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原始之再造文明-第3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仅仅是专门的装甲机械化部队。东线二百个比较完整的步兵师也普遍配备了至少十八辆ISU152做为火力支援,还有至少二十多个ISU152突击炮旅配属在军或集团军以内的范围。整个东线苏军投入的坦克装甲力量达到了两万辆左右规模、同时装甲车和步兵战车的配属规模也达到了接近坦克总数的上万辆左右。

    对于苏联坦克装甲力量的产能,德国统帅部门结合前线的分析也有大致的估计:因为盟军减少了对苏联租借物资的支持还有坦克装甲力量升级等缘故,苏联平均每年的坦克自行火炮产能大概折合在每月两千左右中型水平坦克装甲力量方面,而不是历史上一九四四年的每月接近三千辆。如果升级为能够同德国匹敌的中型与重型相结合的程度,每月最多一千五百辆左右。因为在战役低谷期双方仍有规模不小的装甲战,包括非战斗损失和型号淘汰在内,苏联每个月最多积累五百辆左右型号结构的中重型坦克自行火炮力量。

    可是德国方面却没有预料到,在这半年的时间内,苏联方面开始将每月至少千架规模的IL2攻击机与低空战斗机方面的产能投入到坦克自行火炮乃至装甲力量的产能方面,这让苏军坦克装甲力量在短短半年左右的时间内发生了质变。

    削弱航空力量而加强重型突击炮也是张伟很早就深思熟虑下的选择:伊尔2其实并不是一种实战效果很好的攻击机,至少与斯图卡的对地攻击效率相差悬殊,就算承受相当规模的损失率也是如此,原因也很简单:德国充足的火炸药资源让其在野战防空领域也处于明显的强势,防空机炮弹的产量历史上就十倍于苏联,在这种情况下,从中低空攻击对手并不是一个非常有效费比是如此。至少SU152是如此。

    在历史上,苏军中型装甲力量的作战损失率占产量比一直维持在三分之二到八成左右的比例之间。能够比较远距离的打击对手同时也具备不错防护力的ISU152是唯一一种战争结束之前实战损失率占产量比例仅仅只有三分之一强的装甲兵器,体现出了比较高的效费比。此时代,德国坦克装甲力量相比历史有很大升级,在苏联改善了装甲力量结构的情况下,提前投入实战的ISU152累计作战损失率也达到半数以上,但这并不否定其是一种效率更高的火力支援武器。

    当然,因为比较充分的提前动员,德军坦克装甲力量在东线的规模也恢复到接近满编的八千辆左右的规模,这还是为了备战盟军在西线的登陆抽调了不少兵力的情况下。

    可在一九四三年夏季大规模攻势中,苏军的指导思想也明显发生了变化:不再追求大量的歼灭德国装甲力量或进行装甲会战。哪怕面对对手的反攻,也尽可能的利用装备了大量无后坐力炮的步兵的去应付的对方的攻势。坦克和突击炮的主要目标反而是支持步兵作战并最大限度的杀伤对手有生力量。很显然,结合二战中的普遍战例。在装甲战中,普遍居于防御的一方拥有更明显的选择权和战术优势,没有足够空优的情况下企图进行机械化会战显然是得不偿失的举动。而苏联相比德国最大的比较优势不在重兵器而在有生力量损失的承受力。

    这样,在整个一九四三年夏季的大规模攻势中,ISU152为核心的装甲力量更频繁的参与前线作战,六千辆左右的前线配属数在整个夏季行动中战斗损失搞达三分之二的比例。整个苏联装甲力量在不到三个月左右的战役行动中就遭遇到了上万辆的作战损失。德国方面的装甲力量损失仅为五千辆左右,有很多还都是战役形态不好而不得不放弃的坦克装甲车辆。可是德军步兵炮兵仅仅伤亡损失于装甲力量的规模就高达五十万人之多,加上在大规模压制炮兵之下损失的一百五十万和轻武器战斗中损失五十万人,包括大量被俘在内损失接近三百万人,再一次在全线行动中明显超过了苏军。

    经过这一波战争能量的释放,虽然德军没有遭遇到集团军群甚至是集团军规模的成建制损失,但是累计投入到战场上的整个东线的二百个师群其中三分之一遭到歼灭性打击,其余也大多残破不全损失严重。

    苏军从战役前大概一九三九年线左右的战线附近向前推进了五百公里以上,越过了奥得河与维斯瓦河,在北线濒临德国边境,而在南方则占据了罗马尼亚并推进到匈牙利边境。一九四三年夏季比历史上的一九四四年夏季更大规模的大溃败彻底锁定了德国战败的命运。

    (本章完)

第528章 远东战役() 
一九四三年夏季东线全线规模比历史上的二战任何一个季度都要严重的打击之后,东线德军的脊梁终于被打垮了,整个战线陷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崩盘部队。不得不用质量结构比苏军更为低、训练时间也更为短暂的部队来凑数。尽管燃料和工业物资状况比历史上好的多,然而训练水平的低下让这些部队也只能承担防守任务。唯一还算靠谱的德国航空力量以极限的可能全线出动,也无法再抵挡苏军的前进。

    之后的几个月,苏军没有再经历东普鲁士战役或春醒攻势那样比较激烈的抵抗,双方作战素质已经决定性的发生了反转,苏军也没有花费大多兵力去争夺一些关键城市,而是尽可能快的向西推进,大概在一九四三年十月左右占据了德国的绝大多数区域逼近莱茵河。西线集结足够兵力的盟军则在这时间内尽全力的向法国增兵,并接纳了大量向西逃亡的德军。包括很多不良兵源在内,仍然有接近五百万左右的兵源向西方盟国投降、二百万左右的德军被苏军俘虏或投降。

    至此,欧洲战事比历史提前了一年零七个月结束了。苏军在整个战争中的伤亡损失明显小于历史,而且被俘人数也明显小于德国。一九四一年和一九四二年全年再加上一九四三年的十个月里,累计承受了一千一百万左右的伤亡损失,其中战死则只有三百多万人、被俘则只有战争第一年被俘的上百万人。大崩溃之前,德军的累计损失仍然小于苏军、可是死亡人数却完全不逊色于苏军,被俘人数多于苏军。

    在大军的洪流中,从奥斯维辛到德国战俘营中的很多人也得到了解救,同历史相比,德国在占领区的统治还没有巩固的时候很多地方就失去了,也没有机会来的及组织足够规模的俄罗斯解放军。

    如果说战争关键性的转折点,有人说是莫斯科会战,也有人说是列宁格勒地区的反攻。但张伟却知道:如果没有基辅城乃至明斯克总共八十万以上苏军的顽强坚守为苏军的重建赢得了关键性的时机,就算苏军以最为合理的决策而不犯任何错误,也无法再这样短的时间内就击败提前战争动员的德国。

    看过一份送来报告和处理决议后的斯大林久久不语,但还是大致同意的那样的处理结果。斯大林清洗过很多人,可是在对待战俘问题上却如同朝鲜政权在朝鲜战争战俘问题上一样是宽容的。即便有这样或那样的污点,只要不是性质可以完全定性而且没有过于严重恶劣影响的人都可以给予还算过的下去的待遇。

    “是关于柳德米拉等被俘的英雄们的?我知道,在战争的阴云还没有完全散去的时候,重新宣扬这样曾经最终妥协并在战俘营内为纳粹服务的污点英雄是不合适。但我希望如果有一天战争的阴云终将散去的时候,他们能够得到更为公正与客观宣扬。。。”张伟平静的说道。

    “是的,我能了解他们的行为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被迫,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叛徒。。。”斯大林沉默片刻后说道。

    此时的盟国内部东西方关系远没有历史上那样融洽,历史上有过的波斯坦公告也没有苏联的名义。但苏联还是加快了远东战争的准备并发出了敦促日本有条件投降公告。其中包括惩办战争罪犯、陆军的甄别与解散、并认为对日本占领不能由西方一家来完成,而应该由包括苏联和中国在内的各方维持对日占领。

    这样的态度当然同样是此时的日本不可能接受,仅仅是带来的东西方分歧则让日本看到了一丝期望。

    张伟判断: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局面还远远没有面临历史上那样恶劣的局面,至少从东南亚到本土的资源线还是能够维持的。如果苏联占据了大陆地区却拒绝配合美国陆军航空队的对日战略轰炸,那恰恰可以让日本看到一丝希望。

    因此远东战役还是在欧洲战争结束半年之后的一九四四年春季展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