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红楼之冷美人-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最快、打探的最清楚的,重重有赏。”

    “是。”周嬷嬷恭敬接过,将纸笺卷起小心塞进袖子里,随即快步离开,替宝钗办这桩差事。

    宝钗又嘱咐一句:“也派人盯着文正书院,若形式有变化,立即来报我。”

    “大姑娘放心。”

    正午艳阳高照,不仅热还晃眼睛,薛蟠不由更急:“妹子,咱们就等着。”

    “先等着。”宝钗瞧他一眼,不由揶揄,“哥哥刚刚不是还说,不会再把我一个人扔家里?”

    “这……”薛蟠一时语结,只能讪讪着抓头。

    绚烂璀璨的阳光于半空中任性挥洒,刺眼非常,宝钗与薛蟠皆避到了屋里。丫鬟婆子赶紧送帕子递点心,薛蟠端起一个冰碗刚想舀勺子,一眼看到宝钗额上薄薄的汗珠,赶紧双手捧着送过去:“妹子,你先吃。”

    “哥哥自己吃吧。”宝钗并无胃口,只劝了一句,“还没用午膳,别吃太多冰的。”

    宝钗的目光一直紧紧盯着院门,看着姑娘毫无用膳的意思,小丫鬟们也忧心不已。蓝鸢又出去跑一圈,端回来两大盘点心,琥珀西瓜球、山药香芋卷之类,别出心裁地“秀色可餐”:点心旁边插了朵明艳艳的花儿,被掐断的根茎处溢着清新的芳草馨香,十分之新鲜——刚从园子里掐下来的呢!

    宝钗终于被逗笑,弯弯的眼儿瞅着蓝鸢:“敢掐我的花儿,不怕我扣你们的月钱?”

    “花是青鸾掐的。”蓝鸢立即撇干净,又把点心盘子往宝钗手边一放,“不劳姑娘教训,您赶紧把吃点心,我给您去掐她报仇!”

    “别掐她了。”宝钗终于捻起一个山药卷,小小咬一口,只觉唇齿间一片滑腻的甜香,不由笑道,“也难为你们了,变着法子哄我吃东西。”

    又把盘子往旁边推了推:“哥哥别光顾吃冰的。”

    小丫鬟以“辣手摧花”来劝诫,满院子花草扑扑簌簌,宝钗与薛蟠听着风声叶声,居然一起干掉了三大盘点心,而时辰才刚刚过了二刻。

    周嬷嬷再次疾步走来,袖子揣的满当当的。

    见了宝钗,周嬷嬷先福了福,又从袖子中取出一张纸,是留都城的平面图,摊在桌上,与宝钗兄妹道:“大爷,大姑娘,已经打听到了。白麻是从城西头莫家和成家的几个铺子卖出去的,每家都只卖了十几匹,凑一起却足足六十匹;做针线的也是城西的,不是大绣户,而是花梭子巷里头那些针线妇做的。”

    地图上,莫家、成家的布铺与花梭子巷恰形成一个三角,已经被人用朱砂圈了一个显眼的红框框。

    花梭子巷也是个诨名儿,里头结伴住着不少绣娘,贯以“花”字是因为她们大都做过花娘。秦淮风月地,青楼楚馆尤其多,曼花蒲柳更新换代得极快。这些花娘们或是年老色衰、或是攒够了赎身钱,便离了风月地;找不着好人家,她们便凑一块儿相互扶持,靠着帮人做针线活维持生计。

    提起风月,薛蟠可是其中行家,立即就觉出来了:“花梭子巷里头那帮女人是属耗子的,成天见地躲屋里,接活也是靠帮闲介绍,好像生怕见了人似的!”

    宝钗不由看了薛蟠一眼,轻轻叹着气:“以她们的经历,怎能不怕生?”

    在多数人眼中,从良的□□也是□□。因着世人的白眼,那些可怜的花娘只能躲在花梭子巷里,才能避免自取其辱。

    ——找她们来做孝衣这桩活计,真是极为明智的。一则不怕她们嫌晦气不接活,二则因为她们怕生,不用担心走漏消息。

    宝钗看着图纸上城西那块用朱砂勾勒的红圈圈,点了点头,又看向周嬷嬷:“查的挺快,可赏了?”

    “赏了。”周嬷嬷顿了顿,似有一丝踟蹰,“其实,唐六早就盯上了这桩。”

    宝钗不由讶异:“唐六爷?”

    周嬷嬷接着解释。原来,那日唐六爷被宝钗一顿恩威并施,回去之后又想到了更深的层面。到底他是曾跟着薛家老老爷走南闯北的老伙计,立即觉出:薛家被人当了靶子!

    见识过太多尔虞我诈,唐六爷早已习惯揣摩更阴险的算计:这次薛家没上钩,可保不准那帮心黑手更黑的会再来个几回!

    因此,这几天,唐六爷一直留意着城里各家的买卖来往,暗暗记下了几笔他觉得不太正常的,其中就包括这一批紧急赶工的孝服。也幸亏有他刻意留意,要不然也不可能立即查到花梭子巷这种隐蔽的地方。

    “原来如此……”宝钗凝视着地图上的圈圈,沉吟半刻,才轻轻笑道,“到底,姜还是老的辣。”

    薛蟠已经等不及了一巴掌拍在那个红圈圈上:“就这儿,要不要派人去搜一搜?”

    “那么大一块地方呢。再说,咱们家又不是官差……”

    宝钗话音未落,就听一阵上气不接下气的疾跑。薛家新鲜出炉的“三姓家奴”、狗腿油滑之最的高顺又冲了进来,嗓子吊得高高的:“大爷,大姑娘,书院那边风声变了!”

    “又出什么事了?”

    与宝钗焦急而严肃的表情不同,高顺跑得满脸红光,眼睛里还闪着兴奋的光彩儿:“是好事,终于有人看不下去,跟那帮不要脸的嚎丧货对骂上了!”

    说着,高顺从袖子里一骨碌掏出几张纸来,塞给薛蟠,情绪更加高昂:“大爷,大姑娘,现在满城都在传这些文章,我抢了几份回来,你们瞧瞧!”

    满纸都是字,虽然是笔锋凌厉、铁画银钩好不漂亮,但——薛蟠大爷就是不认识啊!

    薛蟠没读几行就觉得眼晕,宝钗却越看越惊奇,只觉满纸清气迫面而来,不由赞叹:“好文章!”

    “是好文章,城里人都说好!”高顺边兴奋着,边绘声绘色地为主子讲述了文正书院里正酣畅的骂战,原来,这都来回打了三轮了!

    第一轮,“义士”跪于碑亭前哭文正公,将徐龄抬得有多高,就把林如海骂得有多惨。好些文人举子“悲上心来,泣血成文”,仆于碑亭前写祭文,写完后便一撂笔再一甩纶巾,朗声读出,大骂一通“林蠡贼”,而后将祭文投入火中烧成灰烬。

    书院里骂一声“蠡贼”,便迎喝一片好。其实有不少都是大字不识的平民,压根听不懂在骂什么,但不妨他们凑个热闹。

    围观者众矣,不是没有觉得“林大人没做错什么”的,可没等辩白两句,就被铺天盖地的哭声骂声压住了,身穿孝服的哭祭者各个双目血红,怒发冲冠群逼而来,让有异议之人看着便心惊胆战,哪敢多说什么?

    就在一边倒的哭骂之中,终于响起了一道与众不同的怒骂:“徐大人在天有灵,岂能容你们这群道貌岸然的混账颠倒是非!”

    哭灵的众人纷纷看去,只见是一个从未见过的书生,相貌普通,衣着也平平,可他嗓门极响,气势也十分骇人。书生迈着大步走到碑亭之前,刷拉一声打开手里的书卷,朗声念了另一篇祭文:“螟蟊贼,陡生四野。恶之不尽,去之不得……”

    祭文用词激昂,好不含糊地指出:你们这些颠倒黑白、妄图窃人而肥己的才是真正的恶贼!无论是徐大人还是林大人,无论是什么样的政,只要为民,都是好政。压低物价难道不是为了灾民?损了谁,害了谁?会觉得受损的,都是妄图损人利己的小人!

    徐大人若在天有灵,真该劈道雷下来,把这帮小人活活劈死!

    此文一出,小人越发激愤,又有人伏地写道:林蠡贼打着为国为民的幌子,擅用赈灾银向商人征物,顺带连物价一起定了,看着是为国为民,实际上,全留都的财政都看他一个玩了!如此一来,公平何在?都督何在?难道不是打着大公无私的幌子擅权自专,顺便沽名钓誉么?

    以上这篇耗了半刻多,写文的人还没读完呢,气势惊人的书生又展了第二篇稿子——有人看的真真的,是从外头送来的。众人这才发现,这个书生并非撰文之人。

    第二篇辩驳之文远没有上一篇的引经据典,而是完全的就事论事:正常年月,一石米价格为一两银到一两五钱银;而闹灾缺粮食的时候,一石大米经常要卖到三两银甚至五两银。一个青壮男子一年的口粮大概为五石,老弱妇孺也要三石到四石,灾荒年份米价翻番,那还有几家吃得起粮食?

    现在林大人限粮价,将米价压在一两五钱到一两八钱之间。官府便是以这个价格再加两成向商人征粮的,假设一次收五百石,那便需要九百两银,不足发来留都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