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末世重生之地震后(天灾)-第1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水源有了,杜程和胡子就更着急回去。要想今年在地里种上一季庄稼,灌溉、耕种和大棚全赶在一起了,原本还算充裕的时间就变得十分紧凑。

    回到山洞后,宁晓文和宁启言都在。现在宁启言不能动,每次进出空间没有以前那么方便,所以杜程他们两人离开后,宁启言和宁晓文干脆就在山洞等着。

    杜程和胡子有些着急,上山的时间只用了平时的一半多点,进到山洞以后两人直接坐到宁启言趴着的炕上,缓了口气,就倒豆子一般把所有事全说了一遍。

    招人的薪酬可以晚上慢慢研究,宁启言直接从枕头边拿出修改后的灌溉图,背面已经标记了所有需要的材料。

    胡子也不耽误,拿起图纸就下山。他们的农场面积不小,所需的材料自然也少不了,换购点平时不可能储存这么多工程材料,所以他现在下山把材料清单报给换购点,等换购点从库存中点清材料以后,直接运输到大学城那边的换购点,到时候直接在大学城那边交易,距离农场还近。

    胡子出门后,杜程也出去找张平国。有了白诚毅告诉的政府重建招工的薪酬,他们对自家招人就心里有数了。他们不打算一开始就雇人长期在农场工作,而短期的话,为了赶时间,哪怕薪酬稍微高一些,只要能赶在冬天前收获一批粮食,他们就稳赚不赔。而且薪酬上还不能一概而论,只有根据工作量来划分薪酬等级,才能最大限度激发雇佣人员的积极性,否则万一招到磨洋工的人,就算辞退重招也是麻烦事。

99 农场建设期(五)() 
灌溉系统的铺设,比预期快速的多。不等杜程找到之前留给他地址的老技术员到农场勘探水源,宁启言能勉强扶着腰走路以后,就直接带着灌溉图下山找何俊。

    之前何俊可是叮嘱过他们,如果真能铺设灌溉系统,减少人力消耗,军队很愿意和他们交易设计图。

    宁启言也不指着设计图挣钱,再说这设计图也不是他设计出来的,只不过是扒了书上的案例罢了。而且一直以来他们家获得不少来自部队的照顾,礼尚往来,共享一下设计图,大家都能方便不少。

    宁启言的觉悟高,却不代表何俊就有那么大脸白得人家的劳动成果。甭管这设计是谁做的,要是没有宁启言给扒下来,他们部队也得不到这图。所以见宁启言说什么也不要信用点,何俊想了想,干脆让宁启言他们换好材料配件,他们军队帮着安装。

    设计图他们画不出来,但按照图纸铺设管道,安装加压设施对工程兵来说小菜一碟。

    见何俊无论如何也不肯白要图纸,宁启言只好笑眯眯的接下对方的好意。

    不错,很上道嘛!不枉他拖着半残的腰这么着急下山“共享”设计图。

    宁启言心里暗暗打了个响指,灌溉系统解决!

    至于打水井,就是个小工程,一旦开井地点确定,一两天就能搞定。现在只剩下招人耕地建大棚了。

    由于时间紧迫,宁启言他们也没限制需要招的人数,自然是越多越好。人越多,农场建成的越快,就能越早投入使用。

    而且有了白诚毅的建议,在招人上他们也就没有限制年龄,当然,年纪太小和太老的,根本干不了什么活,他们肯定不招,毕竟他们是招人工作,而不是扶贫。

    不过相比政府只招收十八岁到六十岁的青壮年工作,宁启言他们招人的条件十分宽松。

    耕种方面,毕竟每家每户都有了在苍云山上开地种植的经验,所以只要愿意来,宁启言他们都收。而大棚的建设,相比大面积的耕种,工作量不算大,招收的都是些有建筑经验的人,不管以前是在工地扛沙包水泥,还是木工泥瓦匠,都行。而且大棚的建设也没什么太大的技术含量,工作强度也不大,就算是六七十岁的,家在农村盖过房子的老爷子也能干。

    等到真正投入建设以后,宁启言发现,相比年轻人,不管是种地还是盖大棚,那些年纪偏大的老人干的活更好,速度也并不慢。

    在薪酬确定以后,宁启言他们对外开始招工,第一天就招上来五十多人,这些人都是听说了白诚毅他们散布的招工消息,虽然宁家没有明确的“固定工资”,但按照工作完成量算,最高一天能赚到五点信用点,接近政府重建工作的两倍了。而且要想达到五点信用点的薪资标准,所需要的工作量并没有高的可望而不可即,如果是种地出身的老农,体力好一些的话,都能做到。

    如果以前是在市里生活,只有去年响应政府要求开地耕种的人,年轻力壮点的,也能达到四点信用点的标准。

    要是体力实在不行,或者手生干活速度慢的,一天也能赚个两三点。

    对于自觉已经长大,却还没到政府招工的十八岁年龄的半大孩子,以及超过六十岁,却还想补贴家用的老人来说,宁家农场就是他们唯一能额外赚钱的希望。而且宁家还是个厚道人家,就算是跟着大人过来上工的七八岁的孩子,除了能帮着做饭的阿姨削削土豆皮,洗洗碗,什么也干不了,宁启言也让他们跟着一起吃免费的大锅饭。

    对于宁启言一家来说,满打满算不到十个干不了太多活的小孩,就算撑破肚皮,又能吃掉几碗饭。他们不扶贫,却也不是不近人情。带孩子过来的这几家,都是些实在找不到可靠的人帮忙照看孩子的人家,这年头大家过的都不容易,要是为了干活,再给孩子弄丢了,这几家还活不活了。所以他们也就睁一眼闭一眼,刚开始这几个孩子的家人还单独给孩子带饭,不让自家孩子蹭大锅饭吃。对于他们这么自觉的,不愿意占便宜的做法,不管是出于怕丢了工作,还是其他原因,宁启言都愿意让一步。

    让的这一小步,对于宁启言他们来说,多消耗的粮食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却换来大家口口相传,都说宁家厚道,宁启言觉得简直太划算了!

    他们家的农场这么大,不可能只为了自家自给自足,将来肯定要对外销售大部分的出产。就算只卖粮食蔬菜,也能算是个小商家,对于商家来说,能被大部分人扣上“厚道”二字,远比花大钱打广告效果好得多。

    这也算是误打误撞,就算是做什么事都先算计一遍得失的宁启言也没想到只是随手而为的一件小事,就能得到这么好的效果。

    随着时间的流逝,知道宁家农场不限制年龄招工的人越来越多。

    原本宁启言他们还想着八月份之前,能开出多少地,今年就先种多少粮食,但半个多月后,苍云山上的第一季玉米还没收获,宁家农场所有的土地都被耕种下第一波种子了。

    而计划中的二百亩地的大棚也已经全部建成,就等着墙面干透,就能开始进行蔬菜的种植。

    在此期间,白诚毅他们两个月的重建工作也干完了,除了董文安,其他人全部收拾东西,离开了依旧还在建设中的新城。

    曲东带着柯成伟和王志翔回到苍云山,眼看着玉米就要收了,紧接着又是炎热的酷夏,山上的地需要人力收割和浇水。现在山上只有张平国和杨宇两个男人在,根本忙不过来。

    而白诚毅和张伟,还有汪洋,三人没回山里,直接来到农场帮忙。

    灌溉系统的铺设早在刚开始招工的时候,何俊就带着各个驻地出的工程兵过来帮忙建好了,如今已经能够正常使用。不光是何俊所在的第七驻地,其他驻地也都按照宁启言共享的灌溉设计图修建了灌溉系统,实用性非常好,一下子就减轻了各家驻地在农耕上需要的人力消耗,空出来大量的士兵投入到其他任务中。这也让各家驻地对于宁家这个蹭着部队的顺风车,承包了这么大一片土地的人家好感度蹭蹭往上涨。

    要不是看着宁家每天参加耕种劳作的雇员那么多,这些驻地都想帮着把宁家直接把农场建设起来。

    对于来自军队的好意,宁启言想都没想就推拒了。好感度的累计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若非之前误打误撞的帮了军队的忙,就算他绞尽脑汁想要拉近军队的关系,都难如登天。所以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指不定以后就会有需要军队出面帮忙的事,可不能随便就消费了这些好感度,就算以后没有大事需要寻求军队的助力,也可以细水长流,慢慢增加来往。

    而且现在的农场不管是耕地、大棚、灌溉还是猪圈养鸡场等,都已经建好了,实在是没什么需要部队出人手帮忙的事。

    人声鼎沸,热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