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原始之再造文明-第1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夜晚来临的时候,本来打算通过工事和围困战等方式取胜的皇太极等人最终也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

    那个位面上的松锦之战中,满清最终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临高众从一开始就无法做到隐蔽发展,而是摆在了朝廷的面前。

    这看似对整个临高众颇为不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这次激烈的战斗让大多数人都改进了自己身上来自于现代安稳生活时代的不少缺点,不再畏惧亲自操作着现代火力为自己的命运争取出一片天地。

    他们最终利用残余明军的俘虏来组成运输关键性物资的运输队并利用清军撤退时留下来的辎重开赴南方。

    不是没有人提议直接替代东北的满人政权,可最终还是做出了移师海南,并让明政府不得不让路的选择。原因很简单:辽东濒临京师,是明朝的心腹之地。几百个现代火器武装起来的人虽然在正面会战中不惧后金大军,可是巩固统治这篇土地所需要的条件却是这时的临高众所根本武力承受的。很多边疆的其他地带也是一样。

    而海南在此时王朝的眼中不能说是没有任何份量,但终究只是广东南部一个用于流放犯人的荒僻岛屿。在面临有效军事压力的情况下,崇祯朝廷最终也不得不为众人的南迁和分封放行。一路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困难与阻挠:原因也很简单:此时的明廷并不能做到在没有风声的情况下策划什么“马邑之谋”之列惊天阴谋的能力。或者说: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根本来不及做什么大规模调兵开战的准备。

    就在众人在海南安居不久,“舆论压力”之下的明廷在辽东的压力消失之后还是发起了几次“围剿”,虽然此时的临高众没有大量仆从军,但也毫无意外的最终失败。

    (本章完)

第228章 临高家底() 
明廷的封锁乃至后来的禁海当然也带来一个好处:让那些人没有在暂时现实价值并不大的“工业”方面消耗太大的资源,而是把经历用在了人才和教育的传播上。懂得什么叫“凑合”,为了最大限度的培养人才;临高众们接受了如同山区贫困小学一般的学校、接受了主食为主,零星有些鸡蛋或肉菜荤腥的旧时“小地主或富农生活”,接受了一个班上百个学生还有用细小的毛笔写算术题。更接受了暂时住在同这个时代的城镇居民没有什么两样的大杂院中。医药卫生乃至防疫方面则靠存货度日。

    更没有对“工业规模”的简单迷信,有限的电力、动力、建材等等仅为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军事工业”则得到了最快大限度的发展,整个临高短短几年内就有了足以垄断东亚的海上力量,还有十来个最终用后装黑火药步枪乃至甲午战争日军水平的后膛炮武装起来的力量。在通过军事征服获得大量财富和人才资源之后,仅仅两年左右的时间,原本同这个时代外观上看起来差异不大的各地面貌就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胡雯的讲述能力并不算是太强,不过也多少能够抓住重点,没有去讲一些太过细的东西,这些张伟虽然也多少有些兴致,但却不是此时最为关心的。此时的张伟最为关心的是:临高此时的结构是如何的?是穿越者共同掌握权力的议会元老制,还是某种程度上的“立宪”制?有没有一个统一的“高层”?统一高层是少数寡头垄断还是一个人独裁?整个临高政权现有的家底大致如何?

    因此,张伟也就直言不讳的问道:“临高的历史不是我最为关心的。我现在需要了解的是:你们的权力结构,真正掌权的有多少人?有多少技术资料和军事,工业,经济家底?武装就不用说了,我已经大致能看出个八九不离十了,当然,如果你对这些有比较清楚的了解的话。。。”

    胡雯坦诚的回到道:“我这个执委会主席虽然是个傀儡,对于现在临高政权的一些情况当然也有个大致的了解。几个月前,似乎是雷州半岛以北的地区都发生了时空变化。或者说:我们所在的海南和雷州被穿越并替换到了我们所没有影响过的位面。剩余下来的三百余名元老中,现在只有一百三十人左右因为留守海南和雷州等地没有外派而存活下来。很多技术人员和工程骨干都不在了。留下来的元老中,教育方面,基本劳动力等方面是主流。还有少数兵工、矿场、医药卫生方面的技术人才。这些技术人才元老加在一起也不过三十多人的样子。特侦队宣誓效忠原来的执委会主席任凌霄,但任凌霄却不愿意在广大基层中树立一个政变者的形象,也不愿意就此彻底同内部的一些人决裂。因此本质上是表面上还算‘开明’的****,还是要听取在军队和工业部门负责相当事情的三十多名骨干元老的意见,平时会议也主要是这些人。还有一百名左右的基本劳动力似乎对政治和权力并不是那么关心。加上主要负责的是并非要害的教育部门,因此:在自身的利益没有受到太大损害,生活方式也没有被迫改变的太大的情况下还算是拥护任凌霄等人的统治。”

    “当地人骨干的权力怎么样?”张伟的说法当然并没有运用“土著”这个层次。

    “在当地有家族背景而不是孤儿出身的人都不会得到重用,‘出家’甚至是‘自幼出家’,必须接受全新的思维方式。就是过去一段时间以来的用人理念。当然也有少数人表面上予以重用,但以后终将会丧失长远权力的。。。”

    张伟听罢沉默不语,印象中:自己虽然也在与现在的临高无关的一部小说中看到过类似情节,但那个时候的自己显然是对此持理解态度的。不过现在的张伟想来:这却是一种对文化落后群体的先天敌意,更多从自身安全角度出发考虑的决策罢了。自己是不用过度的从这种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的,不过想起满清同英日殖民政权所管辖社会的最终区别乃至前途,张伟最终还是打算并不动摇这种秩序。毕竟:两个群体的时代差别和历年差别太大了。如果有太多的“土著精英”进入最高权力层,毫无疑问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影响这个体系的稳定。

    胡雯此时又讲起了临高政权的一些家底:“如今至少雷州,临高,澄迈三地的面貌已经根本不同了。铁产量虽然没有恢复几个月前时空大变迁之前一千二百七十吨的高峰,也逐渐稳定在九百吨以上;钢产量估计全年的规模也应该在二百吨左右的规模。估计全年的发电装机容量应该也能恢复到上万千瓦。。。”

    对于这些连后世小钢厂都远远不如的工业指标,张伟也仅仅是稍感惊讶,仔细回想起来才觉得还算合理。抗战时期的中国靠每年不过数万吨铁产量和数千吨钢产量支持几百万大军作战,而对于此时的临高政权来说,人均每年十几公斤的铁产量、几公斤的钢产量,实际上不论相比民国城镇还是18世纪工业革命前的法国等欧洲发达地区都要强出不少了。临高政权说到底不过是个一二十万19世纪水平近代化人口的社会而已。还没有大量的铁路需求,并不可能支持的起或者说需要数以万吨计的钢产量或数以亿度计的发电量。

    “财政上有没有搞什么票证或计划之类”张伟忽然询问道。

    “没有,财政上一直是白银本位,只不过官方控制粮食等基本物资并且定价,发行银币;上一年的财政不计外部转入大概是五十万元,折合六十万两左右的规模。。。”

    听到这些话,张伟也有些释然,不冒进的追求什么“计划经济”,而更像是19世纪英国社会人均财政能力的翻版,这也符合临高众人的更真实情况。

    (本章完)

第229章 凌晨开战() 
张伟与胡雯的言谈之中,几里外的点点光亮似乎近了很多,五十多名准备投降的人举着准备好的火把从远处赶了过来。张伟对于胡雯的所述当然也没有无条件的尽然信之,已经做好了花费至少一昼夜的时间来仔细审讯这些人的打算。

    为了最大限度的避免串供,一开始的时候就把这些人安排在鹰巢附近的一个小村落里分开起来。张伟并不担心这些人逃亡。放弃了组织和武装的临高众对自己的威胁并没有多大了。

    一切进行的似乎都比自己想像的要顺利和简单,这些前来选择投降的人也十分的配合。没有熙熙攘攘,甚至一个兵痞一般的硬茬都没有。在紧张之下大多显得十分沉默。

    张伟询问什么,这些人也大多老老实实的回答,就像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通学校里被叫到教导处训话的学生们一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