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铁幕降临-第1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啊,犹太人不可靠,英、法等欧洲国家又是潜在的敌人。”汤木曜连连摇头,“英法还有俄国很是贪婪,与他们发生冲突是早晚的事情。所以我们在欧洲的行动战略必须慎之又慎。”

    “我们印刷车间的老汉斯,大家都知道是吧!”李多恩停下筷子,看着大家,“他儿子是俾斯麦的副官,俾斯麦可是未来德国的铁血宰相。咱们是不是可以与德国建立某种联系?”

    “德国?德国现在还是四分五裂的状态啊。”陈登脱口而出。

    李多恩微微一笑,“德国现在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一是统一的前夕,二是工业化的前夕。我在德国呆了好多年,对十九世纪的德国还是比较了解的。我觉得如果团队有资本,完全可以介入德国的铁路运营。现在正是德国铁路兴起的时间,他们急需资金,但是英法等国的金融资本想要拼命压榨德国,贷款条件相当的苛刻。”

    “德国?”汤木曜想了想说,“这倒是一个新思路,我们虽然掌握了先进技术,但是人力物力有限,独打天下比较艰难。如果能在欧洲找到一个同盟军,那就不一样了。可惜犹太人不足与谋。法国拿破仑又太执着与推行天主教的教义。”

    谌天雄学过德语,他对这时空的德国也有一定了解,“德国比较好,德国没有太多海外利益,更关注欧洲本土,同时地缘政治特殊,能够对中国的几个主要敌人产生影响。最重要的是,这个时间点非常非常好。”

    “嘿嘿!这真是那什么所见相同。这个时间点简直是天赐良机!”一向沉稳的李多恩变得有点兴奋,他扳起手指,“第一,最重要的。这个时间节点是德国工业迅速兴起的关键时期。而这个时候的德国工业一方面势头极其迅猛,另一方面资金极其短缺。历史上,德国是靠无数小额投资银行的建立,吸光了民间资产,才完成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第二,俾斯麦此时正处于政治生涯的低谷,蛰伏期在法兰克福帝国议会。历史上,他一直做到了1859年。我们通过老汉斯的儿子把俾斯麦结交好,对未来几十年影响德国的外交走势,关系巨大。

    第三,普鲁士国王这个时段已经发疯,很快要挂了。未来的威廉皇帝,这还没有被立为王储。

    第四,现在德国还没统一,我们完全可以把普鲁士…德国视为一个有价值的战略伙伴,通过与普鲁士的紧密联系,在欧洲打下一个钉子,可以迅速牵制到英法俄的本土。而至少50年内,不会和中国发生利益冲突。

    我们如果能做到自行快速建设完备的工业体系,德国战略也就无所谓。如果做不到的,那么来自德国的现成的工业品,以及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和企业,还是值得考虑。毕竟德国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和近代企业,在台湾不可能一下变出来。”

第十六章 广大兴号() 
11月14ri午后,从上海过来的一艘沙船“广大兴号”驶进了定海港。

    几个书生摇摇晃晃的从底舱爬上甲板,坐在船头,大口的呼吸清新空气。这些书生们是搭船到定海参加大明的科举考试,一路海上风浪太大,他们全都晕的不行,这会儿港内风平浪静,他们总算能爬上甲板喘口气。

    “定海港到了,大概还有两刻钟的光景才能靠码头。诸位可以在甲板上稍事休息,看看港岸风景。”广大兴的船主老王头十分客气的招呼这些书生。

    一个随从模样的人在前甲板放下软垫,侍候一个身材魁梧,样子不俗的书生坐了下来,其余书生立即众星捧月般的围拢了过来。坐在中间的胡仁沛是这群书生中唯一的一个举人,围拢在前面的书生大都是秀才出身,躲在后面的两人是未进学的童生。

    胡仁沛是常州举子,因躲避战乱,游学到了上海,听人说浙东这边兴起了一个大明朝廷,广招天下贤才。胡仁沛对满清并没有什么恶感,只是屡屡进京赶考不得第,所以就想到定海这边碰碰运气。

    海风徐徐吹来,港内风帆点点,两岸山上一片秀sè。航道上,一艘西洋夹板船正迎面驶来。

    “这不是西洋船吗?这大明与西夷人也有来往?”胡仁沛是常州举子,因躲避战乱,游学到了上海。他深恶英美洋人的蛮横无理,心说,如果这所谓的大明也与西夷人沆瀣一气,那自己前来参加大明科举,未免有些孟浪。

    老王头笑道:“诸位先生有所不知。自打明军宣布定海三年免税,四方船只进出港一概不抽水,定海市场一天比一天红火,南货北货,还有洋货全往这里涌。这西夷人向来重利,他们自然不会放过这赚钱的机会。”

    一个身穿麻布直裰,面sè枯黄的羸弱书生好奇的问道:“明军如何应对这些西夷人,他们也和大清一样吗?”

    这面黄肌瘦的书生是杨云龙,表字在田。杨在田是扬州人,他本在扬州乡下教书糊口,顺便攻读准备赶考,因为太平军攻下扬州之后,他束修无措,无以为生。太平天国反对孔孟,查禁四书五经,杨云龙又不愿意前去投效,只得从扬州搭船去上海。在上海他手不能提蓝,肩不能挑担,快要沦为乞丐,听说浙东大明广招贤良,由浙东名儒主持科举考试,杨云龙半为生计,半为前程,登上了去定海的“广大兴号”。

    “这个?”老王头挠挠头,“以我几次所见,大明的官吏从来都是按一个章程办事,对待夷人商船,与对待我们这些客商没有分别。”

    “大明这是不卑不亢,一视同仁。”书生们窃窃私语起来。

    “一二一,一二一”

    岸上的口号声被海风送到书生们的耳朵里。

    胡仁沛顺着声音向岸边望去,看到海塘、码头、帆船,还有岸上的房子。他心说,难道这就是定海城,太简陋了吧,不过看所乘沙船行进的方向,好像不是。

    “请问老伯,那边就是定海城吗?”

    “那边啊,那边是大明的兵营,定海城还有走五里水路。”老王头抬头瞅了一下,“瞧,明军码头上停着好多红单船、红毛船,那全是福建水师和红毛海盗送的。”

    杨云龙感到十分疑惑,“福建水师不是大清的吗?他们怎么会送船给明军?”

    船头顿时一阵哄笑,胡仁沛笑骂道,“杨在田,你读书读傻了!这所谓的送,自当是反义,表明军轻松夺取的意思。”

    “晚生惭愧,让老先生见笑了!”杨在田也觉得不好意思,干笑两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诚不欺我也。”他心知自己因为饥饿,身心疲惫,暗暗告诫自己应当慎行慎言。

    笑声中,船主告诉书生,这明军兵营所在本是海边的荒地,明军夺取定海之后,才开始动工兴建。他感慨道,“也就半个月的功夫,兵营就拔地而起。”

    “这么快的速度啊?!”几个书生感到不可思议。

    胡仁沛想起了老家的一句俗语,“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禁不住发出感慨,“老子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军营是草草而就难得百年。”

    “胡老爷说的极是。”老王头也上过几天学,这胡仁沛的话他全听懂了,“不过,大明人才济济,有句古话说什么?对了,就是巧夺天工。这明军打仗厉害,搞营生也不含糊!他们新搞的盐场,出盐多,质量也好。那盐雪白雪白的,颗粒细小,现在上海洋人也喜欢我们送去的定海盐。”

    闲谈之中,“广大兴”已经过了竹山门,定海衜头就在前头。五奎山下的锚泊地停了不少的船只,看见来了艘沙船,港内的一艘jing戒艇直冲这边而来。

    “各就各位!准备下锚”船长站在船头大声命令。水手们全都跑动起来,解缆、收帆、扳舵紧张的cāo作。

    看到jing戒艇快要驶到近前,船主亲热的招呼道:“包大人,别来无恙啊!”

    “原来是王老爷,欢迎再次光临定海港。我是港务总巡包祖才,不是大人,你可以称呼我为包总巡。”

    包祖才身穿蓝sè作训服伫立在jing戒艇船头,他学着那些大明干部的做派,表情十分的严肃。

    穿越干部郭凡是定海沿港办事处主任,同时兼任定海港务局局长,包祖才是他的助手。包祖才本是一名驿卒,投诚明军之后,经过穿越团队的一番短训,被任命为定海港务局稽查,前不久升职为港务总巡。

    “包大人升职了,恭喜恭喜。”

    定海港每天船来船往,这些恭维话包祖才听多了,他只是笑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