞋底蹲在田地里掴撘蝗虫。又或者是利用在稻田里的青蛙,宛丘的民众在尽一切的力量与蝗虫做着搏斗。

    而邹家庄则是处在最显眼的位置,为了灭蝗,邹晨把家里的林蛙全部从蛙池中给驱赶了出来。而几亩稻田里的山蛤,则被她分散给驱逐到各个麦田和稻田之中。

    早上太阳还未升起之时,家养的鸡鸭鹅更是成了捕蝗的生力军。这时蝗虫的身上还沾着露水跳跃飞翔能力较差,它们扑腾着欢快的翅膀,在各个田地里兴奋的捕捉着食物。到了晚上。邹家庄在所有的麦田空地里整夜升起不灭的篝火,引诱蝗虫扑火**。

    而且邹晨还通过邹正业教导人们使用了元代的沟坎法,不仅在地头路边挖沟,别处也都挖,且沟沟相联。纵横交错。白天的时候庄中所有的男女一字排开,手拿树枝、木棍之类的东西。敲响锣鼓挥舞呐喊着把蝗虫赶进地头的深沟里去,地头的深沟里早已放好干枯的稻草,只要蝗虫进入就立刻将稻草点燃,勿求将蝗虫烧死。

    邹家庄还号召那些滞留在邹家庄外的流民,告诉他们蝗虫是可以食用,如果你们不想死,可以把蝗虫当做食物来吃,甚至你们还可以把蝗虫装在袋子里交到邹家庄设在庄外的一个棚子里,在那里可以用蝗虫换取活命的粮食。那些流民们,听到这个消息都疯了,他们疯狂的捕捉着蝗虫,有些等不及的就直接用火烤了吃,有些讲究的就把蝗虫装在袋子里拿去邹家庄换取食物。

    如此一连串的措施使用下来,仅仅三四天,邹家庄上空的蝗虫已经急速的减少。

    知州和通判在得知了邹家庄的灭蝗措施非常得利之后,亲自来观摩,并且派了专人记录在案。当他们看到在所有的麦田之中,都跳跃着邹家林蛙的身影时,不由得感慨,这邹家为了灭蝗,把家底都给拿出来了。知州和通判下了严厉的命令,禁止宛丘民众在蝗灾时捕捉和食用蛙类,而且家养的鸡鸭鹅也禁止贩卖和宰杀,一旦发现立刻投入牢狱之中。

    在邹家庄中,最忙碌的身影永远是邹晨的家人,现在邹家的声望已经在庄中达到顶峰,不管是邹家人说什么,庄子里的人都会盲目的听从。并不是因为邹家有钱有势,四个孩子都成为了文相公的徒孙,面是因为他们所做的仁义的事情。

    教会人们稻田养活物,教会人们种植占城稻,教会人们灭蝗的知识,这一桩桩一件件,都让邹家的名誉节节升高。

    在邹晨的翘首期盼中,灭蝗的生力军终于到了。

    当第一只燕子盘桓在邹家庄上空时,邹晨流下了欣喜的眼泪。

    蝗灾就要结束了。

    燕子和麻雀飞舞在空中,犹如在跳着优美的舞蹈,它们挥舞着轻盈的翅膀,如同掠天长剑,在微风中斜斜刺出,又如同赶赴市集似的奔聚而来,在空中不停的飞舞着捕食蝗虫。

    它们欢快的在长空中鸣叫,呼朋唤友,号召着落在后方的大部队尽快飞来。还有飞倦了吃饱了的几对,闲散的憩息于邹家庄农户的墙上或是屋檐上,农夫们微笑着看着它们,却不舍得去惊动,生必自己不小心把它们惊走。

    邹晨仰着头,痴痴的看着它们,仿佛在看着一副优美的画卷。

第一百七十一章 风五娘灾后成亲() 
(本月求上粉红榜前二十名,只要能上榜保证本月保底三更哦。求各位给力支持我,拜求各位亲,请把粉红投给我吧!)

    四月快要结束的时候,终于下了第一场雨,随着这场春雨,蝗虫仿佛一下子消失在了天地之间。流民们好象也得到了回家的命令,成群结队的随着春雨踏上了归家的路途。宛丘的民众沐浴在春雨中,走出家中走到田野和大街小巷中尽情的呼喊狂舞,发泄着心中的喜悦之情。

    为了庆祝这场春雨,知州和通判以及黄县令举行了盛大的社火仪式。在仪式上,知州和通判共同宣布黄张陈邹四家在今年的旱灾时所做出的功绩。同时他们四家的名字将会写入陈州地方志中,以便让后人永远的记住他们为陈州所做的贡献,并且号召所有的人们要向他们学习。

    那些在旱灾来临时逃离家园的,没有及时捐献粮食的富户们,纷纷捶足顿胸后悔不已。如果他们早些知道,这场旱灾如此轻松的过去,甚至就连蝗虫也没有对陈州的境内造成太大的伤害,他们肯定会一心一意的支持知州府的任何决定,他们绝不会逃跑,绝不会把粮食藏在家中不肯捐出的。

    可是,世上是没有后悔药的,在他们的后悔声中,陈州的教谕们拿起了手中的笔,将黄张陈邹四家在至和二年所做的事情,郑重的写入了陈州地方志。

    没有人知道,如果没有邹晨的存在,整个陈州在历史中的至和二年,旱蝗频生,瘟疫遍地,以至于十室九空,村庄大部分被废弃。许多人都逃离了家园往东京城而去,更是有许多人被饿死在了逃亡的路上,最终成了路边的枯骨。

    社火仪式之后,举行了蹴鞠比赛和大型的竹马舞会,又举行了舞龙和舞狮活动,更是请了巫人们跳了好几场傩舞以驱邪扶正,向天祈福。

    陈州的李知州和通判由于在这场旱灾来临之时机智应对,受到了官家的嘉奖,不仅是他们得到了实惠,他们身后的靠山和老师也各自得到了官家的青睐。所谓投桃报李。黄张陈邹四家所写的请愿书,也被他们细心的整理之后附在奏折中一起发到了东京城。

    仁宗看到后大喜,召集群臣共同商讨这份请愿书的内容。并且据此制定出了宋朝的《灭蝗律》、《灭鼠律》。文彦博在这份请愿书中看到了邹家的名字,会心的露出了笑容。心想这四个小徒孙并没有白收,他们还没有进入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