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明末做皇帝-第1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收拢军心,安置百姓,与以往一般,皆有孙承宗权宜行事。”朱由检非常稳重的说道。

    袁崇焕松了一口气,行了一礼道:“皇上圣明。”

    如果换做其他君王,在这场大捷面前,定然扰乱本心,说不定还会下令全线出击,彻底击溃后金,收复辽东的荒唐命令,而朱由检并没有被胜利蒙蔽了头脑,他清楚。后金虽伤元气,但根基尚在,即便赢了这场战争,也不能骄傲,他们依然强大,当然,朱由检也不希望辽东军经过这场大战,衍生轻敌的念头,在日后与孙承宗的圣旨中也会提醒一些。

    相对于其他人沉稳一面来说,曹文诏的喜悦根本就隐藏不住,刚刚朱由检正在讲话的时候,这曹文诏想着这场大胜,竟然险些笑出声来,若不是站在旁边的洪承畴踩了一下曹文诏的脚,刚刚那一幕可就十分尴尬了,皇帝在缅怀战死的将士,朝廷重臣在御前失声大笑,传将出去,这曹文诏可就要沦为一个大笑柄。

    曹文诏十分关心辽东事态,在辽东战争爆发之时,他就奉命出城整军,也曾不止一次的请命,出关,但都被兵部拒绝,但今日竟然传来捷报,这怎能不让曹文诏开怀,他在辽东的时日久了,他当然清楚这场战争对于辽东军的意义到底有多大,也是为了昔日的战友袍泽感到高兴,甚至还有一丝嘲笑后金皇太极的意味在其中。

    刚刚朱由检说话的时候,也在环顾众臣,当然看到了曹文诏的囧态,此时便想问上一问,这家伙刚刚为何如此开心。

    

第一百六十八章 国之利器() 
“曹文诏,朕刚刚讲话之时,看你,行为举止,想要大笑出声,难不成,你觉得朕的决断有误。”朱由检对着曹文诏开口说道。

    曹文诏看到皇帝看了自己一眼,就知道事情不妙,果不其然朱由检还是开口询问道。

    曹文诏自知躲不过去,只能出列道“皇上,微臣想起在辽东的岁月,那建奴何其猖狂,此时败于我大明手上,微臣一时之间,欣喜万分,这才有些荒唐之举。”

    曹文诏知道自己面前的皇帝非常精明,若是自己随便找理由,定会被发觉,弄不好还要治罪,只能实话实说。

    朱由检点了点头,训斥道“日后不准如此荒唐,君前失礼,罚你一月俸禄。”

    “微臣领旨。”

    “曹文诏,朕想问你一件事情,你在辽东之时,可曾与赵率教有过交往。”

    “启奏皇上,微臣与赵将军只有数面之缘,但曾听孙承宗大人提起过赵将军,言道赵将军,勇武有谋,当为国之脊柱,社稷重臣。”曹文诏实话实话道。

    曹文诏是辽东的老人,跟随孙承宗时日不短,这些话孙承宗可不止一次的在众多亲信面前说过,此时皇帝询问,当然要说了出来。

    朱由检听完后,看了一眼袁崇焕,发现袁崇焕还是一言不发,对于赵率教,他好像并不想再说什么。

    朱由检叹口气,心中暗想道“来到京师这么久了,袁崇焕的傲气还是丝毫不减。”

    袁崇焕离开辽东才一年时光,这辽东便取得如此大胜,这不就是全盘否认当年他制定的守辽策吗?

    但不难发现一件事情便是,此时的辽东防务与天启年间布置并无太大差别,这场战争的胜利,并不是大政策的胜利,而是个人指挥的优越性,此次辽东之战,孙承宗稳重守成,稳定大局,赵率教奇兵突至,兵行险招,如果还是袁崇焕在那里,他断然不会给赵率教如此大的权利。虽然不会输掉。但却会无限期拖延下去,一点点蚕食大明那仅剩不多的血肉。

    袁崇焕的心里面不舒服,但他是兵部尚书,他还是要履行自己的职责,整理一番,出列开口言道“皇上,莽古尔泰从喜峰口入关,在三屯营的伏击战中,神机营火铳大炮发挥奇效,此战过后,微臣便一直在想,辽东为何一直被动,便是因为这后金骑兵勇猛,若是我大明能有抑制后金骑兵的士兵,在辽东之地便不会在如此被动,微臣专门去了一趟工部,观看了一番从天启四年到此时所制造火器的案轴,发现,数年间,工部交于各地卫所,辽东军,京师三大营,禁军,共计三十五万件,火炮四千多门,火铳更是种类繁多,但是,微臣还是在此之间发现了一件事情,便是从我大明正德年间开始,火器便从未更新,反反复复,都是那些,更甚者,质量比之正德年间的火器还要差上许多,大炮守城之利,众所周知,但携带较为方便的火铳,却从未发挥出奇效,微臣以为,朝廷当重视火器研发,特别是火铳,更要下下功夫。”

    袁崇焕一番长篇大论,让朱由检倍感欣慰,笑了笑道“袁辅臣,当真一心为国,朕心甚慰,工部造火器,这每年都是有数量,必须完成,但所拨钱财一直在减缩,这一点儿,朕已经跟郭辅臣相谈过。正德年间,武宗皇帝,喜爱武器,这工部每年光制造所花费的银两就有八十多万两,而咱们从天启年间开始,工部的锻造费用就已经缩减到了二十万两,又有数量要完成,这工部难为无米之炊,质量也越发差了起来,朕本想在年初开始与众臣商议,加大工部制造银两,但陕西遭灾,朝廷一时之间根本就没有办法拿出这么多的银两,也就耽误下来,此次即是袁辅臣提醒了朕,那今日便议上一议,朝廷每年要给工部多少银两。”

    工部尚书乃是张九德,曾任职兵部侍郎,绥远巡抚,又在天启六年开始治理黄河,后在天启七年的时候,被任命与工部尚书。

    张九德不善结党,故在党争严重的朝廷之中,存在感并不强,而朱由检也只单独召见过他两次,,一次是问黄河治理之事,另一件事情就是工部制造火器之事,而刚刚朱由检说的话,也是与张九德处了解过来,张九德此人在明朝是个较为刚正的官员,身处高位,却没有牵扯到党争之中,也断了进入内阁的路子。

    想要进内阁任辅臣,只有两个途径,一个是皇帝亲自任命,另一个便是会推,又称廷推,便是有礼部,九卿,六科一起推行的会推大典,自崇祯年间开始,明朝还未举行廷推,当然这都是朱由检的压制,这一政治举措,本是让文武百官选取贤才治理国家,可到了明末之时,这已然是党争最为严重的政治事件,因为不想引发过度党争的政治事件,朱由检便一直排斥这种廷推。

    张九德没有结党,断不会在廷推中进入入阁名单中,故也算是断了入阁的路子。

    ”启奏皇上,张尚书曾去微臣府中询问过户部拨银一事,也曾询问过崇祯二年,是否会增大户部拨银数量,但微臣却搪塞过去。“这时候郭允厚接话说道,户部每年拿多少银两办事,他最清楚,不是他不想给工部多一些银两,只是因为户部早在天启年间就已经呈现亏空的状态,这几年的国家大政,全都是拆西墙补东墙,一直想着怎么开源节流,又怎么会许诺给张九德增大投入。

    张九德拜访郭允厚也是因为朱由检曾与他商谈过火器的事情,他便想着自己曾对皇上说过工部的难处,皇上是不是会与郭允厚交代一句,想着来年多些拨银,这才去询问一二。

    ”朕体谅郭辅臣的难处,也体谅张尚书的不易,但朝廷之事,不易,难处,全要各位爱卿去克服,新政已然实施,明年赋税会增加一倍,到时候,朝廷做起事情来,也不会像现在这般艰难了,关于火器之事,明日,朕会召见张尚书,到时候,三位辅臣也要来,咱们共同在商议一下,该当增加多少银两。”朱由检说着叹了口气,想那魏忠贤留下的家底也用了大半,自己也要开始俭省了。

    。

第一百六十九章 资助() 
此时袁崇焕提议火器之事,也算是一心为国之举,虽说辽东大胜,与他没有半点关系,让他有些失落,但他的内心还是庆幸着辽东的这场大胜,他知道,这场胜利会给朝廷与皇帝带来什么?

    新帝伊始之际,陕西大灾,而各地均有灾祸发生,正当此时,后金举兵来犯,辽东危机爆发,这个局面,当真是国内有灾,前线有战,。

    若辽东战事不能尽早结束,会造成三个后果,第一若战事旷日持久,朝廷便要一直加大对辽东的投入,增加朝廷负担,也会影响朝廷赈灾事宜,第二,京畿之地人心惶惶,民众不安,每日南迁百姓增多,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久而久之,便会引发不可预料的矛盾,甚至引发动乱,第三,影响新帝与内阁的威望,新政的实施还不满一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