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铁幕降临-第3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兴登堡”

    “兴登堡号只是小概率事件。”林有德有些不耐烦,“从十八世纪第一艘氢气飞艇升天,到兴登堡事故发生,在这一百五十年间,氢气飞艇重大事故屈指可数。你所记住的,也就只有一个兴登堡。”

    “可万一”司马晔较真了起来,声调也变得发尖。

    “放心好了,我们绝不会把同志们的生命当儿戏!”王铁锤连忙解释,“你看飞艇白得刺眼的外壳,我们用的是氯化镁…氧化铝涂料,绝对的阻燃。二十多个气囊也是阻燃材料制成的。即使发生事故,飞艇气囊最多只会一个个的燃烧,而不是爆炸。吊舱内的乘客完全有充足的时间跳伞逃生。”

    “这样啊!”司马晔心情平息了许多,“但我感觉还是氦气安全,这氢气球看起来就想是一个巨大的燃烧弹。”

    “氦气正在美国德州开采,北美分舵马上就会运来。我们现在也只是用氢气做试验,飞行次数不会太多,事故的概率绝对是零。”

    氢气是非常容易获得的气体,而氦气是惰性气体,很难产生化合物,在大气中含量又低,只有百万分之五左右,产量相当可怜。这个时空唯一能够大规模制取氦气的地方,就只有美国一家。

    看着司马晔满意的走了,林有德冷哼道,“你就忽悠吧!不解决低温液化,你怎么把大量氦气运过来?”

    “我说错了吗!氦气早晚是会运过来的。”王铁锤锤了林有德一下的肩膀,“情感丰富的女生本来就是要哄着的,你太不怜香惜玉了!”

    说话间,飞艇已经飞行准备完毕。

    在飞艇吊舱前面,居卓带着汪保华、陈长宝庄重的向王铁锤敬礼,“飞艇准备完毕,请求升空!”

    王铁锤同样是庄重的敬礼。他没有说话,径直走了过去,一一查看三人后面背着的降落伞伞包,然后对着三人一拱手,“注意安全!”

    “请首长放心!”

    三人走进吊舱,关上舱门。

    核定了气温、气压、风向、风速、湿度,飞艇被允许升空。

    飞艇的水平飞行动力来源于发动机,,而它的升降控制则全靠飞艇内部的副气囊和配重。

    飞艇内部气体有两部分组成,一个是浮升气体气囊,一个副气囊(内部是空气)。飞艇的上升和下降就是通过风机调节副气囊的气体多少来实现的

    外气囊充满氦气,内气囊是空气。当内气囊充满空气,体积增大,外气囊中的氢气体积减小,浮力下降;内气囊抽出空气,体积减小,外气囊中氦气体积增大,浮力就会增加。

    随着居卓的口令,两个飞行队长的战士有序的进行操作。飞艇副气囊内开始排出空气,氢气飞艇向上的上升慢慢加大,飞艇缓缓的升向了天空。

    “副大队长,这是真的吗!我们真的飞起来了!”汪保华有些兴奋。汪保华原是镇海城外的一名农家子弟,上过几天私塾,从没想过自己竟然也能飞到天上去。

    陈长宝脸色有些发白,但脑袋非常清晰,手脚麻利的开动了螺旋桨。

    “好样的!再放轻松点。”游戚兵轻轻一拍陈长宝的肩膀,“咱们现在是华夏飞天第一人,从这上面看大地是多么美好啊!”

    在螺旋桨的驱动下,飞艇缓慢的向东南方向爬升。

    像小山一样的飞艇在人们的眼球缓缓爬升,越飞越高,这一下子就吸引了基隆百姓的眼球,“飞起来了,飞起来,真的飞起来!

    看着阳光照射到飞艇的气囊上,发出万道银色的光芒,仿佛神仙的法宝神器。大鸡笼社社首阿笼带着族人全都匍匐在地,虔诚的朝着空中的飞艇顶礼膜拜起来。

    陈长宝心情平静了下来,他探头从舷窗往下看去,地上的房子、物体和人正在渐渐变小。阳光洒在周围的山上、海上发出金黄的光芒。他又抬头望上看去,碧蓝的天空是如此浩大,一望无际。

    “风急天高,渚清水碧。”

第一百三十一章 新农村建设() 
清晨,白茫茫的蜃气像灰色的大网,笼罩在宜兰平原上。

    太阳很快从地平线后面升了上来,原野上飘忽的雾气立时淡了许多,兰阳溪东岸大片大片经过整治的田园、河道、村庄渐渐露了出来。

    宜兰是穿越团队确定的准现代农业基地。

    宜兰平原是一个面积约有320平方公里的小型平原,现有人口十一万不到,正是开展新型农村建设的理想之地。

    杜南岛青龙卫的数千学兵组成工作组像豆子一样被撒到了宜兰的村村寨寨,他们在宜兰县委县府的统一组织下,广泛发动群众,组建起稳定的乡村政权,以水银泻地之势在各个乡村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一是集村并寨,二是建设集体农庄。

    “集村并寨”就是把将宜兰各个自然村的百姓,按小家庭为单位,打散了之后重新分配到各个新村。

    宜兰的自然村是移民进入宜阳平原之后,同乡同宗成员逐土而居,大多数村寨的人口都在三百人左右,布局上很不合理。

    宜兰县委县府制定的新村规划布局,早就进行了认真考证和规划,并派人实地进行了勘查。其人数规模基本控制在两千左右,设置有村公所、联防队等政府权力机构。每个村除了农民公寓、农村联排别墅这些居住区之外,还设有幼儿园、小学、卫生所、供销社、农技站、广播电影室等等公共设施。

    新村建设是个很大的工程,需要新建相当数量的房屋。宜兰县府早就在苏澳南部山区建起了一座座水泥厂、砖瓦厂、石灰厂、砂石厂,源源不断的提供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建筑材料。

    新村建设不但合理规划了乡镇分布,同时也打破了封建宗族关系,彻底粉碎乡村的族权体系。在强大的武力压制下,宜兰乡村的大姓、大家族全被拆散,跨村分配到各个区镇。那些不识时务、抗拒新农村建设的不良分子受到了严厉打击,一千多人被押送到苏澳矿区下井采矿。

    “集村并寨”稳步推进的同时,集体农庄的建设也在同步推进之中。

    集体农庄建设首先是全部土地实行国有化改造,而后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进行整治,建设集体农庄。

    土地国有化改造进行得很快,集团农庄也顺利组建起来,但土地集约化整治却遭遇到了严重困难。

    宜兰是冲积平原,地势看起来平整,实际上还是有坡度。高标准农田中,最高可以要求每块水田的坡度不能超过1%。

    如果土地不够平整,不同位置水位就不一样,只能是保留较多田埂,以保证每个小田块适宜水稻的生长。倘若都搞成大田块,平整的工作量是天文数字。

    闫岳臣是农业组的组长,也是宜兰土地集约化整理的总设计师。他是遗传育种博士,专攻水稻。读博士的时候,他曾经带一个师弟做过川东丘陵地带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对土地集约化整治很有研究。

    根据地形地貌勘察的结果,阎岳臣通过电脑模拟计算了一下,如按预先方案实施,需要的工作量将是巨大的,需要耗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看到岳臣得到的计算结果,一向稳重的毛辟几乎要跳了起来,“草,需要拿出这么多的人力物力,还需要花费一整年的时间进行土地整治!”

    吴林云叹了口气,“一年还不一定能看到成效。”

    “这不行,团队需要尽快看到成效!”毛辟连连摇头,“执委会不可能容忍,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财力,成果却在两三年之后才看到。”

    宜兰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想把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尽快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多快好的生产大批粮食支援台湾工业化建设。

    军队三月份就会南下,拿下整个台湾。毛辟在宜兰县最多也就干到四月份,他觉得应该在四月份之前结束“新农村建设”的工作。

    对于毛辟的想法,闫岳臣心知肚明,他胸有成竹的说道,“我这里还有个二号方案。”

    闫岳臣根据勘察的结果,拿出了一个替代方案。替代方案主要就是因地制宜,分批推进高标准化农田。

    对于闫博士的变通,他的助手南海有些不乐意,“博士,咱们搞的是现代农业样板工程,分批推进不说费时费力,只怕到时候再而衰、三而竭,等我们被调度流动到其他地方,这农业样板就废成了半拉子工程。”

    南海是浙江人,住在城市非市民,户籍农村又韭麦不分。南海在穿越之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