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异界入世修行-第2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四天王

    即护持佛法的四位天王,又称四大天王、护世天、四大金刚。据载须弥山腰有犍陀罗山,山有四头,四王各居一头,各护一天下,因又称‘护世四天王‘。分别为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此四天王一般多作忿怒相,身着甲胄防护,手执剑、鉾等武器,脚踏邪鬼,采武神造形。各率二十八部众,镇守一方。

    我国的四天王像为:东方持国天王,身白色,执琴瑟;南方增长天王,身青色,执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红色,执缠蛇;北方多闻天王,身绿色,右手执伞,左手执银鼠,象征风调雨顺。古印度四天王则象征地火水风。

    7、韦驮天

    韦驮天是佛教的守护神,是寺庙护法的主要护法神,又作塞建陀天、私建陀天、犍陀天、建陀天、素健天,或作违驮天、违陀天。佛经中尊称他‘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据佛经记载,韦驮的真正身份是帝释天,为忉利天的统帅,四天王天是他的部属。帝释是婆罗门教最高的天神,佛教收编他后,大概是看他在婆罗门教中的地位较高,对他特殊照顾,封他为‘韦驮菩萨‘。释迦牟尼佛对他也格外宠重,常为他单独说法。佛经中还记载说,韦驮菩萨为了降伏邪魔外道,维护正法,他常现金甲天神像。这也是韦驮成为护法神的缘故。

    随着佛教的不断传播,韦驮的身份与地位逐渐改变、降低了。相传唐朝时,道宣律师梦中与天人会谈,说南方天王部下有一位韦将军,名叫韦琨,是南方增长天王手下八大将领之一,属于三十二将之首。他受佛陀嘱咐,周行东南西三洲,护持佛教及众生。这样一来,韦驮便由四天王的统帅变成了四天王的部属,由大菩萨变成了一个小护法神。(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三章 天师教() 
ps:一、天师

    天师原是道教始祖轩辕黄帝对老师岐伯的尊称,后世有道者也有称天师的,如东汉张道陵天师、葛玄天师、东晋许逊天师、北魏寇谦之、唐杜光庭等。在古代小说中,天师通常有捉鬼祭天的本事,深受百姓爱戴。从元代忽必烈开始,官方正式承认天师的称号,在《制》文中称张宗演为“嗣汉三十六代天师”。此前的天师称号一直是张道陵子孙自称,以及道教和民间的称呼,从未被官方正式承认过。

    一、天师

    天师原是道教始祖轩辕黄帝对老师岐伯的尊称,后世有道者也有称天师的,如东汉张道陵天师、葛玄天师、东晋许逊天师、北魏寇谦之、唐杜光庭等。在古代小说中,天师通常有捉鬼祭天的本事,深受百姓爱戴。从元代忽必烈开始,官方正式承认天师的称号,在《制》文中称张宗演为“嗣汉三十六代天师”。此前的天师称号一直是张道陵子孙自称,以及道教和民间的称呼,从未被官方正式承认过。

    1、岐伯

    岐伯相传为上古黄帝之大臣、太医,兼司日月、星辰、阴阳、历数;被尊称为“天师”。黄帝曾使岐伯遍尝百草,主持医病:并与之谈医论药。所以后世岐黄并称;尊为医学始祖。

    2、医学始祖

    中国不少医学名著多假托岐伯或黄帝咨询岐伯而作。如从汉代起便广泛流传的《黄帝内经。素问》即是。史志对岐伯多有记载,《史记。孝武本纪》记,“公玉带曰: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钜、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禅凡山合符,然后不死焉。”《资治通鉴》说:“黄帝命岐伯作镯铙、鼓角、灵髀、神钲以扬德而建武。”《隋书。音乐》说,东汉明帝时,乐有四品,“其四曰短箫铙歌乐,军中之所用焉。黄帝时岐伯所造,以建武扬德。讽敌励兵”。南宋郑僬《通志》说:“古有岐伯,为黄帝师,望出安化”。张隐庵在《黄帝经世素问合编》里说,“天师。尊称岐伯也。天者,谓能修其天真;师乃先知先觉也。言道者,上帝之所贵,师所以传道而设教,故称谓曰天师”。这些记载说明,岐伯既是一个上知天文、下极地理的原始宗教大师;又是一位多才多艺、才智过人的博学家,辅助黄帝成就大业,是名副其实的黄帝之师。

    岐伯最大的贡献在医学方面。他奠定了我国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汉书音义》说,“岐伯。黄帝太医,属使主方药。”晋时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称,“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侯,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度,而针道出焉,其论至妙,雷公受业传之于世。”宋代嘉祐年间,高保衡、林亿、孙奇等奉仁宗诏校医书,在《黄帝内经序》里写道,“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历代宝之,未有失坠。”《经史百家杂钞》注中说,“岐伯,黄帝臣。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病与论医,更相问难,著素问、灵柩,总为内经十八卷,为医书之祖。”褚证的《褚氏遗书》中说,“素问者,黄帝与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六臣平素问答之书,即本纪所谓咨于岐伯而作《内经》是也。此书处于岐伯者多,故本纪不及诸臣耳。”

    二、天师道

    张道陵鬼道创始人。第一代米贼师。本名张陵,东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道书载:为汉留侯子房八世孙。张陵本人为太学生,于汉安帝延光四年(一百二十五年)始学道,为黄老道徒。黄老道奉事太上老君,习老子五千文、黄帝九鼎丹法、长生术等,又传《太平经》。

    汉末张陵创教,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故世称张天师,其教亦称天师道。置二十四治(即教区),其中阳平治为各治之首,类似中央教区,制“阳平治都功印”,连同“三五斩邪雌雄剑”和经箓,为象征天师掌教权威之法器,规定“绍吾之位,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陵死传子衡,称嗣师;衡死传子鲁,称系师。

    1、北天师道

    天师道派系之一。南北朝时,北方天师道组织涣散,科仪废弛,民间道教起义不继。

    但从北魏拓跋焘开始,为统治麻痹汉人的政治需要,将天师的称号,人为的垄断给了寇谦之。此前的“天师”一词则一直是世间共推给天下有道之士的荣誉称号,从未被官方册封给某家专有。从此时开始,寇谦之开始总领北方道教

    北天师道是由封建史上首位被鞑子承认的道教天师——寇谦之改革五斗米道而形成的。

    (1)寇谦之

    除去张道陵等“三张”伪法的天师——寇谦之

    寇谦之称太上老君亲临嵩岳授以“天师之位”,赐以《云中音诵新科之戒》20卷,传其服气导引口诀之法;令其“清整道教,除去三张(指张陵、张衡、张鲁)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其主要道场建立在今山西大同(原称平城),他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新天师道所传《云中音诵新科之戒》,宣讲《新科》等大道清虚之道,提倡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以服食闭练;其新天师道的做法有:

    一是取消蜀土宅治之号;不再沿用五斗米道以师为治的管理体制;

    二是废除天师祭酒道官私置治职和世袭旧制;改革三张祖孙世袭天师之位的传统;

    三是革除三张时期租米钱税制度;道民只需交纸三十张;笔一管;墨一锭;以供修表救度之用;

    四是除去男女合气之术;

    五是宣示“新科之戒”;提倡礼法;按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增订道教戒律和斋仪;

    六是吸收佛教“轮回生死”之教义;宣讲善恶报应之说;

    七是将服饵修炼之术与符水禁咒之术如方技、符水、医药、卜筮、谶纬之书合而为一;

    八是道徒诵习道经;改“直诵”为“乐诵”;即诵经用音乐伴奏。

    (2)《录图真经》

    泰常八年,有道士李谱文所传《录图真经》等醮仪感动太武帝,太武帝于太平真君三年亲自道坛,受道教符箓,使新天师道与皇权结合,一度成为国教,不断发展壮大,后来与佛教论战战败,导致北方道教销声匿迹。后来北方兴起的全真道,就与北天师道素无瓜葛。然而据载,王重阳所传的钟吕丹法就与茅山上清派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